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子輝
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北京 100088
?
淺析我國股權眾籌的法律現狀
任子輝
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北京100088
摘要:當下“股權眾籌”在我國正值火熱,但礙于目前的法律與政策環境,真正意義上的股權眾籌仍未實現,小微企業在籌集資金方面仍面臨很大障礙。因此,應該對照美國的經驗,建立小型公開發行系統,細化股權眾籌的信息披露規定以及建立股權眾籌平臺監督機制,以便在大力推進股權眾籌解決企業融資困難的同時,防范投資者利益受損和國家金融安全。
關鍵詞:股權眾籌;法律;政策環境
在中國,“股權眾籌”開端于2013年的“美微淘寶賣股”事件。隨后股權眾籌在為中小企業籌集資本方面的巨大作用逐漸為人們所認識。真正意義上的“股權眾籌”,是指企業通過互聯網渠道面向不特定的大眾投資者籌集股本的活動。對照目前我國《證券法》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公開發行證券的規定以及最高院關于非法集資案件的解釋,股權眾籌明顯游走于非法集資及非法發行證券的邊沿。本文著重分析當前我國股權眾籌的法律和政策環境,并結合美國的相關經驗提出合理的建議。
一、股權眾籌的概念與法律性質
《韋氏大辭典》對股權眾籌的定義是:從大眾,尤其是線上群體籌集資金的行為。從操作層面而言,股權眾籌通常通過融資門戶發起——眾籌發起者發布投資項目,投資者通過投資門戶向發起者提供投資。從法律層面而言,作為股權投資的一種形式,股權眾籌通過增發股份從投資者中募集資金,考慮到眾籌的籌資對象沒有特定的群體,這種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公開發行證券的行為。而該定義也從我國的相關政策中得到印證——中國證監會在15年8月發布的《關于對通過互聯網開展股權融資活動的機構進行專項檢查的通知》(下稱“通知”)中明確指出,股權眾籌融資是創新創業者或小微企業通過股權眾籌融資中介機構互聯網平臺公開募集股本的活動,其具有“公開、小額、大眾”的特征。
二、我國股權眾籌的法律和政策環境
由于新《證券法》遲遲未推出,在舊《證券法》發行股票要經過嚴格批準的規定之下,以集資快速高效著稱的股權眾籌難逃非法發行證券的命運。但可喜的是,我國政府一直對股權眾籌持開放態度——15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在官方層面提出“股權眾籌融資”的概念,并決定由中國證監會負責監管。然而考慮到股權眾籌的“公開發行”等特點對國家金融安全帶來的影響,監管層一直謹慎推進股權眾籌的合法化,其中證監會在15年8月對股權融資活動開展專項檢查中發布的《通知》強調,任何從事都必須得到證監會批準發放的股權眾籌的牌照方可營業,但目前看來,并無任何一家企業獲得牌照。而縱觀國內現存的所謂“股權眾籌平臺”,無一不是屬于互諒網非公開股權融資的范疇,通俗來說就是私募基金的互聯網化。然而《通知》的出現標志著我國監管層正式將籠統概念上的股權眾籌分為互聯網公開股權眾籌、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即私募股權眾籌)、股權融資三大類,并實行分類監管的制度。而其中只有互聯網公開股權眾籌符合實質意義上的股權眾籌的定義。
總體而言,無論是現有的,真正的股權眾籌仍然未能在中國落地。個中的原因歸結起來有兩個:監管股權眾籌的上位法一系列法律如證券法遲遲未得修改以及與實現股權眾籌有關的眾籌核準豁免、投資門檻等細節也遠遠沒落實。
三、美國股權眾籌的法律環境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傳統銀行貸款意愿下降,新創企業在籌集資金方面面臨重重困難,眾籌作為一種資本籌集的新方式應運而生。不到10年時間里,股權眾籌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得到蓬勃發展。2012年,美國參眾兩院通過《初創企業融資促進法案》,正式為股權眾籌松綁在公開發行證券方面的限制。該法案實際上對大量法律法規作出了修改,從而減少公司上市的難度,使其更易籌集股本,其中最受矚目的修改內容如下:
1.允許初創企業線上籌集不超過100萬美元的資金;2.允許對上述企業對線上募資進行公開宣傳;3.松綁初創公司披露責任:初創公司以股權眾籌方式進行首次公開發行時無需提交兩年以上的審計金融報告和其他注冊報告;4.開放大眾投資者參與股權眾籌,但對個人的投資者額度有相應的規定。
上述一系列措施實質上構建一套完整的“小微企業股權眾籌注冊豁免”制度,令初創企業和小微企業在進行小額的資本籌集時避免像一般上市公司那樣經歷嚴格且漫長的審核程序和募集成本。
四、我國股權眾籌立法建議
顯然,無論是現行的上位法還是具體監管股權眾籌的細則都未能滿足實質意義上的股權眾籌在中國的真正落地。因此,在股權眾籌立法方面,需要以證券法和細則為突破口制定相關規則。
(一)建立適合小微企業的小型公開發行系統。當前的《證券法》僅允許兩種證券發行模式:公開發行和非公開發行(即私募)。其中,非公開發行的的目標群體不得超過200人,并禁止任何形式的宣傳、公眾誘導或變相公開發行。盡管從事此類私募活動滿足了部分創業公司籌集資金的需求,但是其有效性卻遠低于實質意義上的股權眾籌。而與私募方式相比,公開發行僅限于大中型企業,其門檻也更高。此外,公開發行證券還應經證監會核準審批。總而言之,當前的法律框架缺少適合小企業的小型公開發行系統。因此,應當參照美國的做法,對《證券法》作出修改——設立
小規模公開發行以及取消對提交詳細樣書和審計報告的規定,以簡化注冊程序,降低成本,減少發行公司(即創業公司)所承擔的其他負擔;取消對股權眾籌投資者的投資人數的上限規定,使股權眾籌不再受200人上限的規定。考慮到投資者的保護,法律還應限制每家小微企業的股權眾籌的年度總額上限和單一總額上線以及單一發行商面向投資者的發行總量。法律還應要求投資者在股權眾籌方面的投資總額不能超過一定額度,具體的原則就是:大眾投資者的投資金額必須是少量,并且不能超過自身資產的一定比例(美國為5%-10%)和一定的投資總額。此類規定也需要建立完善的投資者信息管理系統,便與監管層對投資者的投資額進行即時監控,防止投資者盲目投資,引發金融風險。
(二)細化股權眾籌的信息披露規定。由于股權眾籌對小微企業和初創企業豁免核準或者注冊,但這并非意味著企業在進行資金募集時可以不披露任何信息,其仍要根據需要和規定的標準披露簡化的信息,并會加大提供中介服務的股權眾籌平臺的法律責任,要求其披露每個股權眾籌項目的基本信息,讓投資者能夠充分理解其中的風險。
(三)建立股權眾籌平臺監督機制。目前,盡管真正意義上的股權眾籌還沒正式在中國實現,但股權眾籌的雛形——私募股權眾籌已經成遍地開花之勢。然而,由于前期監管配套難以跟上,導致目前私募股權眾籌平臺運營混
亂,有些甚至從事非法活動,這破壞了投資者的利益,使眾籌未來的發展面臨風險。因此,法律應對眾籌平臺的活動進行管理。可借鑒美國的做法將眾籌平臺分為兩類:包括經紀人在內的傳統證券公司與專業的眾籌公司。由于傳統證券公司受全面監管體系的管理,所以只需對其條款進行修改,而不需重制定條款。法律應對互聯網股權眾籌平臺進行監督管理。具體而言,法律應要求眾籌公司在開辦業務前,向中國證監會或中國證券業協會等注冊機構進行注冊。同時,政策機構要制定詳細的規章制度,對平臺的運營進行監督,對雇員的資質、交易記錄的保存、內部管理、披露責任、對投資者的保護以及眾籌平臺發行商應承擔的責任作出要求,從而使得眾籌平臺在未來發揮關鍵性作用。
綜上所述,我國在引進實質意義上的股權眾籌仍面臨許多法律問題和政策障礙。但由于我國正值“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歷史機遇發展期,數以百萬計的小微企業在融資方面有著強大的需求,因此股權眾籌肯定會擁有美好的發展前景。我們應該致力通過立法手段消除消除股權眾籌所面臨的所有障礙,為企業融資提供便利,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東,蘇倫嘎.股權眾籌平臺的運營模式及風險防范[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4(04).
[2]邱勛,陳月波.股權眾籌:融資模式、價值與風險監管[J].新金融,2014(09).
中圖分類號:D922.2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201-02
作者簡介:任子輝(1993-),男,漢族,廣東江門人,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