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雪芳 黃全勇
大理大學,云南 大理 671003
?
學緣關系在西部高校中的利弊探討*
黎雪芳 黃全勇
大理大學,云南 大理 671003
學緣關系也是一種人際關系,學緣關系具有消極和積極的雙重作用。本文探討學緣關系在西部高校中的利弊情況,以的良好學緣關系促進高校學科發展。
學緣關系;高校;利弊
什么是學緣關系呢?一般認為,凡是學習或者畢業于同一所學校的師生所構成的同學之間、師生之間關系,不管其是否受業于同門教師或導師、都可以叫作學緣關系[1],不管是同校還是同師,他們都具有一定的學緣關系,只是學緣關系的遠近程度不同,同一教師的其學緣關系比較近,而僅僅同一學校畢業則其學緣關系被認為比較遠。學緣關系與地緣關系一樣,是構成人際關系的有機組成部分[2-3]。
學緣關系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如大學階段的學緣關系,研究生階段的學緣關系等等,在高等院校研究生隊伍中,不管是碩士階段還是博士學習階段,學緣關系是多層面的,主要建立在以學校層面的校友學緣關系、也有以院系為紐帶的系友或院友學緣關系、或者以專業相同的學緣關系、相同實驗室的學緣關系、甚至是同一導師的學緣關系等[4]。而不同階段的學緣關系可能存在不同的影響。研究表明,學緣關系有積極的影響階段,也有消極的影響階段。博士階段、碩士階段和大學本科階段學緣關系的影響略有不同[5]。
自從教育部開展本科教學質量評估以來,高校里一般對外學術交流,或者談到大學各教研室師資力量如何時,都問到你們教研室教師學緣關系如何?比較單一不是比較豐富?有無本校畢業的研究生留校,分配在你們教研室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等等。一旦回答說是有幾個本校的研究生在我們教研室,就會有人說,你們教研室學緣關系怎么這么糟糕,接著就會有人數著本二級學院有多少本校留校的學生在從事一線教學工作。
確實西部欠發達地區有比較多的學生留校擔任專任教師。有些甚至達到三分之一的教師是本校留校的,當然不單是研究生,還有本科生留校當教師的。這樣的學緣關系在某些時候確實給教學工作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比如,某個教學督導對學院的某位教師進行教學聽課,每當網上公布相關教學成績時,總會有很多教師說,某某教師是某某教師的學生,當然聽課分數比較高了。很多工作的不順利開展,都喜歡把原因歸結為學緣關系消極的一面,都喜歡把原因歸結為學緣關系太近。是不是緣關系太近就會對教學工作形成消極的影響呢?
誠然,學緣關系具有消極性的一面,但是,它更具有很多積極有意義的另一面。以同學與同學之間、校友之間,甚至學校師生之間構成的學緣關系,依托學校舉辦的各種學術會議等活動,不斷的加強并鞏固他們之間的聯系,在各種人際關系中扮演著積極的作用[6],為高校教師獲取各種資源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學緣關系的積極性主要表現在各高校的校友關系上,各高校的校友通過學緣關系,因此能把他們緊緊的聯系在一起。由于他們之間存在一定母校情懷、師生關系以及同窗的酸甜苦辣,他們有共同的感興趣的話題,通過這種學緣關系而形成了許多良好關系的人際關系群體或組織[7]。不管是由于師生關系或者同窗而形成的學緣關系,也不管他們有沒有共同的老師,更不管學緣關系是遠還是近,也不管這種學緣關系相互影響份量如何,老師、師兄師姐或同學的校友身份,總會起到言傳身教,不斷影響師弟師妹等晚輩[8]的成長。因此,國內大學校友已經被認為是獲取人財物力和信息及人際關系等重要社會資源的一種重要力量。以某種學緣關系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的大學校友之間,既創造一定的物質財富,也創造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9-10]。
正如好多教師抱怨的,學緣關系確實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由于歷史原因,教師隊伍近親繁殖現象在不同的高等學校中都有存在,特別是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隊伍和科學研究機構中,教師及科研人員的近親繁殖、學緣關系太近現象更加嚴重[11]。有學者研究表明,教師等知識分子依靠地緣或學緣關系,結成的大小不等的派系或小集團,這些拉幫結派的行為[12],確實對高校開展各項工作造成了一定不利的影響。甚至有些教師和職工隊伍中,以學緣關系為紐帶,締結形成了“家族”教研室、群體[13]。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必須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縱觀以上學緣關系出現消極的問題,主要還是有關高校相關各部門對學緣關系的問題沒有形成相關的規定。學緣關系消極現象的出現,并不是學緣關系本身的問題,而是有關高校沒有具體的關于學緣關系的規章制度,以及實行的規范化。因此,一定要在一定的法制化下,形成高校學緣關系重要回避制度。特別是涉及教師項目評審、職稱評定、學術成果的鑒定以及教學督導的聽課,都要形成一系列的回避制度。這樣,我們才能有效利用學緣關系有價值一面,開展教學與科學研究,同時盡最大努力減少由于學緣關系問題引起的各種不良的影響。
[1]孫心菲.高校師資結構的學緣關系[J].上海高教研究,1997(09):69.
[2]劉立明.“學緣關系”初探[J].現代企業教育,2011(24):278-279.
[3]覃夢河,晉佑順.基于微博顯性結構特征的用戶強關系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3(03):58-63.
[4]項淑芳,潘賢林.基于“學緣”的研究生團學工作芻議[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14(03):32-35.
[5]沈勇.“近親繁殖”影響產出嗎?——高校教師學術產出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6(03):1-10.
[6]楊勇,張麗英.人際關系的第四緣——學緣關系[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61-64.
[7]章哲愷,孫保華,湯麗慧.對做好高校校友會工作問題的思考[J].中國培訓,2016(06):100.
[8]肖志兵.林紓與“學衡派”之關系考證[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6(02):109-114.
[9]王梅娟.我國大學校友文化的培育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5.
[10]高楠,宋燕鵬.宋代富民融入士人社會的途徑[J].史學月刊,2008(01):44-49.
[11]劉道玉.必須遏制大學教師隊伍的近親繁殖[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56-59.
[12]周寧.地緣與學緣:地方教育史研究的新視角[J].皖西學院學報,2011(04):125-128.
[13]吳慈生,李石海.大學“家族化”對高校資源配置與知識創新的影響[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1-6.
*大理大學博士啟動基金(grant no.KYBS201104)。
G64
A
2095-4379-(2016)33-0054-02
黎雪芳(1974-),廣西平南人,大理大學,主管藥師,圖書館館員,主要從事圖書情報研究;通訊作者:黃全勇(1971-),廣西大新人,法醫學博士,大理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法醫學及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