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霞
新疆司法警官學校,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
完善我國有限合伙企業制度的幾點思考
劉朝霞
新疆司法警官學校,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摘要:有限合伙作為一種商業組織形式,其經濟價值在于面對資本市場比較脆弱、融資渠道單一的情況下,有效的緩解了我國中小企業籌資引資的問題。這一新型模式使得合作各方主體各取所需,但實踐中有限合伙企業法律制度構建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加以調整和完善。
關鍵詞:有限合伙;商業組織;制度完善
根據我國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規定,“有限合伙企業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組成,普通合伙人對合伙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合伙企業債務承擔責任”。修訂后的《合伙企業法》增加了有限合伙的規定,無論是出資制度、責任制度、分配制度,都給合伙各方提供了獨特的法律支持,但由于管理中的不明確,在相關內容上仍需進一步規范和完善。筆者就以下幾個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
一、關于合伙人身份改變后的債務承擔問題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有限合伙企業中的投資人分為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法律對這兩種不同身份的合伙人作了不同的責任界定。彌補了法人不能參與合伙企業投資的限制,也為中小合伙企業打通了新的引資渠道。實踐中,根據企業發展的情況以及合伙人的主觀意愿,原來的有限合伙人可以轉換為普通合伙人,普通合伙人也可以轉為有限合伙人,前提條件是:這種身份的互換需要經全體合伙人一致同意。單從這個規定來看,允許合伙人相互間轉換合伙人身份類型是符合商業合作慣例,同時也賦予合伙人自由的選擇權。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這種身份互換的背后,需要我們加以明確的兩大問題:一是當普通合伙人轉換為有限合伙人的時候,此種情況中最大的風險就是,原本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投資人轉為承擔有限責任,實際上等于弱化了企業的風險承擔能力,對投資人來講是減負,而對與合伙企業有業務往來的第三方來講卻意味著擴大了其風險指數,因此,在這一問題上,我們應該將第三人的意見納入到企業投資人身份轉變的限制性條件中去,也就是除了合伙人一致同意外,還應該賦予債權人提出異議的權利以及減低其風險的相應要求,比如要求企業提供債權擔保。當然這個第三人必須是已經同企業發生業務關系的當然債權人。二是有限合伙人轉為普通合伙人的情況,這與前述第一種情況又恰恰相反,強化了企業債務承擔的能力,提高了企業商業合作的信用度,這無疑對企業和債權人來講是有益的,但是轉變身份的合伙人不僅在之后要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轉變之前的企業債務也隨之身份的轉變一并連帶承擔。筆者認為這一規定有違公平原則,應該加以修改。
二、關于有限合伙企業的合伙人人數限制的問題
我國現行《合伙企業法》對有限合伙企業中合伙人的人數進行了限制。規定合伙企業的人數在2人以上50人以下。同時規定,在這一數字范圍內,至少應該有一名普通合伙人。如果投資人全部為有限合伙人的,合伙企業不得成立,成立之后所有的合伙人均為有限合伙人的,合伙企業解散。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我國法律對有限合伙投資人的人數限制和公司法中對有限責任公司人數的限制有異曲同工之處。也即當某一合伙企業的投資人均為有限責任合伙人時,實際就喪失了合伙的特征,可以以公司的形式開展業務。保留至少一名普通合伙人才能顯示其合伙的特色,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50人的上限規定,立法本意是限制和避免大規模的變相非法集資,但實際中并沒影響到基金私募的進行,反倒阻礙了企業規模的發展,因此,建議取消人數限制或提高人數上限。
三、關于有限合伙人的出資時限及出資估價問題
根據我國現行相關法律的規定,有限合伙企業這種形式,從不被認可到認可,其實是和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相適應的。仔細研究合伙企業內容,我們會發現,有限合伙其實是介于合伙企業與公司企業的交叉位置。也即有限合伙兼具公司與合伙的優點,因此,這種形式是市場主體制度的有益補充。但是,關于有限合伙人的出資時限和出資估價的問題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建議有必要結合公司法的相關內容加以修改和完善。一般的有限合伙多適用于風險投資,此種情況下合伙企業的主要財產均為有限合伙人出資,那么為了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利能夠得到有效的維護,法律就必須對有限合伙人的首次出資數額或比例以及出資期限作出明確的規定。同時對于有限合伙人以非貨幣出資的財產,由于其承擔的是有限責任,因此對其此類出資也建議根據公司法的規定由專門驗資機構進行評估,并出具相應的驗資證明,以保障估價的準確性。
四、關于有限合伙企業的存續問題
根據新《合伙企業法》的規定:如果有限合伙企業中最后一名普通合伙人因為退伙或其他的客觀原因不再具有普通合伙人身份的時候,該有限合伙企業所面臨的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解散。這是不利于保護有限合伙人利益的,也不利于有限合伙企業本身。因為隨著有限合伙企業的發展,一部分已經比較成熟的有限合伙企業希望轉變成為公司,還有一些投資運營成功的有限合伙企業不想由于普通合伙人自身的原因退伙或缺失而使得該企業迫使清算或解散。在這種情況下,由剩余合伙人決定是否延續該有限合伙企業或變更為公司的選擇相對來說是比較合理的。
[參考文獻]
[1]陳歷幸.我國有限合伙立法若干問題探析[J].政治與法律,2006(1).
[2]劉俊海.建立有限合伙制度勢在必行[EB/OL].中國民商法律網,2011.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222-01
作者簡介:劉朝霞(1972-),女,漢族,新疆烏魯木齊人,法律碩士,新疆司法警官學校,法學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