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旭
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天津 300300
?
簡析信賴利益和期待利益是否可同時要求賠償
侯旭
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天津300300
摘要:信賴利益和期待利益作為合同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兩種利益,是違約損害賠償中的兩大方面。一方當事人違約,另一方行使索賠權,是否可同時要求賠償信賴利益和期待利益,還是必須選擇之一訴求賠償·學界尚有爭議。
關鍵詞:信賴利益;期待利益;損害賠償
合同違約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常態,無過錯方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要提起損害賠償的請求,追究違約方的責任,二者在違約賠償中如何適用?本文主要從二者概念、區別,以及期待利益的限制三方面結合生活實例論證信賴利益和期待利益不可同時要求賠償。
一、信賴利益與期待利益的概念明晰
富勒賠償理論是信賴利益發展的理論基礎。信賴利益的前提是合同已經成立,一方違約,而另一方已為合同履行做了準備甚至投入;或者已部分履行合同;或者雖未履行,但放棄了交易機會,是非違約方付出的成本,對于違約方來說,應當為受損方的“信賴利益”提供補償,這是信賴利益發展的基礎[1]。
期待利益是指在合同按照正常程序履行沒有發生違約的狀況下,受害人可以獲取的利益,此利益以可預見的損害為前提,是未來可能獲得的利益。因此對期待利益的賠償實際上等同于受害人與違約方的合同順利履行。
二、信賴利益和期待利益的區別
(一)涵義不同
期待利益不僅包括因一方違約為了合同履行付出的費用和成本,還包括在當事人訂立合同時期望合同履行后所能獲得的利益。筆者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期待利益的外延包含信賴利益;信賴利益是指沒有違約一方為了合同履行所支出的必要費用和成本,是切實存在的利益損失。
(二)追求的狀態不同
期待利益可看作合同履行的替代,追求的是合同在沒有違約順利履行的情況下達到的狀態,雙方當事人都得到了期望得到的利益;而信賴利益是對非違約方為履行合同付出的成本和費用的返還,追求的是合同尚未訂立時的狀態。
三、期待利益的限制
(一)可得利潤因素
顯而易見信賴利益的賠償是沒有過多限制的,一證明自己無過錯,二證明支出的費用和成本與合同履行有因果關系,即可訴求信賴利益的賠償:“不得因損害賠償而獲利”是一項損害賠償法的基本原則,期待利益的賠償限制要很多,其中之一是如何證明未來是否能夠獲得利潤,非違約方固然希望選擇期待利益來追求過錯方的責任,但如何舉證期待利益等同于可獲得的利潤比較困難,期待利益也許會小于信賴利益。
科賓說過,“利潤之難于證明,一方面在于債權人能否獲得利潤取決于多種尚未確定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在于有時很難確定履行的金錢價值”[2]。例如一方為履行生產合同花費20萬元購置生產設備和工人薪酬,實際所得利潤僅為15萬元,此時違約方只會賠償既得利潤15萬元,而不會賠償20萬元的信賴利益,非違約方在訂立合同時期待利益不僅包括支出的信賴利益,還包括所希望獲取的利潤,總和必定大于20萬元,這種虧本的合同,選擇期待利益反而不利于賠償金的取得,期待利益會對信賴利益產生限制。
(二)精神賠償因素
另外一方面信賴利益明確解釋為支出的費用和成本,而期待利益還涉及到精神損害賠償[3],我國法律對于違約中的精神賠償沒有相關規定,一般只承認侵權關系中的精神賠償以及行政法規對殘疾賠償金的精神賠償,但對賠償標準也沒有規定,屬于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范圍。例如當事人報旅行團外出游玩,合同簽訂后,旅行社單方面違約取消出行項目,當事人為了支出的交通費是信賴利益,希望在游玩時身心得到愉悅是期待利益,此時如何要求期待利益的損害賠償?無法用金錢去衡量精神上的損害,顯然期待利益得不到法律支持。
(三)因果關系
侵權法涉及損害賠償一般要舉證過錯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期待利益有相似之處。期待利益對于未來可獲得的利潤究竟能否達成有限制,假設即使違約方順利履行合同,達成合同目的,非違約方在訂立時可期待的利益也并沒有實現[4],因果關系是很難舉證的,此時相對于信賴利益,只需證明支出了費用和成本。可期待利益無法達成,也無法舉證不會發生風險、期待利益和可得利潤之間的因果關系。此時要求信賴利益的損害賠償更為合理。
四、可否同時要求信賴利益和期待利益賠償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非違約方要么追求合同未訂立時的狀態,要么追求合同履行完畢的狀態,二者不可兼得;雖然很多當事人傾向于選擇期待利益要求損害賠償,但往往受限于可得利潤、精神損害、因果關系的舉證困難不能達成訴求,最終選擇信賴利益進行追償。期待利益雖然外延包括信賴利益,但信賴利益總是少于期待利益并不絕對,正如上文所述虧本合同中期待利益的賠償顯然更有利于違約者。因此不同的案例中,當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只能從中選擇一項損害賠償的訴求。
[參考文獻]
[1]韓勝男.違約損害賠償中的信賴利益和期待利益[J].法制與社會,2008(03):59.
[2]楊秋顏.依賴利益損害賠償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08.
[3]顏成誠.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D].蘇州大學,2011.
[4]劉明洋.論合同法定解除權[D].吉林大學,2007.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248-01
作者簡介:侯旭(1990-),女,新疆昌吉人,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