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律
德國豐偉律師事務所上海代表處,上?!?00040
?
動產占有的認定
周力律
德國豐偉律師事務所上海代表處,上海200040
摘要:動產和不動產在占有的法律屬性上有很大的差別,動產占有的認定,事關占有人的權力及其占有人的保護,故動產占有人應該對動產的占有給予積極主張和證明,而動產占有很容易出現舉證困難的情形,即可能發生不利于保護動產占有人的效果。本文將從多角度對動產占有認定的問題作一些探討。
關鍵詞:動產占有;占有主體;占有權
動產占有應該區分別于不動產占有,并且應該較不動產占有在認定上更為嚴格,是因為:一、動產占有才產生權利推定、權利移轉或善意取得等效力,而不動產因為存在登記制度的原因,不會產生上述全部效力;二、因為不動產不易移動或隱藏。深山的別墅,寒冬數月無人居住,其占有不因此而受影響。照相機遺忘于風景區,離開一段期間,即可認定已喪失占有,成為遺失物。動產占有的認定均著眼于以下兩方面:
一、占有的主體資格
(一)自然人
取得占有的行為一般有兩種:事實行為和法律行為。所謂事實行為,行為人必須有意思能力,行為人必須有行為能力,這客觀上也就放寬了自然人的資格要求,無民事行為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也能成為事實占有的主體。所謂法律行為,如果行為人不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雖然不影響占有的成立,卻可能影響占有的效力。另外,必須承認,在此兩種行為之外,還存在一種例外,就是對于繼承物的占有。占有的為繼承的標的,繼承人雖未事實上管領其物,仍取得占有。例如甲有珠寶存放于乙銀行的保險箱,遭受空難死亡,其繼承人丙縱為胎兒、植物人,或居住外國,不知珠寶存放于銀行之事,仍因繼承而為該珠寶的占有人,立法目的在于保護繼承人。
(二)法人
法人由其機關以占有物實施管領時,法人為占有人。在我國,國有企業為法人,對于國家交由其經營的財產,國有企業為占有人。
二、對動產事實上的管領力
(一)對于物的事實上的管領
這即指對于物有事實上的控制或支配。對于事實上的管領,一般應從可以認識的空間關系、時間關系和法律關系,就個案加以認定。1.空間關系。占有動產均以一定的場所為基礎。如有此種結合關系,則通常認為該人對于該動產有事實上的管領力。例如:存放于廠房內或廠房旁邊的動產,通常被認定為該工廠所占有;堆放于公路旁的沙石,通常應認定為養路段占有。這實際是因為上述動產具有場上的結合關系,從而被推定這些物之間有占有關系。
2.時間關系。即人對物的占有,有必要的時間,以及時間的延續性,而不是暫時的結合關系。仰或對物暫時的分離,例如:中學生暫時離開圖書館,將書留在圖書館內,不能認為他們已對書占有的喪失。又如:放養的蜜蜂進行了他人的菜地后又離開,雖然蜜蜂進入了菜地主人的支配范圍,但這種偶然后、稍縱即逝的支配不能構成占有。
3.法律關系。人對事物的占有,不僅僅是事實上的占有,必須得到法律的確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法律屬性在占有上的體現。占有除了直接占有外,還存在以某種法律關系為媒介而成立的占有關系。主要包括以下情況:一是依據占有輔助關系成立的占有,人在與物的交往中如果以服從于他人指示的方式行使對物的實際支配,這是占有輔助人,只有指示權人才是直接占有人。占有輔助人這個法律概念的意義在于,占有人可以讓他人為自己行使實際控制權而不使他人成為占有人,同時自己也失去占有;二是間接占有,主要是指租賃關系、質押關系中的出租人、出質人之占有。直接占有人與物有直接的關系,而間接占有人不能直接干預物。他與直接占有人有不同的法律地位。間接占有的前提條件是:(1)必須存在占有媒介關系。(2)根據占有媒介關系,占有媒介人作為下屬占有人必須承認間接占人作為上位占有人享有更強的法律地位。(3)占有媒介關系必須是暫時的,但時限是否為事先確定與此無關。(4)間接占有人必須對占有媒介人享有返還請求權。
(二)占有人意愿
在這里,一般存在二種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占有的構成必須含有占有人占有的意思,這稱之為“主觀說”。另一種觀點認為,占有是依純粹的客觀事實支配狀態而成立,不以任何意思為要件,這稱之為“客觀說”。
法學字保羅斯指出:“我們通過握有和意旨取得占有,而不單憑意旨或握有取得占有?!边@種“主觀說”觀點認為,除了占有人對物的管領的事實,稱之為“體素”,還應當有一定占有的意思,即稱之為“心素”,如果僅有管領物件的事實而沒有所有意思,那只是持有。此種觀點為英美術法所采取,即認為法律上的占有應包含占有的意思和占有事實兩個要素。前者指排他持有的意圖,后者指對物的實際占領或控制。在有些場合,占有的要素可以分離,如所有人對借出之物有占有意思而無占有事實,而借用人則有占有事實而無占有意思(但有對抗除真正所有人以外的一切人的意思)。王澤鑒教授即認為心素必須存在,理由有:(1)取得某物的占有,如架網捕捉來臺過冬的黑面鳩,拾得遺失物,竊取他人珠寶,均具有占有意思。由第三人取得占有,亦須基于為他人的意思。(2)取得占有后,維持占有亦須有占有意思。占有意思體現于物的支配狀態,體素為心素的表現。(3)占有的意思不是法律行為上的意思,而是一種自然的意思,故取得某物的占有或維持其占有皆不以具有行為能力為必要,只要對物有為支配的自然能力,即為己足,故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具有此種能力時,亦為占有人。英國法一般認為,受雇人、承攬人、借用人等對物僅僅是保管或事實上的占有,而不是法律上的占有,而盜竊者則可能擁有法律上的占有,因為他既有占有意思又有占有事實,盡管其占有是非法取得的。
而在客觀說看來,訴訟物保管人、典質權人、永租人、容假占有人等當然應受占有令狀的保護;體素或心素就人與物的關系來看是不可分的,無體素則無心素,反之亦然,特別是心素是人腦的主觀活動,以此作為占有的要件未免荒謬。這種觀點為德國、瑞士民法典所有用,德國民法典即規定,占有因對物具有實際控制而取得,并因占有人拋棄或以其他方式喪失對物的實際而終了(德國民法第854、856條)。
三、動產占有與持有、占有權的甄別
(一)動產占有與持有的甄別
1.共同點
持有為不包含意思因素的人對物的事實控制。例如,在公共汽車內替乘客向售票員傳遞買票錢就是一種持有行為。其與占有一樣,體現為對動產具有管領力。
2.區別
(1)意思因素。占有人必須有占有的意思表示,但如果持有人明確表示其并無占有的意愿,那么這種管領動產的狀態只能確定為持有,而并非占有。
(2)管領狀態不同。持有是直接對實物的管領,而不能脫離管人。而占有可以直接占有和間接占有。
(3)對動產管領持續的時間不同。持有是短暫對物進行管領,管領易于消滅并可因一時的行使障礙而喪失,不能移轉或繼續。而占有持有的時間是可長可短的,可以發生移轉或繼承。
(二)占有與占有權的甄別
1.共同點
兩者都體現了一定的權利,都受到法律的保護,都能夠發生繼承或移轉。
2.區別
(1)產生的法淵不同。我們在上面已經論述過,占有是羅馬法或日曼法中的概念。而占有權是蘇俄法律中的概念,是所有權四種權能中的一種。由此所決定兩者所存在的法律框架是不一樣,嚴格的講,兩者是不能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但由于我國既受蘇俄法的影響,在現在的物權法立法中又充分繼承的羅馬法或日爾曼法中的優秀理念,占有與占有權兩者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將不可避免地會長期存在,因此,進行一定程度的區別也成為了必要。
(2)成立的要求不同。占有強調的是物的管領狀態,而這種占有可能是非法的或惡意的,但不影響占有的成立。而對于占有權而言,其是從所有權中派生出來的權利,如果不存在所有權的基礎,也就無從談起占有權,如對于所拾遺失物就不能認為所拾之人對該物有占有權。
(3)主體資格不同。占有主要為一種事實狀態,其中所要求的意思要素也僅為有占有意思,因此,占有的主體并不必須有完全行為能力。但占有權卻體現為比較高的意思愿意并要求行為人有相應的行為能力,其所要求的主體要求高于占有。
[參考文獻]
[1]溫世揚,廖煥國.物權法通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1:881-891.
[2]王澤鑒.民法物權2用益物權.占有[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10(165).
[3][德]M.沃爾夫.吳越,李大雪譯.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7(80).
作者簡介:周力律(1989-)女,漢族,江蘇無錫人,碩士,現就職于德國豐偉律師事務所上海代表處,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3-0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