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沈陽工業大學遼陽校區,遼寧 沈陽 111003
?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法學職業教育模式研究*
王 輝
沈陽工業大學遼陽校區,遼寧 沈陽 111003
面對法學就業難和法律人才缺少的兩難問題,如何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法律人才是高等院校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從法學專業發展職業教育的必要性入手,探討如何破解當前法學教育改革難題,將職業教育與法學教育改革高度融合在一起,改革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法學;職業;教育;實踐能力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峰論壇中提出將全600所地方性本科院校轉型為技術型、應用型職業教育院校,這為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發展方向。
法律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高等院校在培養法學人才時除了著眼于對其基本理論知識的培養,還要承擔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責任,不應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任務草率地推給社會,社會急需要高等院校培養的合格應用型法律人才。然而,據統計,全國涉外專業律師才3000來個,真正能用的只有20來個,所以國內涉及世貿爭端的官司只能請國外的律師,面臨很大的泄密風險,世貿組織中的我國雇員也少得可憐。
(一)法學教學理念和師資水平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相脫節
目前多數高等院校的法學專業在教學理念上過多地強調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而忽略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從師資隊伍建設上看,很多學校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上動力不足,絕大部分教師是從高等院校畢業后直接從事法學教學,缺乏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工作經歷。
(二)法學實踐教學內容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相脫節
多數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主要采取畢業實習、模擬法庭、社會實習、旁聽審判等形式,范圍狹窄、內容不系統,其中一些實踐環節是否如實地進行和實際效果,有待考證。
(三)法學教學資金的投入不足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相脫節
與其他專業相比,法學專業教學資金的投入較低,實踐教學的投入相對更低低,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實踐教學的投入不足已經成為現階段制約實踐教學發展的重要一環。
(四)實踐教學時間短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相脫節
按照傳統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本科生的實踐主要集中第八學期,實習場所一般安排在公檢法系統、律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等,很多都是學生自行聯系單位。但是,受制于實習時間的限制、畢業生畢業論文撰寫任務的要求和就業的壓力,使學生難以真正地投入到實習中去,僅是對實習單位的業務流程走馬觀花地看一下,仍然停留在感性的上面,僅僅應付差事,不能夠深入地學習。導致學生的實習質量得不到保證,起不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作用。
(一)強調教育理念的轉變
改革以前學生被動接受的“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實現由教師中心模式向學生中心模式的轉變,實現由校內教學為主導的教學體系向校內外教學相結合的教學體系的轉變,實現由單一教師授課的模式向團隊授課模式的轉變。
(二)關于“3+1”人才培養模式下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問題
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為3年的校內學習和1年的校外實習,在“3”的環節中要完善校內實踐教學內容,建立起完善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通過對法律診所課程、模擬法庭實戰演習課程、法律實務技能課程等校內實踐課程的完善和優化,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在“1”的環節中,充分利用學生大四1年期間的專項實踐教學,充分利用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或學生就業單位頂崗實習實訓的崗位,給畢業生創造充分的實務提升的機會。
(三)做實做強學生實習基地建設
建議高校取消過去的分散實習方法,由學校與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企業等簽訂實習協議,由實習單位進行培養、考核,將實習作為一個嚴格考核的教學環節。另外,還可以選實習單位的工作人員擔任學生的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提高畢業論文的實務質量。這樣,既保證了實習效果,還提高了畢業論文的質量,最終使學生受益,不斷提高實務能力。
(四)“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高校要不斷提高法學教師的實務能力,鼓勵教師取得律師的從業資格,鼓勵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到校外兼職,同時,聘請律師事務所、法院、檢察院等法律實務部門一線工作人員到校進行授課、講座或指導學生的實訓,為學生打造一只具有較高實務能力的專兼職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總之,在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強烈需求下,法學專業人才培養上走職業教育之路是勢在必行,高等院校將直面問題,不斷改革,以適應國家新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形勢,為社會培養有用的法律人才。
[1]王妍,王佳慧.法學教育中職業教育的定位與培養[J].行政與法,2011,4:62-64.
[2]周東威,史黎.法學教育之職業教育模式反思[J].中外企業家,2011(1):136-137.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立項課題,課題名稱: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法學職業教育創新研究(課題批準號:JG15DB321)。
G642.0
A
2095-4379-(2016)33-0059-01
王輝(1979-),男,蒙古族,遼寧遼陽人,碩士研究生,沈陽工業大學遼陽校區,講師,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