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霞
湘潭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
盜竊欠條后買賣欠條行為的定性
徐霞
湘潭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關于盜竊欠條后買賣欠條的行為,司法實踐中出現了較大的爭議。本文通過一則案例對此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欠條;財物;債權憑證;詐騙
基本案情:李某欠下陳某15萬元貨款,并向陳某出具了欠條。王某某日侵入陳某家住宅行竊時,沒有盜得其他物品,僅盜得此欠條。隨后,王某按照李某留在欠條上的電話號碼給李某打電話,稱只要李某愿意給付3萬元,王某就將欠條交給李某。李某想拿到欠條后債權人便無證據向其索權,就可以賴掉債務,遂與王某成交。
上述案例中的爭議焦點為:王某竊取欠條后向李某賣欠條的行為以及李某買欠條的行為該如何定性:1、共同盜竊罪;2、敲詐勒索罪(王某);3、故意毀壞財物罪(王某、李某);4、共同詐騙;5、共同侵占;6、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李某)。
首先,筆者認為王某入戶盜得欠條的行為構成盜竊罪。對于“入戶盜竊”,不管該欠條是否算是盜竊罪中所指的“財物”,甚至退一步講該欠條一文不值,也并不影響其定罪。王某侵入陳某家住宅行竊的行為就是“入戶盜竊”,王某盜竊欠條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其次,針對爭議焦點,筆者的意見如下:
第一,李某不構成盜竊罪。王某在侵入陳某住宅行竊時已經構成了盜竊罪,而其后來賣欠條的行為是想從中獲取利益,并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能再次定為盜竊行為。王某去陳某家行竊前并未與李某共同謀劃,李某不具有共同入戶盜竊的主觀故意,并且王某是盜得欠條后知曉李某的聯系方式便通過打電話賣欠條給李某,此時王某已經完成了其盜竊欠條的犯罪行為,其至始至終與王某都沒有共同盜竊的故意。因此,李某不構成盜竊罪。
第二,王某不構成敲詐勒索罪。敲詐勒索罪主要表現在行為人迫使被害人交出財物時采用了威脅、要挾、恫嚇等手段。而本案中,王某在打電話向李某賣欠條的過程中,并沒有對李某使用威脅或要挾等方式來強行索要3萬元,是李某想要通過購買欠條來銷毀債務,是其自愿的行為,不符合該罪的構成要件。因此,王某的行為不構成敲詐勒索罪。
第三,王某和李某均不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首先,在本案中,王某盜得該欠條并賣該欠條的行為,是想從債務人李某身上非法獲取3萬元,而不是想要將該欠條毀壞,不符合該罪毀壞財物的主觀目的,因此王某的行為不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其次,李某購買該欠條是為了使債權人陳某失去向其索要債權的憑證,以此來賴掉債務,遂答應與王某成交。并且,李某購買該欠條后不一定就會銷毀掉欠條,李某的目的只是想賴掉債務,也并不符合該罪毀壞財物的主觀故意,因此,李某不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
第四,王某和李某不構成侵占罪。侵占罪成立的前提是合法占有他人財物。首先,本案中王某是在陳某家盜得的欠條,陳某從未將該欠條交給王某代為保管,王某獲得該欠條的手段是竊取,其也并未合法占有該欠條,并且本案中的欠條是否屬于“財物”在理論界仍有爭議,不符合該罪構成的前提條件。因此,王某不構成侵占罪。其次,王某盜得該欠條,只是一種事實上的占有,王某并不享有該欠條的所有權,王某也無權對該欠條進行處分,若李某從其手中購得該欠條,也只是從一個不享有欠條所有權人手中獲得了該欠條,亦不算是合法占有了該欠條,也是一種事實占有。因此,李某也不構成侵占罪。
第五,李某不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在本案中,雖然王某侵入陳某家住宅行竊的行為構成了盜竊罪,但其盜得的欠條是債券憑證,是財產性利益,在司法實踐中其能否被認定為刑法中規定的“財物”是有爭議的,那么根據“疑罪從無”的原則,欠條便不符合該罪的犯罪對象。再者,連欠條是否屬于“財物”都有爭議,那么判定欠條價值的標準更無處可覓。那么在本案中,王某盜竊所得的欠條無法認定為刑法規定的“財物”,更無法確定該欠條的經濟價值,因此,根據該罪2015年的司法解釋,李某的行為不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收益罪。
第六,王某和李某構成共同詐騙罪。一是本案中李某購買欠條的目的是想要賴賬,其購買欠條后,陳某便失去了證明其對李某享有債權的憑證,針對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而言,如果沒有欠條等憑證,很難判斷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債務關系。由此判定其主觀上有非法占有的故意,符合詐騙罪中的主觀故意。二是李某通過購買欠條虛構自己已償還債務的事實,足以使一般人產生認識錯誤,符合詐騙罪中行為的特點。三是李某雖然購買了欠條,但還未實施“賴賬”的實行行為,故應認定為詐騙罪的預備行為。其次,王某的行為也構成詐騙罪,理由如下:李某購買欠條是想要賴掉債務,王某明知李某有該想法仍為其欺騙行為提供幫助,將盜得的欠條賣給李某,與李某成立詐騙罪的共同犯罪,但由于李某還未實施“賴賬”行為,與李某共同構成詐騙罪的預備犯。最后,雖然刑法上的詐騙罪所規定的具體情形中沒有本案中的情形,但根據該罪的構成要件來分析本案中當事人王某和李某的行為,足以認定兩人構成詐騙罪。因此,王某與李某構成詐騙罪的共同犯罪。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該案例中王某構成盜竊罪、詐騙罪(預備),李某構成詐騙罪(預備)。
[參考文獻]
[1]張明楷,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徐霞(1990-),女,漢族,廣東韶關人,湘潭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刑法。
中圖分類號:D924.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3-0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