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花
【摘 要】《天火之謎》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六單元“百折不撓”的一篇課文。全文多處采用烘托的手法表現了富蘭克林在科學研究中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既是來之不易的,也是彌足珍貴的。
【關鍵詞】《天火之謎》;蘇教版;烘托手法;勇于探索;敢于試驗
教材簡析:
《天火之謎》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六單元“百折不撓”的一篇課文。《天火之謎》生動地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冒著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表現了富蘭克林在科學研究中的勇氣和決心,說明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大膽試驗,就可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欣喜若狂”、“不足為奇”造句。
3.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4.學習本文烘托的手法表現人物的精神。
5.能用自己的語言復述“風箏實驗”的過程。
教學重點:
采用烘托手法表現富蘭克林為探索自然的奧秘而毫不畏懼的精神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風箏實驗”的過程
設計理念: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的解開雷電之謎的故事,表現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精神。課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擬從整體入手,以讀為手段,通過重點詞句的品味,通過前后聯系的方法,感悟人物特點,積累課文語言,有效落實。
一、揭題導入
1.同學們,夏天雷雨時的景象你們見過嗎?(出示夏天“雷暴”的視頻。)雷暴發生時,電閃雷鳴,還伴有狂風暴雨。
2.這就是古時候人們眼中的“天火”。(板書:天火)天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板書:之謎)
3.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19課。(學生齊讀課題:天火之謎)
二、檢查預習
1.出示生詞。
雷暴 ?劈成兩半 ?爆炸 ?斃傷 ?揭開 ?鑰匙 ?顛簸 ?風箏 ?拴住
指名學生讀詞。
教師重點指導“暴”和“揭”的書寫。
2.出示成語。
雷電交加 ?不足為奇 ?混為一談 ?冷嘲熱諷
怒發沖冠 ?欣喜若狂 ?無稽之談 ?安然無恙
指名學生朗讀。
三、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自由讀課文,完成課后第4題。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___________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___________
第三段(第六自然段)________
2.學生交流。
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
指導學生用段意歸納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人們一直害怕雷暴,認為是“上帝的怒火”、是“雷神”,富蘭克林通過“風箏實驗”證實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象,后來根據這一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設計意圖:歸納文章主要內容是高年級的訓練內容之一,其中段意歸納法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這節課在前面概括段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歸納主要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四、再讀課文感知烘托手法
1.再次出示雷暴視頻。這樣的天氣,你會在哪里?
引導出對于雷暴的可怕。
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仍然對雷暴如此畏懼,古時候的人呢?
2.出示句子:“古時候西方人……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學生理解“雷神”“上帝的怒火”
3.感情朗讀,讀出人們對雷暴的害怕。
4.課文主要是寫富蘭克林做“風箏實驗”,為什么要寫人們對于雷暴的害怕呢?
學生交流。
教師小結:這是一種烘托的手法。用過去人們對雷暴的害怕來烘托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秘而毫不畏懼的精神。(副板書:烘托)
5.這樣烘托的手法在課文中還有,你們能找到嗎?
交流:
“不僅一般的人……也對他冷嘲熱諷。”
理解“冷嘲熱諷”
(設計意圖:小學語文教師要將課文和寫作緊密結合,讓學生以課文為依托,從對課文的品讀中引出寫作元素,從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讀寫訓練。這就需要語文老師對課文作些必要的篩選,要有重組教材的意識,而不是一味依照課本編排逐課講解。教學中,我就重組了文中的兩處烘托手法表現人物精神的內容,讓學生感受從側面烘托的寫作方法。)
6.學生想象別人對他冷嘲熱諷的畫面,練習說話。
(設計意圖:拓展文本空白是貫徹語文課程標準,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新課改的重要舉措。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補充情節。此處別人的冷嘲熱諷書上并沒有具體的表述,只有充分補充了,學生才能真正領悟到富蘭克林做風箏實驗的不易。)
7.感情朗讀。
五、小結
面對人人都害怕的天火,富蘭克林將要通過自己的試驗來征服,這遭到了很多人的冷嘲熱諷,但這一切都沒能影響他做試驗。富蘭克林到底是怎樣做的?試驗成功了嗎?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六、作業超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抄寫生詞。
3.課外搜集富蘭克林和避雷針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