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歐美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28
?
情緒失控者的犯罪發生及對策
李歐美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保定071028
摘要:當代社會,犯罪學的研究范圍越來越廣泛。通過對情緒失控者的犯罪發生機制的研究,從緊張理論處罰,闡釋情緒失控者的分類及表現形式,并研究了緊張理論的犯罪發生發生機制,從而進一步了解情緒失控者在以緊張理論為基礎下的表現方式及犯罪形式。
關鍵詞:情緒失控者;緊張理論;犯罪發生機制
一、情緒失控者的分類及表現形式
個體在某些狀況下出現情緒失控,與其說是性格使然,不如說是他們想要實現的目標與社會提供實現目標的途徑或手段發生了分離。這些人表現出憤怒、生氣、面紅耳赤、心跳加速等狀態,對于已經發生的事情不知所措,不能及時找到解決辦法,這樣的情況下就會產生緊張情緒,輕者會做出道德所不齒和譴責的行為,重者則違反法律法規,受到刑罰處罰。
按照個人主義原則,將情緒失控者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出于對個人所有的保護,即物品所有權,精神所有權和人權的保護,在這些遭受威脅或者侵害時,受害者會產生一種緊張心理,并采取措施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第二類是人們即將擁有或正在追求的遭到侵犯或拒絕。如企業中業績顯赫的銷售員被提名作為升值候選人,而最終卻沒有晉升成功;男性向女性發出約會邀請遭到拒絕;工人工資在規定時間內沒有按時發放;醫療保險在社會成員發生重大安全事故時并未即時生效。這些現象的發生會讓出于先占心理的當事人出現緊張情緒,進而做出一些過激行為以平復自己的不良情緒。第三類是集體主義下的情緒失控者的犯罪。在宗教聚集地,受地區文化差異,宗教習慣的影響,當不法分子散布損害宗教利益的謠言,唆使個體施行為了宗教整體利益去破壞社會公共秩序,損害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的行為出現時,受緊張情緒的驅使,宗教成員在集體主義的影響下往往會采取不擇手段的方式來保護他們共同的集體利益。
當切身利益受到損害或者威脅時,社會成員會按照自己的方式采取措施來保護各自的目標利益。根據目標利益損害程度的大小,分為輕度利益損害和重度利益損害。輕度利益損害者,因其遭受損失較小,可以及時彌補,或者即使損失了也并無大礙,這樣的情況下雖然會出現緊張不安情緒,但個體并不會做出嚴重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只是出現短暫的逃避和自我隔離狀態。對于重度利益損害者來說,他們的權益受到嚴重侵犯,甚至達不到最低生活標準,無法維持基本生計,身處這樣窘困狀態下的人群會反抗,會不擇手段的實現自我生存的目標。這些現象的出現都是由于個體想要實現的目標與社會提供的途徑不符,由此便出現了緊張或者越軌的失范狀態。
二、緊張理論的犯罪發生機制
緊張理論作為西方犯罪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從產生淵源來看,緊張理論可以分為社會層面的緊張理論和個人層面的緊張理論。這兩個層面對于解釋犯罪現象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社會層面的緊張理論
個人財富的多少一般都被大家認為是社會地位高低的標志。當今世界,在經濟結構的帶領下,追求財富已經成了全體社會成員的一致目標。個人經濟水平的參差不齊與犯罪之間存在關聯。經濟地位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現象,經濟地位低的人群為了實現追求財富的目標,即使社會提供了適合的途徑,人們仍會基于投入少于產出的理論下選擇捷徑。然而這樣的捷徑大多都是非法的。追求經濟地位并不一定會導致犯罪,個體為了自己的生存發展,擺脫最低生活標準,拒絕他人的歧視,通過努力工作或者認真學習改變現狀的方式并不會走上犯罪道路。但是在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結構激發了人們的欲望和不滿足的心理,處于社會底層的群體為了成為中產階級的一員,不惜通過違法犯罪的手段實現他們的“富人”夢,雖然在這以前他們已經衣食無憂,生活富足。根據默頓的緊張理論,當人們追求的目標與實施手段不一致時,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1)順從模式。這是一種在穩定的社會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人們既遵從現存的價值目標,也遵守運用社會允許的制度性手段。(2)形式主義。這樣的模式下不易發生犯罪行為。形式主義者遵從制度性手段,但是卻不接受既定的目標(3)創新主義。這類人接受既定目標但是更愿意運用創新型手段去實現目標。無論人們是追求經濟目標還是社會地位,都會因社會未能提供合適的制度性手段而迫使他們出現不合法的行為。
(二)個人層面的緊張理論
社會中的個體受到挫折或者傷害時,易產生緊張情緒;這種挫折可能來自少年時期家人的遺棄,同伴的貶低,缺乏良好的教育等,以致于這些個體對于社會要求理解并不深入,當危險來臨時精神緊張,不知所措,產生焦慮,壓力,沮喪等心理現象,在不知道如何做和怎樣做中經常選擇不合理的方式以求結束。缺乏理性的判斷和錯誤認識是導致緊張情緒的因素之一。大家通常把好的事情歸因于自己的人格特性,將不好的事情歸因于外部環境和壓力上。因此,有些緊張情緒就是因為人們對于事情的錯誤歸因而產生的。
綜上所述,從社會層面的緊張理論看,社會未能樹立規范的價值目標及有效的制度性手段,從而造成個人在實現文化目標時出現緊張情緒,進而產生犯罪。從個人層面的緊張理論看,文化程度,社會地位,教育背景等都是可能導致個人產生緊張的因素,犯罪的產生往往是以社會成員的緊張情緒為理論基礎的。
[參考文獻]
[1]李綦通.緊張理論視野下的犯罪發生機制及對策[J].四川大學學報,2010(5).
[2]曾漢生.貪污賄賂犯罪成因之機構緊張理論分析[J].懷化學院學報,2010(6).
作者簡介:李歐美(1992-),河北衡水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
中圖分類號:D9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3-02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