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鳳杰
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1400
?
淺析我國網絡交易的商法規制
盛鳳杰
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河南鄭州451400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達,各種網絡交易平臺相繼出現,人們的交易習慣也逐漸由實體交易向著網絡交易轉變,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和市場份額,越來越多的商家也不再局限于線下交易,網絡交易儼然成為當下各商家攫取利潤的新方式。但是當前對于網絡交易的商事法律規制卻不夠健全,這就會給消費者帶來一定的交易風險。本文主要從網絡交易的現狀來分析網絡交易的商法規制問題。
關鍵詞:網絡交易;違約和侵權;商法規制
從“雙十一”,“雙十二”的購物節來看人們已經習慣了網絡交易的交易模式,而且網絡交易的商事主體數量在不斷的上升。網絡交易和電子金融已經成為當前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立法存在滯后性,網絡交易發展迅速,而網絡交易方面的立法卻相對滯后,這就導致了當前網絡交易中存在很多問題。
一、網絡交易的概述
(一)網絡交易的概念
網絡交易從本質上看仍是交易,只不過其平臺不再是現場交易,而是在網絡平臺上進行交易。網絡交易在最初較為簡易,主要以商品換購和虛擬貨幣轉移的方式進行。但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平臺建立起來,這就為網絡交易提供了有力的交易支持,為各種網絡交易平臺的迅速交易提供了可能性。當前學界關于網絡交易的定義主要由以下幾種,第一種認為網絡交易是指網上商業涉及的諸多獲得,如廣告,信息,互易等;第二種認為網絡交易是以網絡技術和網絡平臺為基礎的商業活動的總稱;第三種認為網絡交易是指通過網絡進行的一切活動的總稱。筆者以為第一種觀點主要從交易買賣的角度來分析網絡交易,后兩種觀點更側重于網絡技術和網絡平臺的應用層面來定義網絡交易。筆者以為,網絡交易是通過網絡進行的買賣商品、提供和接受服務的行為。
(二)網絡交易的特征
網絡交易基于其技術性和虛擬性的特點打破了物理的局限性,買賣雙方在相對的選擇上更加的自由,與傳統的線下交易其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第一,買賣雙方的選擇性更大,網絡交易使得商家可以將自己的商品推廣給所有的網民,而線下的商家在宣傳的時候明顯有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買方也是同樣可以最少的時間來對比選擇最多的商家;第二,交易建立在間接經驗上,網絡交易無法像現場一樣可以直接查驗商品,只能通過查看圖片,文字介紹和評價的方式來判斷商品的質量;第三,要約與承諾的電子化,網絡交易中的電子協議都是通過電子數據存儲的方式進行的,在要出要約和作出承諾的時候都是通過各種終端發送網絡消息的方式進行。
二、當前網絡交易存在的法律問題
成文法的滯后性是固有的弊病,當前我國關于網絡交易方面的監管仍缺少專項立法。但是相關的行政法規已經有了一定的數量,只是規定過于分散,不成系統。就當前的立法來看,調整網絡交易的立法主要集中在,民法通則,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產品質量法等,但是這些法律都缺乏專門性。盡管當前的廣告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都增加了網絡交易的相關規定,但是在面對不斷新生的網絡交易仍顯得捉襟見肘。
(一)網絡交易存在的問題支付行為不規范
當前網絡交易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是網絡交易中的支付行為,第二是電子合同缺乏法律規范,第三是電子信息安全法規不健全。首先,網絡交易中支付行為是交易成功與否的關鍵,當前的網絡交易的支付主要是通過網絡銀行和第三方支付的方式進行,但是目前而言獲得支付許可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并不多。而且其在運行的過程中是否缺乏資金監管,容易導致資金挪用或者沉淀。其次,電子合同問題。當前我國合同法規定,網絡交易需要訂立合同,其主要方式是通過發送要約和作出承諾的方式進行。但是網絡交易存在著虛擬性和復雜性的特征,所以商家在向不特定公眾做廣告時,很難對此進行判斷。而且交易過程中的單方撤回和撤銷的行為也沒有相關的規定,更多的是各地市自己制定的管理辦法等。最后是電子信息安全方面。
(二)網絡交易的商法規制困境
第一,網絡交易的商事主體困境。當前我國法律制度民商事不分家的問題仍然存在,目前的商事法律仍然沒有脫離民法的框架,這種情況下網絡交易商事主體如何定位,如何進行類別的劃分就成了問題。而且當前我國網絡交易的商事主體登記制度較為混亂,雖然有了網絡商事主體登記制度,但是政出多門,法律規定較為混亂。不同的登記規定使得商事主體的定位更加模糊。
第二,網絡交易的商事行為困境。較之于網絡商事主體的規定,網絡商事行為的規定則更為尷尬,因為當前的法律體系中并沒有關于網絡商行為的劃定。當下網絡交易中假冒仿冒粗制濫造的情況較為嚴重,使用虛假信息進行欺詐的也是時有發生,無資質的商家誘騙缺乏經驗的消費者更是舉不勝數。我國目前就這些行為缺少專門的立法進行調整。
第三,網絡交易的法律責任困境。我國當前的網絡交易中存在著較多違規行為,在責任的承擔上主要是以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為主,民事責任方面即違約責任和侵權賠
償責任,刑事責任方面主要是《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嚴重違規行為。其實無論是民事責任還是刑事責任,其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即調查取證困難,仲裁機構不明確。在線下交易時,出現了糾紛可以通過工商部門和消費者協會來維權,但是在網絡交易中這種維權的機構不明確。而且,網絡交易信息都是通過電子媒介存儲,監管過程想要獲得原始證據和直接證據較為困難,這就為責任方逃避責任提供了便利。而且,當前這些責任主要是集中在交易雙方,但是對于網絡平臺服務商的責任規定較少,網絡交易平臺的服務商如果出現于買受人,商家,物流方勾結的情況,很可能會直接危害網絡交易秩序,但是當前對的規制較少,而且都是兜底性的規定,即當無法追究到其他各方的責任時,最后才追究網絡交易平臺的服務商。
三、關于完善網絡交易商法規制的措施
(一)規范網絡交易商事主體制度
要想規范網絡交易商事主體,應當建立起網絡交易商事主體的備案登記制度。當前的網絡商事主體包括企業和個人,企業包括線下經營向網上經營延伸和專門從事網絡銷售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大多是具備合法的營業資格,其登記主要是進行網絡經營的登記;第二種則需要進行雙重登記,即獲得工商部門的營業執照后在進行網絡經營的許可。對于個人經營者而言,在登記時不僅要登記其經營范圍等內容,還要審核其個人信息,避免準入門檻太低導致行業混亂。
(二)建立網絡交易商事行為制度
網絡交易商事行為的規制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的,就當前網絡交易的實踐來看,網絡交易商行為主要是被授權的網絡交易行為和被禁止的網絡交易行為。對于這兩種行為筆者以為應當建立一般規定與特別規定結合的制度。在一般規定層面應當以對網絡商行為進行定位,即其行為主體應當為商主體,其行為必須是法律行為。在特別規定層面,應當就授權的范圍和禁止的范圍進行規定,授權規定方面應當就特殊行業和特殊商品制定特定的許可,作出授權性交易的范圍或者授權之外的一般范圍。在禁止規定方面同樣可以通過概括和列舉的方式來進行。
(三)完善網絡交易責任制度
網絡交易責任中多以民事責任為主,但是民事責任的作用畢竟有限,而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結合的方式顯然更為完善,即首先是民事責任,即出現了違約侵權行為時,交易雙方可以自主協商解決,在協商未果或者危害較為嚴重之時,可以介入行政責任,即工商部分可以對其進行相關的處罰,如果造成了較為嚴重的侵害或者商行為涉及到了刑法,則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同時要加強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的審核監管責任,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應當承擔其平臺商家信息真實性和相關資質審核的義務,對于未盡審核義務而發生的違約或者侵權責任,網絡交易平臺的服務商要承擔連帶或者補充責任。
[參考文獻]
[1]唐嫣.網絡交易安全與民商法保護的相關性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3,28:106-107.
[2]劉暢.網絡交易第三方支付平臺民事法律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3]任國平.網絡交易欺詐行為法律規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
中圖分類號:D923;D922.2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195-02
作者簡介:盛鳳杰(1987-),女,漢族,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法學助教,主講課程:商法、中國法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