付斯達
西南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715
?
淺析通訊作者的法律地位
付斯達
西南大學法學院,重慶400715
摘要:
關鍵詞:作者;著作權;法律地位
一、通訊作者的國內現狀
在我國的實踐中,不同學術期刊在規定通訊作者的擔任條件、排名順序及人數等方面往往差異很大,例如《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中規定通訊作者必須具有高級職稱且是本研究方向的學術指導人或導師,而《中國超聲醫學雜志》沒有要求高級職稱,卻規定一篇論文只可有一位通訊作者,《西部醫學》要求通訊作者應當提供姓名、性別、年齡、學歷、職稱、職務、業務專長等詳細情況,并規定了通訊作者在作者中的排序,而《江蘇預防醫學》僅需要通訊作者提供姓名、聯系電話和電子郵箱地址,并且未對通訊作者的排序做強制規定。不同期刊對通訊作者的資格設置高低不同的“門檻”,不僅反映出國內對通訊作者的理解和認識存在較大分歧,也影響到了他人對“通訊作者”這一角色的認識和判斷。此外在科研評獎方面,許多高校內部科研成果評獎中,由于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獎勵辦法》(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中并未對通訊作者的獲獎資格做出明確規定,僅有“自然科學獎的主要完成人必須是該項自然科學發現代表論著的作者”這一較為模糊的規定,這使得不同高校之間對通訊作者是否具有獲獎資格方面規定差異較大。有的高校認可通訊作者的參選資格,并詳細的規定了通訊作者在科研獎勵中的評價標準,也有的高校并不認可,在它們的評獎對象中僅羅列了第一作者及其他合作作者而沒有通訊作者。例如,《武漢大學高水平科研成果獎勵辦法》第四條規定,對SCI和SSCI收錄的論文,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為本??蒲腥藛T的,給予科研獎勵,而《浙江大學科學技術獎勵辦法》(2008年12月修訂)規定,SCI收錄的論文中僅對第一作者提供獎勵,而沒有通訊作者,在《四川理工學院科研成果獎勵辦法(試行)》中,則規定“合著論文的第一作者……如有通訊作者,通訊作者視為第一作者”,滿足其他要求即可提供獎勵等。不同高校對通訊作者是否享有獲獎資格不統一,認可或不認可通訊作者參與科研成果評獎的問題,從法學視角來看,其實是通訊作者是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作者”的問題,因為只有通訊作者享有科研成果的著作權,或對科研成果享有某些權利,使本人與這篇論文產生某種“關聯”,才有參與科研成果的評獎的資格。通訊作者是否有著作權、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及其他合作作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對通訊作者能否參與科研成果評獎影響重大。如果不能弄清通訊作者的法律地位,就無法回答上面的幾個問題,不僅無法保障通訊作者的正當權益,也不利于學術成果的發展。
二、通訊作者概念的中外辨析
國內期刊使用“通訊作者”這一概念的時間較晚,據考察,我國最早引起人們關注“通訊作者”這一概念的是鄒承魯院士,他于1997年在《評審國內獎勵必須堅持立足國內——論當前評獎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文中,指出一些學者利用國內不熟悉、不了解通訊作者的機會,將在國外學習時,與國外通訊作者合作的成果當作自己的成果進行獎勵申報的現象,并提出通訊作者在師生合著文章當中正確適用的建議。鄒承魯認為,結合當時的現實情況,通訊作者應當是課題、項目的負責人或研究生的導師,并且應當對文章負責。這么考慮的原因在于,首先,只有課題負責人才有能力就整體的研究成果與編輯或讀者進行交流和溝通,而其余作者往往只是參與到研究的一部分,并不是主要的學術思想貢獻者,也并不負責項目總體設計,無法勝任通訊作者這一角色。其次,以研究生為第一作者的文章,由于研究生本身資歷較淺,工作單位不固定,且往往缺乏投稿經驗,由其本人擔任通訊作者與編輯部進行聯系不僅不方便而且可能會使論文不容易被發表,而導師往往在其研究領域享有一定權威,而且工作單位穩定,聯系方式不容易發生變化,和許多編輯部都有比較穩定的聯系,由導師擔任通訊作者更為合適。再次,研究生階段撰寫論文是非常重要的訓練環節,從搜集、閱讀文獻、了解研究背景和現狀,采集實驗材料,進行試驗最后形成論文的過程中,學生們不但學習了實驗的技巧,也對本學科的科學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期間導師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將導師標注為通訊作者既能起到監督、把關學生論文的作用,也體現了對文章中導師貢獻的認可。最后,課題或項目負責人本身在課題管理方面負有組織管理、統攝全局的責任,很多重大課題項目往往需要多年的時間和大量的學者、科研人員參與,他們可能來自不同的單位和機構,這就需要負責人從中聯系和安排,從課題的設計構思、項目申報到成果的最終確認都離不開其參與,課題負責人享有較多權利自然也要承擔很大責任,負責人要對作為課題成果的論文負責,就意味著通訊作者要對文章負責。總而言之,鄒承魯作為我國最早提出應當注意“通訊作者”的學者,對國內后續研究這一方面的學者影響很大,他針對當時有人利用“通訊作者”進行掛名、冒名申報獎勵的情況,特別強調了通訊作者的責任。由于我國的科研管理和學術評價體系將課題檔次、論文成果數量和期刊等級作為考核標準,導致有人為了經濟利益實施學術不端行為,鄒承魯的建議對現在我國學術不端行為泛濫具有借鑒意義。雖然我國的“通訊作者”與國外“通訊作者”的內涵有一定差異,但不能僅僅因為國內外“通訊作者”內涵不同就斷定國內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是錯誤的,而應該看到我國的科研和學術評價體系存在的缺陷,以及學術環境存在的不端行為,我國“通訊作者”的概念應該在借鑒國外概念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理解,其著眼點有兩個,一是通訊作者的聯系、通訊功能,二是通訊作者與其他作者的法律關系。由這兩點出發,才能更準確界定我國通訊作者的法律地位。
三、通訊作者的法律地位分析
僅從字面意義來看,無論是中文“通訊作者”還是英文corresponding author,都包含了作者(author)這個詞匯,這是否意味著通訊作者當然具有作者身份?筆者認為不能望文生義,草率下結論。從通訊作者的功能來看,其主要負責從論文投稿到出版過程中與編輯進行聯系、將聯系的情況告知合作作者、參與了文章的把關并負責論文出版后回復讀者咨詢的工作。而我國《著作權法》第十一條規定,“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其中“創作”的含義是指“直接產生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智力活動”。通訊作者的功能里并不包含任何智力相關的活動,如果僅僅從事了物質性的工作,如搜集數據、資料,而沒有精神、智力上的貢獻,那么此人是不能成為作者的,更不能成為通訊作者。然而在我國,通訊作者往往是課題或者項目的負責人,例如研究生導師,而研究生是論文的實際完成人。一篇研究論文的完成離不開負責人對項目課題整體的思想貢獻,包括選定研究主題,設計研究方式和過程,獲得資金項目立項,甚至提供研究論文的具體思想觀點。此外,通訊作者負責與外界進行交流和聯系,回答與論文有關的問題和質疑。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通訊作者對論文有非常全面的了解和相關領域的深厚知識。沒有參與到論文創作當中,僅僅從事了某一項實驗或數據分析是不可能勝任這一角色的。因此通訊作者應當是參與到論文創作過程中的人。根據以上的分析,本人認為,通訊作者作為論文的實際創作者之一,應當與其他作者一樣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在具體的論文創作中,根據其對論文的貢獻大小不同,享有的權利多寡不同。
[參考文獻]
[1]Jaime A.Teixeira da Silva、Judit Dobránszki、Pham Thanh Van、William A.Payne,Corresponding Authors:Rule s,Responsibilities and Risks,AAJPSB,2013,7(Special Issue 1),16-20.
[2]謝述初.關于科技論文的作者署名[J].編輯學報,1991,02:83-88.
[3]湯建民.國內教育學科論文合著情況研究——1998—2007 CSSCI文獻計量和作者合作圖譜分析[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5:55-60.
[4]王世賢,石朝云,游蘇寧,常秀青,齊文安.關于作者署名中共同責任者的思考[J].編輯學報,2010,06:485-487.
通訊作者最早出現于國外期刊,后來才被國內期刊接受。隨著現在合作論文的廣泛出現,與所有的合作作者一一協商會大大降低期刊編輯出版的效率。同時對于作者,尤其是聯系地址不固定的作者而言,與編輯聯系將會十分不便。此外編輯與作者的聯系多是程序性事務,如郵寄稿件、退稿修稿、校樣和版面費通知等等,如與每個合作作者分別聯系就顯得沒必要而且也浪費了作者的時間。“通訊作者”的產生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其英文通常以corresponding author 或者correspondence author表示,國外期刊一般將其理解為“從論文投稿到出版過程中負責與編輯進行聯系、將聯系的情況告知合作作者、參與了文章的把關并負責論文出版后回復讀者咨詢的作者”,大多期刊并未對通訊作者的擔任對象做嚴格的限定。而對于通訊作者是否應當對文章負責,以及負怎樣的責任不同期刊規定并不一致。以美國醫學雜志《柳葉刀》(The Lancet)和計算機科學雜志《理論計算機科學》(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為例,前者在“作者聲明”中要求通訊作者在“作者貢獻和利益沖突聲明的真實性以及文章的正確性,并且文章的投稿和出版經其他合作作者一致通過”的保證上簽名,其責任意味不言而喻,而后者的“作者聲明”中并未對通訊作者做出任何責任規定,僅要求其填寫姓名、電子郵箱地址和聯系方式,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提及通訊作者的地方。 是否屬于法律意義上的“作者”?在界定通訊作者的法律地位之前,應當首先回答這一問題。如果通訊作者不屬于法律意義上的“作者”,那么在科研成果上署名通訊作者的人其實質上只是通訊“聯系人”,而非通訊“作者”,其既不享有作品的著作權,也不能參與科研成果的評獎,同時,不當署名也不適用于通訊作者,因為其本身不具備“作者”的法律地位,無法構成冒名或搭車行為。如果通訊作者屬于法律意義上的“作者”,那么在存在合作作者的情況下,通訊作者與其他作者的關系應當如何界定?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的貢獻孰大?如何防范通訊作者的不當署名?既然作為作者享有著作權,相應的應當負有一定的責任,那么通訊作者應當承擔哪些責任?這些都是需要討論的問題,因此主體身份對通訊作者的法律地位影響重大。 是目前學術界非常時興的名詞,在論文發表、課題申報、科研統計、科研評獎等眾多學術相關領域均會涉及這一稱謂,由于缺乏相關法律規定,導致其使用上比較混亂。在我國的實踐中,不同學術期刊在規定通訊作者的擔任條件、排名順序及人數等方面往往差異很大,本文通過對通訊作者概念的國內外比較,摸索探討符合中國國情的通訊作者的法律地位。
作者簡介:付斯達(1991-),漢族,湖北襄陽人,西南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3-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