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
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天津 300300
?
信賴利益與期待利益
劉艷
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天津300300
摘要:關于信賴利益與期待利益的討論始于富勒,近百年來討論之聲仍不見褪色。信賴利益與期待利益的內涵與外延以及二者的關系,從交易安全的角度證明信賴利益與期待利益存在的仍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信賴利益;期待利益
一、信賴利益與期待利益概述
大陸法系將契約利益分為履行利益、信賴利益和維持利益。信賴利益指當法律行為(尤其是契約)無效時,由于非違約方已經因信賴其為有效支付了成本,而由該無效之結果對非違約方所造成的損害[1]。1936-1937年《耶魯法律雜志》(合刊)上連載了富勒及其學生帕迪尤的長篇論文《合同損害賠償中的信賴利益》[2]。這篇論文首次將合同違約損害的利益分為三類,分別是返還利益、信賴利益和期待利益。具體分析,所謂返還利益,是指由于非違約方信賴違約方的允諾而向違約方交付的價值,可以在違約方因未履行允諾造成違約損害時,由法院判決違約方返還。信賴利益是指,基于對違約方允諾的信賴進行了先期行為,并為其支付了成本,這種受保護的利益就叫做信賴利益,可以說違約損害賠償實際上是基于信賴利益的,正是因為對合同的實現抱有極大的期待,放棄其他的立約機會,并為本約的實現進行充分的準備,當違約方人不能履約時,才會造成合同相對人的損失或重大損失,使得信賴利益的賠償十分必要,對于維護交易安全、促使合同最大限度地得到履行具有重大意義。期待利益,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信賴利益的基礎,就是基于雙方的約定而創造出來的期待的價值。具體來說,在期待利益的求償案件中,法院為了保護非違約方的利益應使違約方盡量實現非違約方的期待,強制違約方繼續履行,如果存在履行不能的問題,則需違約方支付這種履行所對應的價值。
二、信賴利益與期待利益的關系
基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們可知信賴利益其實是比較好計算的,而期待利益則并不好計算。因為期待利益存在于未來,且是一個也許永遠不能實現的未來之中,很難對具體的履行結果進行預測從而準確地量化到底合同實現之后會為當事人創造多少利益,況且若是非違約方基于期待利益所付出的信賴利益價值較低,而期待利益的價值大大地超過非違約方已經支付的價值,支付全部的期待利益對違約方來說也并不公平。此處我們可以參考英美法中對期待利益確定的規則,第一,可預見性規則,即債務人不賠償不能合理預見的損害,否則即是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與公平原則,強人所難,強加義務于債務人了;第二,減損規則,即非違約方應采取適當措施避免和減少損害,不能在可以止損的條件下放任損失無限擴大,否則違約方不負責擴大的損失;第三,合理確定規則,通過合理的手段確定具體的損
失;第四,因果關系規則,即損失與違約行為須存在因果關系;第五,英美法中的損害賠償不包括懲罰性賠償[3],此種態度在富勒的文章中也有體現,懲罰性賠償往往幾倍于損失之數,這有悖于民法中的公平原則,不是在民法領域應該提倡的解決糾紛的手段。
信賴利益與期待利益是涉及合同違約損害賠償時其中兩種損失的類別,而信賴利益與期待利益可否同時存在?對于非違約方來說,肯定是希望能得到最大的賠償額度,而對于違約方來說則相反。而法律對此問題該如何衡量?這就需要我們返回合同違約損害賠償的目的中去。合同違約行為本身是不需要賠償的,是合同違約行為所造成一定的損害才產生賠償,于是合同違約損害賠償的前提就是違約行為造成了一定的損害。筆者認為,信賴利益與期待利益能否同時存在,就看當二者同時存在時,賠償金額是否過高于違約損害,或者當兩者不同時計算時,賠償金額是否過低與違約損害,堅持“不得因損害賠償而獲利”的損害賠償原則[4]。信賴利益與期待利益只是對違約損害所造成的一系列損失的分類方式,我們大可不必糾結于這兩種方式的并存與否,而以民法中的公平原則為基礎,直擊賠償結果的正當性。
三、如何最大限度地維護交易安全
當交易發生的基礎不穩,自然會威脅交易安全。而交易的基礎,就是交易雙方的信任與信用。這也是信賴利益與期待利益強大生命力的基礎。法律的任務即是在陌生人社會中創造最基礎的信任,基于法律的強制力,交易的信任基礎得以保障。而在這保障的過程中,法律必須不斷秉持公平正義原則,為合同雙方創造公平的交易環境,不對任何一方附加過多的義務,也不使任何一方產生不恰當的得利。
信賴利益與期待利益一直被探討了許多年,如今仍有待進一步發掘其深刻社會價值,更好地應用于定紛止爭的行動中去。
[參考文獻]
[1]史尚寬.債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1):288-289.
[2]L.L.FULLER AND WILLIAN R.PERDUE.JR.THE RELIANCE INTEREST IN CONTRACT DAMAGES.THE YALE LAW JOURNAL,1937.
[3]許德風.論合同法上信賴利益的概念及對成本費用的損害賠償[J].北大法律評論,2005:688-706.
[4]王利明.違約責任論(修定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版社,2000:265.
中圖分類號:D9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239-01
作者簡介:劉艷(1992-),女,河北廊坊人,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2015級國際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