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雪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
如何評價我國現行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制度
——以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解讀為背景
雷 雪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新《民事訴訟法》、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開啟了我國對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探索。2016年5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司法解釋》),在適用范圍、訴訟請求、程序、私益訴訟與公益訴訟的關系等方面做了進一步規定,完善了我國的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本文將結合該解釋,對我國現行的消費民事公益訴訟進行分析與評價。
消費民事公益訴訟;適用范圍;訴訟請求
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是指法定適格主體,對經營者侵害眾多不特定消費者合法權益或者具有危及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危險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向法院起訴,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的活動。公益訴訟所涉及的范圍較廣,表現在受損害者或即將受損害者的數量較多,其所導致的經濟損失和非經濟損失的程度都比較嚴重。今年出臺的《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司法解釋》完善了我國現有的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有利于小額分散性利益的救濟。
《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司法解釋》第二條以列舉的方式明確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的適用范圍,一共五項,我將其簡稱為“存在實際損害”、“存在損害危險”、“經營場所的安全保障義務”、“霸王條款”、“兜底條款”。第二項和第四項尤其值得關注。第二項中“對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作虛假或引人誤解宣傳的”,這其實就是公益訴訟對虛假宣傳的規制。本項的規定與《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中對虛假宣傳行為的規定相契合,沒有采用現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用“虛假宣傳”修飾“引人誤解”,從而擴大了消費公益訴訟的適用范圍。第四項“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規定的”即“霸王條款,對“霸王條款”的規制是該司法解釋規定的亮點之一,該解釋同時賦予了起訴主體就該項可以提起確認之訴的權利,這恰恰是與《合同法》第五十三條的無縫連接。
新的司法解釋彌補了民事訴訟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關于消費民事公益訴訟適用范圍的空白,以列舉的方式界定了其適用范圍,對司法實踐具有良好的指導作用。
《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司法解釋》未出臺之前,民訴法關于起訴主體的規定較為模糊和籠統,消保法的規定明確但是太過單一,所以起訴主體這塊兒吸引了許多學者的關注。本解釋第一條第一款“中國消費者協會以及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消費者協會”仍將起訴主體規定為省級以上消協,采用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當中的規定。這種明確且單一的規定表明了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權利的配置仍具有壟斷性,其他消費者組織和省級以下消協雖有保護消費者權益之職責但是卻無消費公益訴訟之訴權。
但是第二款“法律規定或者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的機關和組織”的規定是在為將來擴大起訴主體提供法律支持。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15年7月1日正式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北京、內蒙古等13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本級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試點。2015年7月2日出臺的《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改革試點方案》、2016年2月最高法發布的《人民法院審理人民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案件試點工作實施辦法》均規定檢察機關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的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案件時,在沒有適格主體提起訴訟或者適格主體不提起訴訟的情況下,可以提起公益訴訟。目前,檢察機關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雖然只是在開展試點工作,但是,這無疑在特定區域范圍內拓寬了起訴主體的范圍。
《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司法解釋》結合《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我國的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有了自己獨特的訴訟程序。第一,消協起訴前置程序的存在;第二,法院受理后必須公告案件受理情況,并且必須書面告知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第三,當事人達成和解或調解協議的,人民法院進行公告;第四,人民法院認為和解、調解協議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出具調解書;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不予出具調解書繼續對案件進行審理。此環節類似于美國消費者集團訴訟中法院對和解的干預,限制了訴訟主體對私權的處分。第五,判決生效后,人民法院必須書面告知行政主管部門,并可發出司法建議。
新司法解釋的出臺,完善了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程序,該程序來源于民訟普通程序但又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是公益訴訟的特有程序。在該程序中,法院的自由裁判權得到了充分發揮,其為了社會公共利益,不再中立和被動,而是公共利益的主動維護者,如對當事人調解協議與和解協議的司法干預。
新司法解釋第十三條明確了原告的訴訟請求,損害賠償不在其列,原告不能要求被告賠償損失,也就是說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中的公共利益并不直接等同于個人的利益。在德國的團體訴訟程序立法中,將團體利益與團體中成員的個人利益區別開來,明確規定這兩者之間的訴權不相互重復或抵觸。美國的消費者集團訴訟,法院起著私益訴訟與公益訴訟的橋梁作用。訴訟團體可以提起損害賠償之訴,判決效力及于所有沒有選擇退出的受損消費者。在臺灣,消費者保護團體可在受讓消費者損害賠償請求權后提起訴訟。可見,我國采取的是德國的“不作為之訴”模式,我國的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損害賠償功能缺失。然而,在私益訴訟中,消費者提起的都是財產或人身受損后的賠償之訴,公益訴訟中損害賠償的缺失,導致其判決不能直接對消費者個體損失賠償的適用,其判決效力并不能解決消費者個體所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新司法解釋賦予了私益訴訟“搭便車”的權利:在私益訴訟和公益訴訟起訴的是同一侵權行為時,公益訴訟生效判決認定之事實可免除消費者的舉證責任;其中,利于消費者的認定可直接支持,利于被告的認定被告仍須舉證。“搭便車”的規定,表明我國不僅在實體法方面對消費者存在傾斜性保護,在程序法方面同樣存在傾斜性保護。
私益之訴的“搭便車”行為是公益訴訟審判結果輻射所有受損害的消費者的一種表現,解決了消費者私益訴訟中舉證難的問題,這既鼓勵了消費者依法維權保護自己的切身利益,又節約了司法資源、提高了司法效率。但是,這種輻射,僅在于事實的認定方面,這也是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損害賠償功能缺失的必然結果。
[1]白彥.民事公益訴訟理論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3.
[2]肖建國.民事公益訴訟的基本模式研究——以中、美、德為中心的比較法考察[J].中國法學,2007(5).
[3]劉學在.消費者團體訴訟的當事人適格問題之再探討[J].武漢大學學報,2015,7,68(4).
[4]黃忠順.論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的融合——兼論中國特色團體訴訟制度的構建[J].法學家,2015(1).
[5]2016年<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草案送審稿)>.
[6]臺灣<消費者保護法>.
D925.1
A
2095-4379-(2016)33-0209-02
雷雪(1992-),女,四川達州人,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