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荷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
新修訂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完善淺析
張笑荷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類對生存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由于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程度日益加大,較為傳統的環境保護措施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變化。政府需要引導人們參與到環境法的制定過程中來,實現全民性的積極參與,也是為了對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結合實際情況和人民的意見,更好的完善環境法,也更好的保證人民的權益。
關鍵詞: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完善程度
一、環境法的公眾參與
公眾有權利參與解決生態問題的民主過程,有權利對環境管理的部門進行監督,也有權利對工廠,企業以及其他任何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機構進行監督,實現每個人都為環境的改善做出貢獻。在環境法的公眾參與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用公民權利來監督公共權力,讓公共權力得以更透明的展現在公眾眼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這不僅僅能讓環境問題真正的得到重視,還能使政府和人民之間有更友好親密的關系,進一步促進國家的良好運行和建設。
二、公眾參與的立法現狀
在我國的環境保護法里,只有兩個部分的內容是可以有公眾參與的,一個是對環境違法行為的監督,這通常表現為人民群眾自愿的揭發檢舉,比如人民看見有工廠排放污染氣體,影響到了人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時候,就可以對違法企業或者工廠進行舉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工廠的行為,同時也保證了自己的基本權利和基本利益。在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權力都是不可被侵犯的。尤其是對于環境而言。這是一種不可以修復的破壞,并且會對世界范圍內的人都造成影響,比如現在越來越嚴重的全球變暖,正是因為汽車尾氣排放量多大引起的。具體不能說是哪個國家的責任,畢竟每個國家都有汽車尾氣的排放,環境問題所帶來的隱患是無法避免的,環境問題帶給人們的問題是無窮無盡的。只有每個人都引起重視才會真正的好轉,不可逆的損失需要每個人都盡力減少對環境的傷害。所以揭發舉報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在互相揭發的過程中,每個人也都會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讓自己的行為達到標準,盡量做到多走路,少坐車,多為集體的利益考慮而不僅僅是只為個人的利益考慮。世界也會為此變的更加美好。
第二個公眾能夠參與的部分就是對可能涉及到公眾環境利益的專門的規劃或者草案,報告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對公民來說這也是至關重要的,面對與自己自身利益相關的問題,合理的建議和意見的表達有助于更好的解決問題。在與環境問題有關的問題中,國家和政府不僅僅需要考慮企業的利益,人大代表的意見,也要考慮到人民公眾的利益和建議。人民有權力參與到其中來,這也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這對于社會甚至整個世界而言都是有益的。
三、現有公眾參與的不足及應對策略
在我國現有的制度上,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國家還需要進一步的改善,才能讓環境問題得到越來越好的控制和重視。
目前,我國現有的環境保護法在公眾參與方面還有一些缺陷。首先是公眾參與的法律不夠完善不夠具體,沒有經過專門統一的規定,常常都是十分松散的, 使得公民在參與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困難,無法更好的融入到其中去。其次,在現有的法律中不難發現,更多的法律規定都是圍繞著環境污染發生之后的改進方面的措施和辦法,而事前的控制和預防的措施都很少。環境問題是不可逆的,所以事前控制和教育往往要比事后補救更加有效,也能有更大的收獲,所以法律在這一方面的不完善也很大程度上的影響了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正確判斷。
面對這樣的問題,國家需要給出一些回應,比如需要增加一些事前的反應,規定一些因素的發展使得環境生態系統能更好的運作發展下去。事后控制只能最大程度的減少損失而不能做到規避和控制。還有就是在立法的內容上有很多重復的內容,比如在《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中就有一些重復的部分而沒有詳細的解釋和規定,這也反應出關于環境方面的法律國家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沒能引起足夠程度的關注和重視。公眾參與原則實施過于單一,缺乏鼓勵公眾全過程參與的激勵性的規定。在環境保護的過程中,公眾所占的比例和能起到的作用日益增大,而有關環境的法律中卻沒有很好的保障公眾的積極性,政府應該相應的出臺一些鼓勵的政策,可以用物質激勵或者精神激勵的辦法,對積極監督環境問題的公民給予鼓勵,這也是在社會中樹立這樣一種風氣的過程。我認為這不管是對環境而言還是對人民生活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這不僅僅是一個行為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政府還需要最大程度上的為公眾提供信息,缺乏必要信息的支持也是一種重要的影響。此外,政府對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的公示不夠透明化。反而是天天強調環境法的變化而忽略了人們最關注的問題。
四、總結
環境的保護與人民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息息相關的,環境保護不能單靠政府的力量,而是要靠廣大人民的力量,公眾在環境保護問題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新修訂的環境法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公民參與,共同出謀劃策并且行使自己的權力和義務。只有每個人都充分重視起來,環境才能最大程度得到改善,也能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推動我國環保事業的不斷前進和發展,從而才能給人們的生活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李迅.論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D].中國地質大學,2008.
[2]武文文,張帆.論明確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主體[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
作者簡介:張笑荷(1994-),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D92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3-02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