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農民工不想『進城』背后的雙重尷尬
□戴先任
近日,中國社科院在京發布《中西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處境與對策》一書,其中一項“中西部農民向城鎮轉移意愿分布”調查顯示,“很想”向城鎮轉移的農民工占11.83%,“比較想”的占21.73%,“一般”的占17.45%,“不太想”的占24.82%,“完全不想”的占24.13%,約一半農民工不想進城,另外66.1%的農民工認為到了一定年齡就想回鄉。消息發布之后,在網上引起熱議。(4月26日《中國青年報》)
農民工本來是指在城鎮務工的農業戶口人員,所以不是農民工不愿進城,這些在城市工作的農民工是不想落戶城市,對他們來說,到城市務工,并非長久之計。大部分農民工對落戶城市的意愿不高,除了故土難離等原因,另外就是城市對他們的吸引力不夠。現實情況是,農村大量勞動力進城,讓農村發展缺乏動力,農村日漸凋敝,而進城的農民工,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對城市缺乏歸屬感。
201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接近2.69億人,這么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如同是城市里的“灰色人群”。他們不愿落戶城市,卻又不得不很長時間內都在城市工作與生活,回不了故鄉,這背后透露的是他們“進退失據”的尷尬處境,同時也是城鎮化與農村發展面臨的相同困局。
對于為數龐大的農民工,城市需要他們來實現新型城鎮化。如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完成約1億人居住的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這些進城的農民工生活在城市,接觸了城市文明,在城市學會生存技能,他們就是城鎮化的最理想對象。
農民工雖然在城市工作與生活,為城市作貢獻,但城市反哺他們的并不多,很多農民工在城市如同“二等公民”,感受不到尊嚴與尊重,反倒常常感受到屈辱與不公平,落戶城市對他們也沒有多少吸引力,他們在城市所從事的職業,多是不需要多少技能的臟活、累活,就算能落戶城市,因為在城市的謀生手段有限,他們也會擔心能否在城市體面而有尊嚴地生活。多數農民工只想在城市多掙點錢養家糊口,到老了,干不動了,回到家鄉生活,況且很多農民工認為,有地就有錢,有地就踏實。雖然如此,農民工仍然要在人生的很長一段時間在城市謀生,回到家鄉,往往也無法能讓他們養家糊口,這也讓他們無法在精力旺盛之年為家鄉作貢獻。
農民工不想落戶城市,又無法回到家鄉的狀態,對新型城鎮化及農村發展來說都不是好事。要讓農民工能落戶城市,需要敞開胸懷,做到真正的海納百川,幫助入城的農民工學習生存技能,同時要能解決農民工入城的后顧之憂,如要落實國家規定,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而國家也要重視與大力促進農業現代化。當農民工能在城市活得有尊嚴,回到家鄉又能養家糊口,將讓他們擺脫漂流于城鄉間,既無法在城市立足,又無法回到家鄉的尷尬處境,而對城鎮化及農村發展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