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河北經貿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61
?
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
王丹
河北經貿大學,河北石家莊050061
摘要:對于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制度的完善,始終是學界關注的焦點。直到我國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確立了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這次的修改使我國未成年刑事審判制度跨入了新的紀元。而本文筆者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作為參照來對未成年刑事審判制度進行相應的分析與討論。
關鍵詞:未成年;刑事審判;制度完善
未成年人作為國家的未來的接班人,是中華民族的希望。但是由于未成年人在身心發育上略顯的不成熟,在性格方面上和成年人相比也具有不完整性,思維方式和心理活動極其不穩定,沒有規律可循,其主要表現為情緒具有較大的反差,不聽從他人的管理、情緒難于控制。以上的種種因素導致未成年人更加容易觸犯法律法規,從而走進了訴訟程序中來。然而未成年人的身體和智力處于不完全的狀態,這就要求我們在法律訴訟的過程中尊重未成年人應有的權利,使訴訟更符合常理。
一、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
(一)什么是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
想要探討什么是未成年人審判制度,就需要先將未成年人的概念進行規定,而未成年人這一個概念又分為一般意義上的未成年人和法律意義上的未成年人。一般意義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沒有達到成年狀態的人;法律意義上的未成年人是以年齡作為區別的,指沒有達到法定年齡的人稱為未成年人,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人保護法》中規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提出年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同樣要有相應的處罰。雖然其他國家對未成年的人給予不同于成年人的特殊保護,但是他們不能對未成年的法律概念進行統一的界定。本文筆者認為,按照本國的教育體制,通常在高中畢業時處于十八周歲左右的年齡,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和大學生的心理發育階段具有加大的區別,具有可塑性,所以將未成年人的年齡限定定為十八周歲最為合適。將未成人的概念界定后,是對刑事審判制度作出相應的定義,這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控辯雙方和其他的訴訟參與人共同參加,按照相應的法律規定程序,對案件進行審理和裁判是人民法院需要嚴格遵守的程序,對案件的事實進行嚴密的審查,并且依法結合相關的法律規定。因為未成年人在心里和生理上相對的不成熟行,所以對未成年人的刑事處決上不同成人的刑事審判處決,具有相對的特別性。
(二)未成年人的刑事審判制度
刑事訴訟原則是指立法對刑事訴訟活動的性質、未成年人案件的刑事訴訟過程是訴訟程序的一種,所以應該遵循刑事訴訟的遠見,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又不同于成人刑事案件,具備很多特別因素。這就導致未成年的訴訟程序有自己的原則。
1.不公開審理原則
二零一三年一月一日我國開始實施《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的規定:“開庭審理時被告人不滿十八周歲的所有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并由第469條規定:“在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得向外界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址、照片等資料。”
2.寓教于審的原則
什么是寓教于審,就是指在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過程中,應該利用能夠教育和感化未成年人的每一個環節,增強對未成年人的挽救工作,幫助未成年人改過自新,從新回歸社會。這項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原則,要求在處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過程中,對未成年人的訴訟權利進行相應的保護,使其獲得法律的保護,不能只重視刑罰而忽略對未成年人的改造和挽救。
3.迅速簡約的原則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進入刑事審判程序之中,人民法院應當采用不拖延的方式,使未成年被告人快速脫離司法程序,避免了訴訟進度緩慢對其帶來的不利影響。在未成年人對被指控的案件中沒有異議的境況下,可以適當的簡易程序。遵守迅速簡約這一原則可以做到最大程度保護未成年被告人的利用,降低其不良影響。
4.全面調查的原則
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過程中,不單單要對未成年人的犯罪事實進行調查,還需要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因后果進行相應的調查。在處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過程中,不僅僅調查犯罪行為的關鍵法律因素和條件,還需要獲得未成年人的身心情況以及生活環境,方便對其進行教育和感化。
5.分案處理的原則
在未成年人訴訟的過程中,司法人員需要將未成年人案件進行相應的分離辦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分庭處理的原則,給予未成年人最根本的保障,不讓其受到二次污染,使司法機關能更好的開展挽救感化工作,讓未成年人區別于成年人的待遇。
二、國外未成年人刑事制度
世界上對于未成年人的刑事審判制度有三種模式,分別是法庭模式、福利治療模式和社區參與模式,法庭模式的代表是德國,德國于1923年制定了《少年法院法》這項法規是以教育思想為特征,并且建立的少年法庭和少年司法制度。這項法規的目的是,使青少年順利適應社會并約束自身不再犯罪。福利治療模式的代表者是瑞典,在瑞典未成年人在犯罪后要在一個隔離的機構進行相應的治療,這個隔離的機構只針對未成年人,并且是對個人犯罪的預防,還有一個理念是,避免將未成年人起訴到法院中。社區參與模式的代表者是新西蘭。在新西蘭未成年人在犯罪后不是通過法庭來解決的,而是在社區之中對未成年人所犯的罪進行矯正,家庭會議制度是社區參與模式的典型代表。
三、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制度的不足
(一)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的法律體系不完善
我國在關于未成年人的立法上不是很妥善,大多數未成年人法律法規都是套用成人法律法規,不具有教化、挽救未成年人的效果,還會導致脫離保護未成年人的初衷,甚至會導致未成年人產生抵觸審判的不良心理。未成年人立法不具有獨立性,我國未成年人法律和其他國家相比較,明顯區別于其他國家的形式獨立性,這是我國對于未成年人法律法規的制定上應該重視的問題。
(二)未成年人刑事審判機構確實
我國少年法庭發展的成效見漲,但是少年法庭因為其本身的缺陷,只是少年法院的墊腳石,終究會被少年法院所代替。而我國至今并沒有設立少年法院,這不同國際主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的發展。其主要原因是少年法庭缺乏一定的獨立性,而且對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審判人員沒有較為專業的隊伍。
(三)審判方式存在缺陷
寓教于審的原則和對抗審判方式沖突,未成人對于法院的嚴肅性難以適應,會產生畏懼的心理特征,違背了寓教于審的初衷。再者法官主導性和法官中立性不兼容,法官通常處于消極中立的態度,而在審理未成年人案件中,法官需要引導未成年人,導致法庭教育難得其果。
(四)社會調查缺乏規定
調查主體不具有專業的素質,并且在調查方式上不具有全面性,不能準確的把握調查對象的人格特征,分析和預測他的行為,還有調查主體不完善,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了在社會方面的調查難以得到預期的成果。
四、總結
我國在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齡化走勢,而且數量再逐年增長,發展成為了一個明顯的社會問題。所以,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的建設在完善我國刑事訴訟的進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我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而且可以給予未成年人更多更好的保護。做到預防、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是我國的一項長遠的治國方針,具有非凡的意義。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只是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一部分,如果想從根本上解決未成年人的犯罪問題,就需要社會各界的幫助,各部門互相配合,不斷的完善立法體制的進程,使我國的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不斷的完善。
[參考文獻]
[1]柴靖靜.我國未成年人審判制度若干問題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2):38-40.8.
[2]高維儉,梅文娟.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開審判制度比較研究——基于特別隱私權的理論視角[J].天中學刊,2015,30(1):56-65.
[3]陳宇超.淺析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不公開審判制度[J].法制博覽,2013(3):213.
作者簡介:王丹(1978-),女,漢族,河北樂亭人,樂亭縣人民法院法官,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在讀。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3-0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