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婷婷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
論我國遺失物拾得人報酬請求權的完善
柴婷婷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摘要:從我國的民法頒布實行以來便沒有對遺失物拾得人的權利加以充分規定,更沒有對拾得人是否享有報酬有具體的說明。雖然我國《物權法》對其有了一些肯定性的規定,但仍有濃厚的道德色彩,沒有一套完備可行的拾得法律制度。而當今絕大多數的國家都對此項制度有完善的規定。隨著社會主義法治進程的加快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我國需要對遺失物報酬請求權進行構建和完善,這不僅能夠順應世界法律的發展潮流、滿足我國社會發展需要,還能促進社會穩定和諧。
關鍵詞:遺失物;拾得人;報酬請求權;完善
一、拾得人報酬請求權的種類
根據國外的立法例,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包括:
(一)法定報酬請求權
是指一個國家的民事法律規定拾得人在拾得遺失物后,有從遺失人那里按遺失物價值多少取得一定數額和比例的報酬的權利。賦予拾得人此項權利是利用人們對利益追逐的心理更有效的促進遺失物的返還,拾得遺失人有法律上取得報酬的保障。當今世界很多國家都在自己的民事立法中規定了拾得人的法定報酬請求權,例如英國,意大利,日本,德國,中國臺灣,中國澳門等。[1]
(二)約定報酬請求權
拾得人的這項權利主要是從權利人發布懸賞廣告中獲得的,遺失人在遺失物品后發布懸賞廣告,廣告中明確寫明了返還相應物品所給予的報酬數額或者以重謝代替具體數額都是報酬的體現。我國《物權法》對于懸賞廣告有著明確的規定,要求通過懸賞廣告這類方式尋找物品時,拾得人有按照懸賞廣告獲得報酬的權利。
(三)必要費用請求權
是指因保管遺失物所花費的金錢和找尋遺失人支出的費用,這些費用是為了失主及時找回遺失物而花費的,并且是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護遺失人的利益而付出的,理應由遺失人承擔這些費用。
二、拾得人報酬具體數額的確定
對于以上所述的各種報酬權利,我國《民法通則》和《物權法》對后兩種均有規定但是對于拾得人的法定報酬請求權卻沒有涉及??v觀世界各國對于此項權利的規定有兩種立法模式,第一種是分別加以規定的立法模式,這種模式的代表國家是德國,按遺失物的種類不同還有價值的多與少進行劃分分別確定相應的報酬。第二種是統一規定的立法模式,這種模式以我國臺灣地區為代表。不論其拾得的物品屬于何種類或者具有多大的價值都規定了統一的報酬數額,在歸還的時候予以支付金錢或者其它具有金錢價值的物品。[2]這兩種立法模式各有其優點,但是第一種更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在建立健全拾得人法定報酬請求權時要考慮到我國的經濟發展情況,社會習慣因素,人民的可接受情況,世界其他國家的立法情況等。當然這個報酬數額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如果過低,則失去了規定的意義,不利于促進拾得人的返還積極性。如果過高則遺失人的利益將受到減損,不利于雙方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的平衡。[3]
三、拾得人報酬請求權的行使及主體限制
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不是沒有任何限制性因素的,某些人由于自身職責就不得享有此項權利。雖然我國的法律對于某些負有職責的人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對其的報酬請求權進行限制,但是我國的承襲下來的傳統和美好的公德卻是如此。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可以因為社會習俗而不將之規范化,確定化。以下三類人不應當享有這類權利:第一類是有照顧和保管義務的人。如食客將隨身攜帶之物遺忘于飯店,則飯店的工作人員由于其職務對食客的遺失物負有保管義務,這種義務是法定上的,因此不享有法定報酬請求權。第二類是國家機關公職人員在執行職務時不享有此類權利。例如警察在執行公務時,因其身份特定和職責所在,負有法定的返還義務,應當及時將拾到的遺失物返還失主,即使有懸賞廣告,也不能享有報酬請求權。[4]第三類是有特定合同義務的人。例如遺失人雇傭某人去尋找遺失物,并且也發布了懸賞廣告,但是被雇傭的人不享有懸賞廣告內容中的約定報酬請求權。這是從保護遺失人的利益出發而考慮的。
四、拾得人報酬請求權的放棄
從“權利可以放棄,但義務必須履行”這句話可以得知凡是享有某項權利的人既可以享受這種權利帶來的福利,也可以放棄該項權利。雖然我們一直提倡將法定報酬請求權入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不鼓勵拾金不昧的行為,這種行為在現實生活中不僅應當推崇,而且應當授予拾得人相應的榮譽,一方面以資鼓勵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但是此種行為應當被認為是一種私人行為,法律的存在是為了彌補社會存在的漏洞,確立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是為了減少拾得遺失物后拒不歸還的情形。
五、結論
綜上所訴,我國法律應當將遺失物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納入到我國的民法當中,不僅包括對已經規定的懸賞廣告中的報酬請求權的完善,還應當將此項權利以國家立法的形式納入到我國的民事法律中。在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優秀制度的基礎上,考慮我國的國情,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我國遺失物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促進遺失物的有效返還,平衡各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促進我國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王蘭.遺失物拾得制度的反思與重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5):4.
[2]王澤鑒.民法物權(第1冊)[M].臺灣:三民書局,1992.
[3]馮妍妍.論遺失物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J].法制與社會,2008.07(中).
[4]葉立雄.論遺失物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J].社會科學家,2009(5):112.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267-01
作者簡介:柴婷婷(1992-),女,黑龍江佳木斯人,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