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羚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
夫妻婚內損害賠償制度之必要性分析
馬羚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南京210094
摘要:從古代到現今社會,“法不入家門”的傳統思想就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家庭制度建立以后,我國《婚姻法》僅僅只對夫妻關系的調整做出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定,更多的是注重將夫妻雙方以婚姻家庭的形式看作是一個整體來對抗外部世界。對于夫妻以個體身份出現所需要的保護規范是相對比較少的,無論是涉及夫妻雙方的人身權益還是財產權益,法律都沒有作出詳細明確的規定。我們不難看出,當婚內發生侵權時,其可適用的法律規范少之又少,存在救濟無門的情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民法律意識的覺醒與提高以及權利意識的回歸,婚內損害賠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婚內侵權;婚內賠償;夫妻財產制
一、保障人權的需要
建立婚內損害賠償制度極大程度上來說對保障人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的權利遭受到他人的侵害,那么我們就此損害結果要求對方承擔其應當承擔的責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而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雖然是以個體形式共同組成一個家庭為單位的整體,但雙方都是以一個單獨的個體存在于生活之中,法律賦予其獨立的人格。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夫妻雙方在婚前婚后所擁有的一些權力都是基于其個體的存在而擁有的。對夫妻雙方任何一方來說,從對方那里獲得單獨為人所擁有的基本的尊重、不受他人非法侵害以及在受到一些侵害時可以從社會和國家得到一些必要的救濟,這是人存在于社會最基本的權利要求。這種要求是正當的是符合道德的。所以,它應當得到人們的認同以及法律的支持。確立婚內損害賠償制度對解決現實婚嫁家庭矛盾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同時,它的存在也是保障人權的需要。
二、婚姻義務的內在要求
從婚姻關系締結的那一刻開始,雙方當事人就應當承擔《婚姻法》所規定的責任與義務,同時其行為也應符合社會主義社會下所弘揚的道德觀。這里說的義務與責任是社會慢慢發展所累積出的符合我國人倫秩序、道德和法律的要求。雙方當事人相識相戀相愛并且自愿選擇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那么就意味著雙方愿意形成婚姻共同體共同對外承擔一些責任。其中既有要求當事人積極作為的義務,例如,相互扶養、共同生活、尊重對方等;同時也有要求當事人消極不作為的義務:如禁止重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等。當婚姻存續期間,一方違背這些義務,侵害了對方合法權益的時候,法律要求存在過錯的一方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不能因為雙方存在婚姻關系而免責,婚姻關系并不是阻卻其違法性的事由。這既是基于過錯原則對過錯方的一種懲罰,同時也是對婚姻嚴肅性和權威性的維護。
三、夫妻合法權益保護的需要
建立婚內損害賠償制度,是當現實存在侵權行為時,對受害方合法權益的保護。從我國的婚姻家庭現狀來看,不符合社會道德與法律的行為例如: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以及重婚、婚內與他人同居等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婚姻關系中的受害方的身心都受到嚴重的傷害。但由于我國目前沒有婚內損害賠償制度,受害的一方在此情形下沒有辦法得到其應有的賠償,法律賦予其的合法權益形同虛設,在遭到損害時并沒有相應的救濟措施。從民事侵權責任理論來看,時效一般為自受害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受到損害之日起2年內。在司法實踐中,很多人在侵權發生后礙于情分或是其他原因并沒有立即提出離婚,當其思考清楚選擇離婚已經超過兩年的時效。也就是說,當考慮到離婚時,因為一些損害是發生在兩年之前,時間相對久遠,對受害方來說,舉證是極其困難的,況且已過時效,是很難得到其應得的損害賠償的。所以,立法不如這樣考慮,在損害發生后,在不要求離婚的前提下,任何一方可以就其遭受的損害單獨提起賠償的訴訟。這既和《民法通則》中的時效規定相銜接,同時又可以促使權利人及時收集證據、行使權利,不僅有利于保護受害方的合法權益,而且也有利于抑制重婚、家庭暴力等違法行為的發生,對維護家庭穩定社會穩定完善民事侵權理論有積極作用。
四、符合婚姻法的國際立法潮流
建立婚內損害賠償制度完全符合世界立法界的方向以及大潮流。從近代以來,西方各個國家的立法價值觀逐漸向個體利益的保護方向傾斜,夫妻間的立法實行夫妻分離主義,即在婚后夫妻雙方仍然被看作是獨立的個體,各自擁有其獨立的人格。夫妻雙方雖受婚姻締結關系的約束,但各自生而為人存在于世界之中,都具有其獨立的法律行為能力和財產權利,所以當侵權行為發生之時,有獨立的請求權以及獨立的財產進行賠償。夫妻間行使侵權損害賠償的請求權,不一定必須要以離婚破壞婚姻圓滿為前提,在不離婚的情況下,也可以提出損害賠償。尤其是在對投保過后的請求賠償,從一定角度來看,是對婚姻整體有益的。
[參考文獻]
[1]陳群峰.離婚利益協調機制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3]林秀雄.夫妻財產制之研究[M].北京:北京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4]林秀雄.婚姻家庭法之研究[M].北京:北京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5]裴樺.夫妻共同財產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6]陳葦.家事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221-01
作者簡介:馬羚(1991-),女,彝族,四川人,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2015級民商法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