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瑩
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 230601
?
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流失現象的探討
穆瑩
安徽大學,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支持專業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和慈善事業發展”,這是“社會工作”一詞第二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這對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來說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本文試圖運用社會交換理論分析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擇業及就業的特性,為我國社工隊伍的壯大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社會交換理論;社會工作人才;擇業;建議
一、背景介紹
目前,在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刺激下,我國社會工作呈現出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據統計,目前我國有200所以上的高校開設了社會工作專業,每年可以培養的社工人才過萬人。但是,社會工作仍舊面臨著人才供不應求以及人才大量流失的困境,尤其是中高級社工實務和管理人才的嚴重匱乏。從表面來看,社工人才匱乏是由于大量社工專業學生選擇跨專業就業,但從深度考慮,社會工作人才流失不僅僅是社工個人選擇而導致的現象,而是一個社會現象,改善社工流失現象是全社會都要為之付出努力的工作。
二、社會交換理論概述
社會交換理論這一社會學理論于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隨之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創立者霍曼斯以及布勞、埃默森是這一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該理論認為某種交換活動支配了人類的一切行為,人類的社會活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交換,人們在社會交換中所結成的社會關系的實質就是一種交換關系。
資源的轉移是建立起社會關系的基礎。從擇業角度看,擇業是待業者與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等雙向選擇的過程,只有當雙方所獲權益達到一定程度的平衡時,該過程才會轉化為雙方利得的結果。但是從整個社會環境看來,待業者在此雙向選擇的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
三、社會交換理論下的社工專業學生擇業行為分析
交換是指個人為了獲取回報,而又真正得到回報的自愿性活動,擇業的交換關系也是建立在這種利益基礎之上的。物質因素和職業發展因素是大學生選擇職業時優先考慮的因素。如工資收入、福利機制、工作環境等。另外興趣愛好、發展空間、晉升機制、社會地位等個人職業發展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擇業觀。用人單位、機構如果未能提供對方所需要的資源,進而降低了“供給”的價值,不能提供令待業者滿意的待遇和回報,就會造成待業者趨利避害,從而導致社會交換的失衡。
(一)心理上的交換關系
社會工作者在心理上的交換關系的對象是社會整體,是個體對于社會工作的責任感和社會對個體的認同感。梁麗萍認為,認同的本質不但是人體心理層面的意義,認同也包含群體層面的概念,認同的核心是個體價值的延伸,是將個體視為群體的一部分。①這種情感認同上的交換,包含尊重、理解、依賴等多種情感的給予。
(二)利益上的交換關系
任何形式的工作都是創造價值與得到回報的過程,價值是各種利他的結果,回報則是物質或情感上的補償,社會工作也是雙方互利的過程。從社會工作者個體與社會及機構角度來考量,這種利益資源的交換體現在社會工作者為社會付出時間、精力、行為等條件,社會及機構獲得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并以金錢、物質等條件補償社會工作者所付出的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在雙方利益達到一定成的平衡時雙方獲得雙贏結果。
四、社會工作者流失現象分析
我國社會工作起步較晚,除香港、深圳兩地外,我國其他大中城市社會工作發展仍舊屬于初級階段,各地普遍存在社工大量流失的現象。以社會工作起步較早的深圳為例,據深圳市社工協會于2015年發布的《深圳市社工行業年度數據報告》顯示,2014年度深圳市平均在崗的社工為3535人,離職1622人。在離職社工中,在社工領域進行深造的有837人,余下的785人選擇了離開社工行業,社工流失率高達22%,超出了社工行業20%流失率的警戒線。另一方面從業數年的骨干社工的流失量也比較大,社工考證人數也在逐年下降使得社會工作陷入更大的困境。
五、社會交換理論下的社工流失原因分析
(一)項目的不穩定性
目前,我國的社會工作主要是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在政府的社會服務部門提供社工崗位,并借助社會工作者薪酬指導價的優勢吸引大量社會工作者,這種“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政策大多不具有強制性,目前仍處于“鼓勵”階段,且常常脫離社會的實際需求,淪為政績工程。
社會工作屬于牽涉部門較多的復合項目,從人力、資金、社會資源引入、項目落地執行等重要環節都需要在政府各部門的主導下完成,部門牽扯太多導致項目孵化成長滯后,而政府相關的項目負責人職務變更也使得項目存在極大的不穩定性。毛明華認為,當前體制原因是導致社會工作發展較為滯后的重要障礙之一,體制的僵化造成了社會對社會工作的認同率較低。②政府購買“崗位社工”有利有弊。優點在于能迅速通過行政手段覆蓋到很多領域,使得很多工作得以順利執行;弊端是社工入駐后,不可避免地會被要求承擔一部分行政工作,導致工作任務較為繁重,這些因素很可能會使其對工作產生倦怠,繼而選擇離開社工行業。
(二)激勵制度不完善
按照社會交換理論的觀點,個體與其他個體或者群體之間之所以能夠產生互動,是建立在互惠的關系基礎上的。這種互惠關系體現在社會工作中,就是工作付出與回報的關系。由于待遇較低,加上處于基層,更多是服務于弱勢群體,很多專業社工覺得沒有發展空間。除待遇外,晉升機制、晉升空間也是社會工作者十分注重的要點,而我國各大中城市的社會工作在發展空間上尚缺完備的政策及制度。高強度的工作,微薄的薪酬,使得社工這個領域的人才流失成為常態。
(三)社會認同不足
我國社會工作起步較晚,社會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尚不明確,社會工作專業作為一門新興的專業,其社會認同度是比較低的,甚至有很多人還不知道有這么一門專業。許多需要專業社會工作人員來完成的工作實際上仍在由非專業人士在舊體制的模式下從事相應的服務,而社工專業的學生在就業時卻選擇了其他行業,這使得社會工作崗位難以有新鮮血液注入,雖然國家正在逐步重視專業社工人員的培養,但目前對社工的配置還無法滿足實際的需求,社工真正的融入崗位還需要較長時間。
六、關于改善社工就業環境的思考與建議
社會工作作為我國社會發展中的新事業,對于國家社會治理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社會工作者的流失嚴重影響著我國社會工作的前進發展步伐。從整個行業角度看,簡單的加薪、晉升卻并不能從根本上遏制人才流失的發展態勢。
當前社會工作的發展重在“開源節流”,“開源”是指通過制定專業社工的職業、薪酬和晉升體系,增加社工在工資、福利、住房、養老等方面的保障,以此吸引專業社工人才。但是吸引人才并不是最終目的,留住人才才是目前社會工作的當務之急,這也是從根本上解決社工流失問題的“節流”工作。而留住人才則需要在政府、社會共同努力下,改善社會工作的大眾印象,提高社會工作認知度。
社工流失問題凸顯的不是簡單的待遇以及晉升渠道問題,而是整個行業的結構問題。當前的 “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一個良好的行業環境應該是在政府的主導下,建立政府、企業、學校、社區四方合作的“孵化基地”,引入市場化操作手法,建立專業社工義工服務體系,融入企業志愿者、學校志愿者、社區志愿者三方輔助,以公益性與商業性并行的市場手段進行操作,建立起政府購買,市場運作,全民參與的社工體系。
[注釋]
①梁麗萍.中國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3-14.
②毛明華.陳赟暢.從社工人才大量流失看社會工作發展[J].社會工作,2007,8:3.
[參考文獻]
[1]梁麗萍.中國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3-14.
[2]毛明華.陳赟暢.從社工人才流失看社會工作發展[J].社會工作,2007,8:3.
作者簡介:穆瑩(1989-),女,回族,安徽蚌埠人,安徽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社會工作專業,研究方向:老年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3-02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