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云南大學法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
淺談隱私權
陳曦
云南大學法學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隱私權作為一項權利被提了出來。由于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隱私的加害人,每個人也都可能成為隱私的受害人,為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需要法律對隱私權進行規定。
關鍵詞:隱私權;概念;特征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信息網絡技術、生物科學技術等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了強健的動力,但也使得侵犯隱私權的可能性和嚴重性日益增強。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精神生活予以了更多的關注,隱私權因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隱私權的概念
隱私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受文化、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從字面含義上看,“隱”就是在某個領域不公開,不愿被他人所知曉,“私”是指與私人相關,而與公共利益沒有關系。因此,我們可以將隱私定義為個人私生活中不愿被他人所知曉的秘密。相對于隱私而言,隱私權的界定就要較為復雜。佟柔先生認為:“隱私權,也可稱作私生活的秘密權,是指公民對自己的個人生活秘密和個人生活自由為內容,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種人格權。”[1]王利明教授認為:“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2]本文將引用張新寶教授對隱私權所下的定義,隱私權是指自然人所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個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受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披露的權利。[3]
二、隱私權的法律特征
隱私權作為具體人格權的一種,相比較于其他人格權,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一)主體方面
能夠作為隱私權主體的只能是自然人。隱私權的主體不包括法人,法人的隱私是通過商業秘密予以保護的。
(二)內容方面
隱私權以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生活秘密作為其基本內容。私人生活安寧,是指自然人所享有的不被他人打擾、妨礙自己正常生活的一種權利,此種權利又被稱為“獨處權”。[4]每一個自然人,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都享有不被他人打擾,安靜享受生活的權利,這是我們能夠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具而言之,私人生活安寧權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禁止對他人正常生活的侵擾。人生活于社會之中,既需要與他人進行社交,同時也需要保障私人生活的安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侵擾他人正常生活,妨礙他人私生活安寧的行為主要有:非法對他人進行跟蹤尾隨,非法窺探觀察他人的行蹤,進行電話騷擾等。第二,排除非法侵入他人私人空間的行為。在當今社會,住宅不僅僅是個人的財產,同時也是個人的私密空間。多年前發生的那起民警進入居民家中搜查黃碟的案件,實際上就是對個人隱私的一種侵害。私人生活秘密,是指個人生活中不愿被他人所知悉的秘密,其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個人日記、照相簿、個人的情感經歷、病史、生活習慣、財產狀況等等,這些隱私除非征得本人同意,否則不得對外非法披露。
(三)保護范圍
隱私權的保護范圍并不是絕對的,要受到社會公共利益的限制。在保障公眾隱私權的同時要保障公眾的知情權,隱私權是以保護個人獨處不受干擾、秘密不受侵害為目的,而知情權則是要保障公眾能夠知道他應當知道的事情,因此,為了社會公共利益,為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就有必要對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予以限制,比如作為公眾人物的政府官員,他們的財產狀況便不屬于個人隱私。當然,公眾人物所擁有的與社會公共利益無關的信息,仍應當受到隱私權的保護。
三、隱私權的價值
康德曾經說過,人只能作為目的,不能被當做工具對待。將隱私權作為法律上的權利進行保護,就是為了實現人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隱私權的價值在于維護個人的自由和尊嚴,使其免受非法侵害。自由的真正意義在于即使是自己最信賴和親密的人也不能強迫自己與其分享屬于自己的思想、判斷和喜好。一個人只有能夠對自己的事務享有最終的決定權,才不用聽命于他人,才能保持其獨立的地位。隱私具有一定的獨立自主性,目的就是要保護私人的空間,維護個人的尊嚴,使得個人領域有所保留,并不受外界干預。
作為隱私權的權利主體對自己的隱私享有維護權,以保護自己的隱私不受他人侵犯,如禁止他人對自己的個人信息進行非法收集和非法傳播,禁止他人闖入自己的私人領域,并且在自己的隱私權受到非法侵害時,權利人可以通過司法途徑獲得救濟,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權利主體對自己的隱私享有隱瞞權,以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被他人知悉,當個人隱私不涉及公共利益時,他人便無權干涉;權利主體對自己的隱私享有利用權,權利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對自己的隱私加以利用,如將個人日記進行公開出版,但對于個人隱私的利用不得違背社會的公序良俗;權利主體對自己的隱私享有處分權,權利主體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對自己的隱私加以處分,有權決定是否允許他人知悉個人的隱私,只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就可以對個人的隱私進行合理的支配。
[參考文獻]
[1]王澤鑒.侵權行為法(第1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楊立新.侵權法論(第1版)[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3]馮菊萍.隱私權探討[J].法學,1998(11):11-13.
[4]佟柔.中國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6-0268-01
作者簡介:陳曦(1992-),女,漢族,重慶人,云南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