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燕,沈 薔,盧艷麗,禹 震,趙玉海,趙 悅,王 芳
?
·全科醫學熱點研究·
“醫養結合”專家主題研討
丁小燕,沈 薔,盧艷麗,禹 震,趙玉海,趙 悅,王 芳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醫養結合逐漸引起各界重視,本次主題研討特邀全科醫學專家對醫養結合開展研討,丁小燕認為落實醫養結合需借力國家基本衛生服務項目;沈薔認為應規范開展居家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以夯實醫養結合基礎;盧艷麗分析了三級架構老年人綜合健康管理模式,以實現老年人各階段的健康管理;禹震等認為助力“健康中國”,應讓中醫藥完善健康養老服務模式;王芳認為以家庭醫生式服務為抓手,可以扎實推進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主題研討進一步指出醫養結合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旨在探索醫養結合最適合的模式及最需要的政策,以促進醫養結合更好的發展。
醫養結合;社區衛生服務;老年人;公共衛生工作;中醫基礎理論;全科醫學
丁小燕,沈薔,盧艷麗,等.“醫養結合”專家主題研討[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33):4028-4033.[www.chinagp.net]
DING X Y,SHEN Q,LU Y L,et al.Thematic discussion of specialists on "medical-nursing combined"[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6,19(33):4028-4033.
落實醫養結合 借力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丁小燕 中國社區衛生協會健康科普部主任
當前,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身體各種器官逐步老化,隨著子女成家、外出,空巢家庭越來越多,因此,老年人生病缺乏健康照料等問題已經成為不容小覷的社會現象,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廣大醫務人員必須面對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為解決這一問題制定了許多政策,從《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部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84號),到《民政部衛生計生委關于做好醫養結合服務機構許可工作的通知》(民發〔2016〕52號),均從不同角度提出相應的政策和解決方案,為醫養結合打下堅實的基礎??v觀全國各地在落實國家政策的同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適宜的、惠民的工作方式,開展了諸如社會組織和家政、物業等企業參與到居家養老服務,公辦民營、委托經營等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專業養老機構和服務隊伍亦加入到居家養老服務行列,服務涵蓋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且服務形式主要為上門服務,以上服務形式和內容均為開展和落實醫養結合拓展了視野。
醫養結合的精髓是讓老年人得到滿意的醫療和適宜的養老,尤其不能忽視“適宜”。老年人既希望安靜又需要關心,矛盾的心理使得他們不喜歡陌生的環境和不熟悉的人,許多老年人寧愿獨居也不愿請人陪伴。盡管近年來各種養老機構不斷增多,但目前的養老機構無論從條件、數量上尚不能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仍是杯水車薪。醫養結合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方式,是將醫療融入到養老當中。醫養結合具體到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中,除了與養老機構合作建立養老病房,以服務于患病且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更重要的應該是借力于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通過落實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以推動當前的醫養結合工作。
開展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老年人健康管理項目,即對轄區內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健康進行管理。通過對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疾病等信息的采集,從而實現疾病早發現、早診斷,進而評估和判斷老年人需要的醫療照護,且有針對性地開展適宜的健康指導,包括減少家庭中的意外傷害等。同時還需關注老年人的情感健康,引導老年人與外界溝通和交流,并鼓勵其參加老年沙龍、慢性病俱樂部等,提高老年人的社交能力,減少其孤獨感。當發現老年人所患疾病需要進一步診斷或治療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及時安排轉診,通過綠色通道為老年人實行雙向轉診,并且保持連續性的追蹤和照護。同時,通過落實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健康管理項目,對老年人開展體質辨識,對不同體質類型的老年人采用中醫藥方法進行食療、藥膳、心理調攝、按壓穴位等預防保健技術,促進老年人養生保健,達到防病、健身的目的。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已經開展了7年,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已收到較好的成效,國家每年投入的資金為各基層衛生機構提供了資金保障,目前主動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詢問老年人健康體檢的人數不斷增加,說明老年人健康管理已逐漸深入人心。但是仍需強調的是,醫養結合形式多樣,為盡快緩解老年人醫療和養老的矛盾,涉及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借勢借力,借著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完成對老年人的養護工作,兩項互補,只有老年人獲得真正的身體健康才會延緩入住養老機構的時間,從而緩解供需不足以及相應的社會壓力。
本文背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2013年發布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突破2.02億,占總人口的14.9%,并以每年100萬人的速度遞增;同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更好地保障老有所醫、老有所養;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基層醫療機構與社區、居家養老結合,為老年人家庭提供簽約醫療服務;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支持醫療資源豐富地區公立醫院轉為康復、老年護理等機構。不難看出,從《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到《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84號),再到《民政部衛生計生委關于做好醫養結合服務機構許可工作的通知》(民發〔2016〕52號),均體現出國家對醫養結合落實及發展情況的重視。
規范開展居家老年人健康管理,夯實醫養結合基礎
沈薔 北京市東城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全科副主任醫師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老齡化速度較快。老年人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疊加的趨勢越來越顯著,迫切需要為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與養老相結合的服務。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久之計,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部門印發的《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84號)指出,對于多數老年人,應以社區和居家養老為主,通過醫養有機融合,確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養老服務。該文件的出臺標志著醫養結合工作已逐漸成為醫療衛生機構新的工作任務。各級醫療衛生機構根據地區特點和機構特點應認真思考如何開展醫養結合工作,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北京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5年12月出臺了《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支持居家養老服務的指導意見》,指出在依法合規、安全有效、尊重意愿、重點優先、靈活便利、價格公開的原則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使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
2016年6月,東城區作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及民政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率先開展了醫養結合工作的探索?!稏|城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實施方案》要求東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居家老年人的醫養結合工作,對居家老年人主動提供安全、有效、便捷、連續的社區衛生服務,開展健康管理,探索醫養結合的工作模式。東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是居家老年人醫養結合的工作基礎,而規范地開展老年人健康管理、確保醫養結合工作保質保量有序開展還要注意以下3項。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需掌握轄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口底數、年齡結構、健康狀況、疾病分類等基礎信息,摸清底數時還應充分考慮當地政府針對居家老年人醫養結合的服務要求,因為醫養結合服務的居家老年人和現有機構健康管理的老年人的范圍界定不完全一致,因此需明確醫養結合的服務對象,如服務對象是戶籍老年人還是常住老年人,老年人的年齡界定是60歲以上還是65歲以上;同時還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主動與街道辦事處、居委會、民政局、老齡委等部門加強溝通。在準確掌握轄區居家老年人基礎信息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及時完善并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健康檔案,結合老年人就診及健康管理等情況,加強健康檔案的使用,同時積極與民政、老齡委等部門進行有效銜接,多途徑收集老年人的健康信息,及時更新非活檔的健康檔案信息,為開展居家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奠定基礎。
東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的居家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工作內容以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為主,主要采取簽訂家庭醫生服務協議的形式開展工作。(1)以老年人健康問題為導向的健康教育。老年人可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免費進行6項健康自助服務,接受個體化健康教育。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定期推出新的、季節性的、中西醫相結合的、有關各種疾病的科普知識,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為老年人開展健康知識講座,結合各種宣傳日開展進社區設點咨詢服務,為社區老年人最關心的健康問題提供解答或健康檢查;不定期發放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宣傳手冊及健康處方,不斷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知識。(2)簽訂家庭醫生服務協議,開展個體健康管理。在充分告知并尊重老年人及親屬意愿的前提下,家庭醫生團隊與老年人簽訂家庭醫生服務協議,開展居家老年人分類健康管理,包括:健康需求調查、分類管理、健康檔案管理、每年1次健康體檢、家庭醫生“健康通”健康咨詢等服務。針對簽訂家庭醫生服務協議的托底老年人,行動不便者的家庭醫生可上門開展上述服務。政府承擔托底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相關費用。(3)按需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在保證醫療安全的前提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工作日、服務時間內為有需求的托底老年人提供基本醫療護理服務,主要為更換導尿管、放置胃管、換藥等,按照《北京市統一醫療服務收費標準》收費。其他時間段的上述醫療服務由轄區老年醫院提供。簽訂家庭醫生服務協議的老年人,符合轉診條件者及時轉往醫聯體內的上級醫院接受治療,同時對經過大醫院診治并轉回社區和家庭的老年人及時追蹤,做好康復和健康指導等服務,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的醫療服務。居民因個體健康需要提出的醫療服務,根據居民醫療保險類型由相應的醫療保險和居民支付相關費用。
參照《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技術與管理規范》《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北京市社區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手冊》《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家庭病床管理辦法》等技術規范開展各項工作,制定東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具體的工作規范和服務流程,如患者自帶藥品治療的管理規定、東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家庭治療知情同意書、家庭病床病歷書寫規范等相關工作規范和操作表單等。成立專家組,建立區級三級考核體系,利用包括信息后臺考核在內的多種方法進行考核,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情況納入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績效考核。并強化考核結果的利用,充分體現績效優先原則。
總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從實際工作出發,做好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從而事半功倍地開展社區居家老年人醫養結合工作。
探索三級架構老年人綜合健康管理模式
盧艷麗 北京市隆福醫院 東城區老年病醫院院長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占到總人口的15.5%,為2.12億,2014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凈增加999萬,增長率為6‰,高于自然人口增長率的5.21‰,老齡化進程加速。北京市東城區地處核心城區,60歲以上老年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6.25%,達到25.7萬;80歲以上老年人達到6.3萬,占60歲以上戶籍人口的24.58%。東城區老齡化程度已經嚴重超過我國平均老齡化程度,每個家庭將面臨4~8位老年人的長期照護。《2013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中指出,2015年中國人均健康年齡67.9歲,人均壽命76.3歲,因此每位老年人需忍受長達10年的病痛折磨,且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我國老年人帶病生存時間有延長趨勢,不僅加重社會和家庭負擔,而且妨礙延長退休的年限。
老年人疾病并非一種病癥,而是指與老年期罹患與衰老有關、具有自身特點的一系列疾病,患者常多病共存,且多重用藥現象普遍,容易出現并發癥。2011年北京市隆福醫院對東城區4個社區60歲以上近2 000名老年人進行了醫療需求調查,發現96%的老年人患有1~4種疾病,且同一個體患多系統疾病。傳統疾病系統論不能解決老年人的共病現狀,老年人疾病的治療存在其特殊特性,不追求疾病的治愈,而是立足于延緩老年人功能的喪失,因此,對于老年人群急需建立一種以人為本、連續性醫療服務的新模式。習近平主席出席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時發表重要講話:“重視重點人群健康,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的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服務”。我國現有的三級醫院、二級醫院和社區醫院均是自行發展的,且管理模式均處于“碎片化”狀態。近年我國大力發展婦幼保健,婦幼保健體系已經建成并在不斷完善,但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還沒有形成體系。因此,構建三級架構老年人綜合健康管理建設模式是實現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構建三級架構老年人綜合健康管理建設模式是指: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組建全科團隊、區域老年病醫院組建??茍F隊、政府主導下成立區域老年專家團隊的基礎上,構建包含不同級別醫院人員共同組成老年人綜合健康管理服務團隊。團隊成員根據各自特點在團隊中承擔不同分工。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負責居家老年人健康教育、預防保健、慢病防控、日間康復、家庭隨訪、老年綜合征和老年常見病的評估和轉診,對特殊需求老年人開展居家醫療服務等。
區域老年病醫院負責老年人的急診急救、老年綜合征、多器官功能損害的診斷治療;急性后期、亞急性和慢性病的功能康復;殘障患者的長期照料、臨終患者的舒緩治療和死亡照料;擔負區域老年人健康指導中心任務,負責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進行培訓和指導工作;與區域養老機構合作,促進區域醫養結合建設。與區域三甲醫院建立“醫聯體”合作,開通雙向轉診綠色通道。
區域老年專家團隊負責制定老年人綜合評估標準,對區域老年病醫院、區域醫院老年病科醫護人員承擔培訓和指導工作,針對區域老年患者向區域老年病醫院、區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通雙向轉診綠色通道。
三級架構老年人綜合健康管理建設模式中醫生分工明確,同時在技術上相互交叉,層層指導。并且三級架構老年人綜合健康管理服務貫穿于老年連續性醫療服務的5個層級:健康、急性、中期、長期和臨終。通過這種三級架構老年人綜合健康管理模式,對居民以人為單位開展健康管理,為區域老年人提供連續性醫療、綜合性服務,降低老年疾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
三級架構老年人綜合健康管理建設模式的構建還需在政府主導下,實現區域內各個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梢岳谩盎ヂ摼W+”及老年智慧醫療模式,解決老年人日常行動不便、主觀客觀就醫困難等問題,也可部分解決目前老年“醫護康”人才缺乏的難題,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咨詢途徑。
三級架構的付費方式目前是個難點,東城區政府為鼓勵各級醫護人員的積極性,保證老年人的健康權益,對老年健康指導工作給予大力支持,60歲以上老年人可免費體檢,醫護人員入戶為70歲及以上老年人健康進行隨訪和基本的健康管理,制訂打包服務內容。政府根據老年人的家庭經濟狀況給予補貼,低收入人群給予免費治療,普惠患者采取醫保、個人及政府3方面各支付一部分的方式進行付費。政府補助主要用于醫護人員的勞務及績效獎勵,培養老年健康管理服務人才,以有利于老年人綜合健康管理體系的建立。
助力“健康中國”,讓中醫藥完善健康養老服務模式
禹震,趙玉海,趙悅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
聯合國有關機構數據顯示,中國社會的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預計到2020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1.67億,老齡化的社會結構將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尤其給養老護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考驗,也將影響社會的穩定及和諧發展。而目前人均預期壽命逐漸增長,其與人均預期健康壽命之間的距離卻逐漸拉大,健康老齡化還未形成。“關口前移、預防為主”不僅是衛生與健康工作的調整方向,也是醫養結合模式的重點所在。
中醫藥在改善老年人亞健康狀態,防治老年病、慢性病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對中醫藥健康養老做出探索,在東城區啟動了中醫藥健康養老“身邊”工程,通過在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服務機構內設置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專區、組建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的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聯合體,探索中醫藥健康養老的“卡、包、崗”三結合服務模式,打造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圈,預計到“十三五”末,使北京地區無論是在機構養老的老年人,還是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老年人均能逐步享受規范、便捷、優質、貼心的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試點還將在西城區、豐臺區、石景山區、通州區、大興區陸續開展。
北京中醫藥探索健康養老有6方面特點:第一,確定北京中醫藥健康養老機構試點,探索構建中醫藥健康養老時間圈。一是,以二級和三級中醫醫院為核心,聯合轄區內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社區養老機構(街道養老照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等)組建中醫藥健康養老聯合體。二是,在中醫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養老服務機構內建立北京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專區,讓老年人根據不同需求享受規范、便捷、優質、貼心的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三是,探索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活動備案制管理,試點發布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活動定點單位名單,支持依法依規有序開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
第二,探索建立分級分類中醫健康養老人才體系。一是,組建北京中醫健康養老技術導師團隊,導師團隊負責基層中醫藥技術培訓,培育建立基層中醫養老技術骨干人才隊伍。二是,建立北京中醫藥健康養老三級服務隊伍,其中一級團隊主要包括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為核心的專業技術骨干人才;二級團隊主要包括家庭醫生、各級養老機構醫務人員為核心的技術人才;三級團隊主要包括志愿者、家庭保健員、家政員為核心的掌握中醫技術的人員。
第三,啟用中醫藥健康養老呼叫熱線,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養老服務模式。一方面,在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專區內,根據提供服務機構的性質不同分別設立咨詢崗、調理崗、診療崗。在社區居家助老中心、老年服務站等設立咨詢崗;在中醫醫療、康復、護理等機構設立診療崗;在養老院、街道養老照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等設立調理崗與咨詢崗。另一方面,開展北京中醫藥健康養老網絡平臺試點建設,實現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信息發布、服務內容查詢等一體化服務。并且,啟用北京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呼叫平臺,開通北京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96189熱線,為老年人提供全市的中醫藥養老服務網點查詢、功能介紹、服務預約。
第四,探索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付費方式,實行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定額補貼。一是,在“北京通”養老助殘卡中開通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的支付功能,即80歲以上老年人可用養老助殘卡在已開通服務的中醫藥養老服務專區刷卡購買相關的服務。二是,在政府為經濟困難的失能老年人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補貼中明確可用于購買的中醫藥健康服務;同時鼓勵各區設立區域化養老補貼。三是,鼓勵商業保險機構探索開發中醫藥類的商業健康養老保險產品。
第五,開發北京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包,探索三位一體養老服務建設內涵。開發全市統一的標準化中醫家庭養生保健服務包、中醫康復護理服務包、中醫健康管理服務包。各區縣依據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各自優勢,分別以老年醫學中醫藥綜合診療服務、康復護理與特色養生技法服務、延展性居家關懷與看護為重點開發個性化服務包。同時,鼓勵運用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開發居家智能化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包。
第六,啟動北京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探索構建北京中醫藥健康養老標準化體系。一是,組織研究中醫藥養老技術服務規范,按照服務性質劃分類別,制定相關標準。二是,建立基層中醫藥健康養老科普團隊,規范社區開展中醫藥健康科普宣傳,提高社區老年人群的中醫藥健康素養。三是,成立中醫健康養老民辦非企業單位(組織),在各試點建立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市場監管指標體系和監督評級制度,嚴厲打擊以中醫藥養生保健的名義欺騙并侵害老年人健康權益的違法行為。
醫與養的結合模式是老齡化社會的客觀需求,是新形勢對供給側服務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各地均進行了許多積極地嘗試,但面臨的挑戰仍較大。政策層面上:如何集成綜合衛生、民政等社會福利保障部門的支持性政策,激勵引導全社會的參與;體系建設方面:如何整合社會資源,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養老康復院(養老驛站)為樞紐、以大型養老院(老年康復護理院)為龍頭的老年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基層服務提供層面:如何面對醫務人員資源短缺,建立以社區家庭醫生為核心、社會工作者、家庭護理員、家庭陪護員、志愿者為成員的社區健康養老服務團隊;技術層面:如何進一步發揮中醫藥治未病的理念及服務模式、中醫康復技術及養生文化優勢,為老年人提供健康支持,該方面均有很大的發展創新空間。
以家庭醫生式服務為抓手 扎實推進老年健康管理服務
王芳 北京市東城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黨總支書記、主任
2016年,東城區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為此,東城區出臺了《東城區關于加強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按照文件要求,東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積極行動,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的優勢,對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了安全、有效、便捷、連續的社區衛生服務,幾點體會如下。
1.1 合理規劃,網格化管理 2015年東城區65歲以上老年人有12.9萬,預計2016年底將達到14.8萬。老年人分布在全區182個社區中,為了方便老年人就醫,參照城市網格化管理的方法,于全區建立了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5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合理的布局保證了老年人能在15 min步行的范圍內到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1.2 便民實施,人性化服務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出入口處設置無障礙通道,便于老年人及輪椅出行;統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識,便于老年人尋找;統一配備智能語音顯示器,便于老年人收費結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老年人實行“三優先”,老年人就診免收0.5元掛號費。近幾年,通過加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標準化改造,構建良好的診治環境,從而使老年人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醫時就能享受到體貼的照護。
在充分告知并尊重老年人及親屬意愿的前提下,引導居家老年人與全科團隊簽約,通過全科團隊的責任制管理,達到健康管理的連續性。同時還通過讓二、三級醫院醫生加入團隊中,構建三級架構的全科團隊,提高團隊的服務能力,以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需求。
2.1 分類管理 為托底保障、扶助保障群體提供連續的健康服務。對輕度失能、中重度失能老年人開展入戶巡診、醫療、康復、護理、慢病管理、預防保健等各項衛生服務。在保障醫療安全的前提下為失能老年人提供更換胃管、導尿管、普通換藥和社區用藥范圍內的醫療護理服務。對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根據《社區衛生服務家庭病床管理辦法(試行)》建立家庭病床。面向普惠保障群體開展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開展分級診療,建立服務菜單,提供個性化醫療衛生服務,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需求。
2.2 簽約服務
2.2.1 開展健康宣教,有效防治疾病 目前,老年人在全區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可免費測血壓、免費咨詢,通過健康自助小屋和“云醫療”移動醫療箱可免費進行身高、體質量、血糖、血壓、體質分析、心電圖等健康指標監測。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定期推出各種疾病的科普知識、定期為老年人開展健康知識講座,結合各種宣傳日開展進社區設點咨詢服務、發放各種宣傳手冊、知識書籍及健康處方。
2.2.2 將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與醫養結合工作相融合 根據國家有關工作要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每年為6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免費健康管理服務,涵蓋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評估、體格檢查、輔助檢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心電圖,腹部B超等檢查)、健康指導。
2.2.3 基本醫療服務,安全方便快捷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方便老年人就醫,開展了老年人“三優先”(就診、出診、建立家庭病床優先)服務,實行社區衛生服務首診制。2015年,東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急診量224.23萬人次,老年人門診就診114.44萬人次,首診20 745人次,為老年人免掛號費88 0691人次。2016年前7個月,東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急診量127.51萬人次,老年人門診就診65.62萬人次。(4)實施免費接種,防患于未然。東城區各預防保健科作為北京市定點流感疫苗接種單位,均開展了為6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接種流感疫苗的工作。2015年,共為16 239名老年人進行了免費接種。2016年的老年人免費接種流感疫苗的工作在10月中旬正式啟動。
通過“互聯網+家庭醫生”為特色的“佳醫東城”健康服務管理平臺,引導老年人關注“佳醫東城”微信平臺,與自己心儀的醫生進行網上簽約。居民通過平臺可獲取東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提供的各種健康知識,了解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各種公示公告,和自己的簽約團隊在線進行一對一交流溝通。
4.1 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人員激勵政策,解除績效工資總額限制,對提供家庭醫生式簽約醫務人員給予補貼,其收入不納入績效工資總額。使醫務人員提供上門醫療服務時,在勞務、通訊、保險、交通等諸多方面獲得政府的補助。
4.2 研究制定多方籌資的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作為健康服務的補充險種。探索擴大醫療服務責任險保險范圍,為醫務人員入戶治療提供保障。
4.3 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繼續加強社區衛生全科醫師團隊建設,提高社區衛生人員薪酬待遇,積極招聘引進全科醫師及康復護理專業技術人員,解決社區衛生人員短缺問題。
【編后語】 本文多位全科醫學專家主要分析了醫養結合落實中需注意的相關問題,探討了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規范開展居家老年人健康管理、三級架構老年人綜合健康管理模式、中醫藥健康服務模式、家庭醫生式服務與醫養結合的關系,為今后各地醫養結合的落實提供了實質性的經驗和幫助。但是目前我國基層衛生機構人員缺乏、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社區衛生人員薪酬待遇等問題均對醫養結合的發展帶來一定影響,因此歡迎更多全科醫生專家或團隊從醫養結合角度出發,分享交流經驗和建議,惠投本刊,以促進全科醫學在醫養結合方面的發展。
投稿郵箱:qkyxlstd@chinagp.net,投稿網址:http://www.chinagp.net/。
(本文編輯:毛亞敏)
Thematic Discussion of Specialists on "Medical-Nursing Combined"
DINGXiao-yan,SHENQiang,LUYan-li,YUZhen,ZHAOYu-hai,ZHAOYue,WANGFa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our country population aging,medical-nursing combined gradually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all social circles.This seminar invited medical experts to carry out medical study and research on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support.DING Xiao-yan believ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dical-nursing combination needed relay on the basic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project.SHEN Qiang thought it should be standardized to carry out the elderly home health management,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support.LU Yan-li analysed the three-tier structure of elderly comprehensive health management mode in order to achieve all stages of health management in the elderly.YU Zhen et al supposed that it should allow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o improve healthy pension services mode and it will contribute to "health China".WANG Fang argued that the family doctor-style servi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would strongly promote the elderly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This theme discussion further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of 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support to social development,and aimed to explore the most suitable mode and the most desired polic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medical-nursing combined.
Medical-nursing combined;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Aged;Public health practice;Basic theories (TCM);General practice
【編者按】 本期“醫養結合”專家主題研討特邀北京市東城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全科副主任醫師沈薔為主持人,與中國社區衛生協會健康科普部主任丁小燕,北京市隆福醫院(東城區老年病醫院)院長盧艷麗,北京市中醫管理局禹震、趙玉海、趙悅,北京市東城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黨總支書記、主任王芳,共同探討在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情況下,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規范開展居家老人健康管理、三級架構老年人綜合健康管理模式、中醫藥健康服務模式、家庭醫生式服務對有效開展醫養結合的助力作用,為醫養結合的落實與發展提供參照。
R 197.1
A
10.3969/j.issn.1007-9572.2016.33.001
2016-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