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鵬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
沉默權制度的利弊分析及在我國的發展
陳寶鵬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沉默權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被大多數國家接受和采納,其作為一項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的重要措施,也已經引起了我國對該制度的重視。我國2012年新《刑事訴訟法》規定了不得強迫任何人自證其罪規則,使得沉默權本土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本文將通過沉默權的利弊、我國沉默權的展望加以探析,以期為我國沉默權的制度化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沉默權;如實回答;利弊分析;沉默權展望
沉默權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國,但其得到真正的發展確是由于美國的米蘭達規則的出現,沉默權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認可,然而我國對沉默權的本土化存在著爭議,本文將通過沉默權的利弊對比,得出沉默權在中國的走向。
一、沉默權價值的利弊分析
(一)沉默權之“利”
1.沉默權制度設立可以平衡訴權
在絕大多數國家,刑事訴訟實行的是控、辯、審分離的形式,控辯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法官居中裁判,在控辯對抗中尋找真實,做到程序和實體的公正。但是在現實中,控辯方通常為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帶有強烈的權力色彩,而辯護方是自然人,加強如實供述并配合偵查機關破案義務,那么現實中無法實現平等。因此,沉默權的賦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權,使之可以與國家機關抗衡,達到程序公正的目的,即便不能實現程序正義,也能使國家權力不那么“野蠻”橫行。
2.沉默權制度設立可以充分的保障人權
沉默權制度可以充分的保障人權,這是世界公認的。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沒人愿意展示自己的傷疤,當然也不會主動地證實自己有罪,那么就該讓人保持沉默以掩蓋自己。在糾問式訴訟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作用只是發現事實真相的工具,無訴訟權利。沉默權通過給與被告人主體性資格,使其不再作為工具而存在,賦予了其與追訴方抗衡的權利,實現二者的平衡。
3.沉默權制度可以避免刑訊逼供
沉默權是一種防御措施,他的消極作用是在面對偵查人員訊問時的有保持沉默的權利,偵查人員不能夠強迫自證其罪,他的積極作用是在違反被追訴人沉默權時所獲得的證據不被作為定案根據。被告人的供述往往是偵查機關破案的一種捷徑,導致各國的偵查人員傾向于采用刑訊逼供等手段獲取被告人陳述,面對這種現象,各國紛紛采取沉默權的確立來加以抑制。確立沉默權制度會讓偵查人員在采取刑訊逼供等強制取證手段時于法律無據,同時即使得到被告人的供述,其得到的證據也不能作為判決的證據。
(二)沉默權制度的“弊”
1.沉默權制度會降低訴訟效率
沉默權制度的設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訴訟的任何一個階段行使沉默權,會導致訴訟程序中止,辦案人員必須停止訊問,轉而采取其他調查方法。繼而如果案件事實難以查明,那就必須釋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然而如果犯罪嫌疑人真的是犯罪的人,那么就會給社會造成現實危險性,正義亦不會得到伸張。
2.沉默權制度會使訴訟成本增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沉默的態度對待偵查人員,偵查人員不得不花費精力、時間、金錢等其他方式獲取相關證據,然而這些證據可以輕易地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上獲取,因此,沉默權的確立必然會導致訴訟成本的增加。
二、我國關于沉默權的合理性展望
(一)無罪推定原則的實施需要沉默權的建立
沉默權是無罪推定原則的必要延伸。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一條規定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即為我國的無罪推定原則,該原則要求控方承當舉證責任,在有罪判決作出之前,被訴方享有訴訟主體地位。如果強制被訴方承擔舉證責任,違反了無罪推定原則。
(二)我國確立沉默權可以充分保障人權
人權最早源于人格尊嚴理論,人格尊嚴是一個人受到他人最基本的尊重,人權存在的基礎就是人格尊嚴,遏制刑訊逼供作為沉默權的工具價值,那么保障人權是沉默權的目的價值。只有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才能使他們保證自己的人權不被侵犯,使他們不至于淪為訴訟過程中的一個工具。
(三)我國確立沉默權可以實現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
從實現程序公正方面看,整個刑事訴訟程序的設計必須圍繞著限制公權力,提高個人權利進行,設立沉默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公權力,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主體地位,使其平等的對抗公權力,實現程序的公正。
從實體公正上來看,沉默權制度可避免口供中心主義,實體證據的收集會更加得到重視,真正的從口供本位主義過渡到物證本位主義,其也可以提高證據的質量,避免冤假錯案,保證實體公正。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沉默權利弊的分析,得知我國尚未建立沉默權制度,我國新刑事訴訟法雖然規定了“不得強迫任何人自證其罪”原則,但是這并不是沉默權的確立,沉默權在我國的現狀還處于一個萌芽狀態,要想保障沉默權的本土化順利的進行,必須加強相關保障機制和運行機制的建立。
[參考文獻]
[1]何家弘.中國式沉默權制度之我見——以美式為參照[J].政法論壇,2013,1(1).
[2][美]喬恩˙R˙華爾茲.刑事證據大全[M].何家弘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3]姜小川.沉默權制度的發展、利弊與限制[J].政法論叢,2011(5).
[4]朱漢卿.沉默權在我國憲法中的價值定位[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07,6(3).
[5]張菡.從新刑事訴訟法看中國式沉默權[J].法制博覽,2013.9.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223-01
作者簡介:陳寶鵬(1991-),男,滿族,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學,法學碩士,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