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百薈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
論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
石英百薈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摘要:將拒不支付勞動報酬行為納入刑法規制,是適應社會進步發展的需求,也是保護民眾切身利益的必要手段,體現了我國貫徹執行以民為本的理念和我國刑法對于公民人權的重視,對我國法治事業的建設具有深遠意義。依《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者的工資、福利、補助、加班費、以及特殊情況下許諾支付勞動者的工資等經濟性報酬皆屬法律規定的“勞動報酬”。“有能力支付拒不支付”中能力的判斷標準應從財產和行為人行為能力兩方面進行認定。而“數額較大”的認定,司法解釋已經給予各地區足夠的自由裁量權,可以因地制宜。最后,“嚴重后果”的認定不僅要從數量上考慮,還應重視對情節的考察。
關鍵詞:犯罪;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立法現狀;司法認定
一、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立法概述
2013年1月22日,為解決在社會現實生活中法律適用與執行的諸多問題,對外發布了《關于審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該罪在適用與執行中所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詳細說明,以便司法適用。
(一)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立法背景
2011年2月25日,《刑法修正案(八)》經過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已正式通過。為了加大對于重點民生行業的保護力度,嚴重打擊損害勞動者利益的不法行為,在刑法的調整范圍中囊括了部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的情形。大多數傳統學者認為,欠薪僅僅為欠債,僅為普通的債權債務關系,支付勞動報酬究其根本屬于民法調整范疇,將其納入刑事犯罪實屬是公權力對私權利的一種約束,完全沒有必要。為此,將部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行為納入刑事范疇是否適當,在現實中對拒不支付勞動報酬行為如何認定,并使之具有科學性、可行性,從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作為熱點話題深受法學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人士思考。
(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立法意義
將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正式寫入《刑法》,將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的行為劃入刑法調整的法律關系,其主要具有兩個方面的重大意義:對勞動者而言,一旦用人單位無正當理由拖欠工資,從此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通過增強勞動者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的途徑,使用人單位和包工頭震懾于法律的威嚴之下,他們才不敢膽大妄為,從而逐步減少惡意拖欠工資的情形,最終使之永遠的退出歷史舞臺,這也是社會發展、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趨勢。充分發揮各方面的司法監督,嚴厲打擊法官枉法裁判。只有這樣,勞動者辛辛苦苦掙到的工資才能更有保障,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應有的威懾力才可以真正得到充分發揮。
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客體與客觀方面概述
自開始實施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以來,各省市相繼出現了首個案例。但是,將拒不支付勞動報酬行為入罪進行刑事追究的比例仍舊很少,有人說,這是本罪的震懾作用使用工單位忌于實施此行為。但是,我們應看到,該現象的發生多具有季節性,在春節前夕此類問題較為突出。該行為很少被刑事追究的原因在于其在社會現實中的適用和執行存在問題。接下來,為了更好適用本罪,我將對該罪的相關方面做出詳細說明。
三、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主體與主觀方面概述
(一)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主觀方面
在司法實踐中,犯罪行為人的主觀認識對定罪量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一個行為要構成犯罪就一定要符合犯罪構成的四個方面,犯罪主觀方面是這四個要件當中的一個,主要指的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可能造成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態度。主觀方面有故意與過失之分,我們在適用刑法時,也應相應考慮行為人的主觀方面,以便更好的定罪量刑。
(二)“單位”主體的認定
該罪的客觀行為為“經政府部門責令支付仍不支付”。有些人認為此種表述將政府部門排除出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犯罪主體。[1]他們的主要觀點為:我國是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政府以人民利益為重,不可能也不應該存在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的惡意與行為。另外,在我國的現行政治體制中,一個地方的政府是該地區的最高行政機關,人民檢察院與人民法院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人民檢察院與人民法院根本不具備問責政府的資格與能力。
四、結論
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行為納入刑法,體現了刑法對于我國勞動者法益的切實維護,對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深遠意義。該罪未入刑法之前,不支付勞動報酬的行為大多是依靠其他法律來解決,國家并沒有進行強制干預。但是,勞動者個人的維權行為往往比較極端而且效果不顯著,將拒不支付勞動報酬行為納入刑法范疇,一方面可以維護勞動者的切身利益,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刑法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為人民服務。因此,深入探討該罪能夠切實保護勞動者的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本文通過對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犯罪構成的深入解析,對此罪的主客觀要件進行明確界定與說明。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
[2]王利明等.民法新論(上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中圖分類號:D922.5;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263-01
作者簡介:石英百薈(1984-),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13級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