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東旭
曲阜師范大學法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
農民工就業政策問題探討
郭東旭
曲阜師范大學法學院,山東日照276826
摘要:最近幾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腳步明顯放慢。為了了解農民工在經濟債務危機下的就業情況,政府從公共財政、公共服務等角度出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如改善農民工的就業環境,解決企業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問題,促進了農民工的權益。在實際生活中,農民工因為知識水平不高、技能不強等特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業。為此,政府應該利用法律手段調整農民工就業形勢,以公共化服務推動促進農民工就業,提高農民工就業水平。
關鍵詞:經濟增長;農民工就業;就業政策;關心農民工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農民工就業出現很大困難。國家開始對農民工進城提供公共服務,保障農民工就業環境、維護農民工合作權益。通過農民工就業的現狀了解,明白農民工就業問題,對促進農民工就業穩定和提高就業質量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一、農民工就業現狀
(一)大部分農民工集中在傳統行業上
通過觀察和農民工人數流量,大部分農民工在機械制造業、建筑業、商務服務業、礦山采掘業、房地產業、家政服務業、紡織服裝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從年齡上來分析,35歲以下的新生農民工就業于餐飲類、電子電器行業、機械制造類,36歲以上的老一代農民工主要是機械制造、商務服務行業類等。[1]
(二)大多數農民工就業于非國有企業
從就業性質來看,在民營和私營方面農民工就業比重最高。另外,港澳臺獨資以及合資企業就業比重高,國有企業就業比重沒有民營或私營企業高。
(三)就業方式和就業渠道不同
根據統計結果,許多農民工就業是自己進城尋找的,有的是老鄉介紹的,也有的是通過勞動力市場就業的,還有的是通過用工單位和職業中介介紹的,在就業方式上,大多數農民工是靠本人及社會關系就業的。
二、農民工就業存在問題
(一)農民工被動性流動問題
許多農民工在同一個單位就業最長時間是3年以下,時間越長農民工數量就越少,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流動性最明顯。雖然就業流動性很明顯,但是大部分都是農民工自己主動流動。比如一些企業只簽短期合同甚至不簽合同,使得就業問題更加復雜。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建筑業、服裝加工業、電子組裝等行業部門的被動性就業明顯。
(二)農民工缺乏權益保障
很多農民工被用工單位超時、延時工作時卻得不到相應的報酬,加上農民工就業環境惡劣,缺乏相應的安全保護措施,農民工得不到心靈的歸屬感,也不能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2]這對農民工也是相當不公平的,因為他們拉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但是卻不能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被當地人歧視歸屬感很差。
(三)農民工總量下降,就業難
在經濟增長速度逐漸下降的情況下,農民工開始出現數量上的下降,例如一些出口加工企業。[3]因為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一些出口加工企業倒閉或者出現經營困難,導致很多工人下崗,農民工就業機會減小,就業增長速度緩慢。
三、促進農民工就業政策
(一)進行外來人員居住證管理制度
可以在一些中小城市實施農民工居住證的制度,如果在小城市發展順利的話可以在大城市實施。對外來務工人員頒發城市居民居住證之后,可以降低農民工身份在當地城市的陌生感,也能保證農民工獲得心靈上的慰藉。除此之外,城市社區還要發揮服務功能,引導農民工積極參與社區組織活動,提供他們融入城市生活的機會。對待農民工子女應該也要一視同仁,保障子女入學、住房、就業等多方面的利益。
(二)加強農民工就業保護措施
我國的農民工數量大勞動力旺盛,但是由于現在居于買方市場,農民工往往只有被別人挑選的份,用工單位處于優勢會造成農民工的權益得不到保障。[4]這就需要勞動監察部門對用工單位各個環節的進行監管,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以及人身安全。
四、結語
我國每年的農民工數量龐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中小型企業正逐步發展,需要用工用人的地方有很多。只要合理運用農民工,能發展企業促進企業利益。但是,同時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企業為了明哲保身開始進行裁員,大量的農民工失業,人力荒廢。為此,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對策,對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增加農民工群體的文化教育,逐漸提高農民工的能力。企業在用人方面,應該給予農民工足夠的物質保障,要多多考慮農民工生活不易,不能克扣、拖欠農民工工資,更不能在勞動合同上做手腳欺負農民工。用工單位要多關心農民工生活,讓他們在他鄉也可以感受溫暖。政府以公共服務職能和企業齊心協力,帶動農民工就業向更光明的方向發展,解決農民工心理擔憂,發揮農民工價值,推動社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新嶺,趙永樂,林竹,宋成一.農民工就業: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耦合分析[J].農村經濟,2007,12:117-120.
[2]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金融危機對農民工就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課題組,韓俊,崔傳義,金三林,秦中春,王賓.農民工就業總體態勢與政策因應:對19個省(區、市)107個村的調查[J].改革,2010,06:5-24.
[3]王飛.農民工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基于城市社區為平臺的視角[J].當代青年研究,2013,02:104-110.
[4]陳森斌,楊舸.改革開放后的農民工政策思路變遷[J].人口與發展,2013,02:10-17.
作者簡介:郭東旭(1991-),男,漢族,山東菏澤人,曲阜師范大學法學院,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F249.21;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3-02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