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儀恒
在看外國電影和電視劇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外國人都長得很像呢?
其實,不光我們分不清歐美人的面孔,許多歐美人也分不清咱亞洲人的長相。這種跨種族面孔識別困難的現象有一個專業名詞:異族效應。
全世界人民都不太分得清安南、曼德拉和摩根·弗里曼,他們看起來就像大眾的邁騰、速騰和輝騰。
異族效應是發生在面孔識別領域的一個普遍現象,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被科學家們發現了。截至本世紀初,80%的面孔識別研究都發現了顯著的異族效應。異族效應的表現還跨越了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甚至不同年齡。
科學家們在不同的面孔記憶任務中也發現了異族效應的普遍性。而且,異族效應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有所變化。2000年,科學家Slone A. E.在研究中對被測試者進行了兩次再認測驗(對曾經感知過的事物進行再度辨認),分別是即時再認和延遲兩天再認,結果兩次測驗都發現了異族效應。也就是說,如果你現在分不清某某和某某,那短時間內分清他們的可能性也不大。
2002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Olivier Pascalis和同事David J. Kelly等人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找來了一些6到10個月大的嬰兒,先對這些嬰兒展示一張面孔,一段時間后再加入另一張面孔,也就是同時呈現一新一舊兩張面孔。嬰兒的注意力只會放在新鮮事物上,所以,如果嬰兒對新面孔的注意力和興趣高于舊面孔,就說明嬰兒具備人臉識別能力。研究人員不光用了人類的面孔,還把猴子的面孔加入到實驗中。結果發現,6個月大的嬰兒對人臉和對猴臉都能進行識別。但是相對的成人組只能識別人臉,無法識別猴臉。而9個月大的嬰兒面對人臉和猴臉的認知反應與成人類似,也就是說,我們對異族面孔的識別能力是在6~9個月的時候下降的。
David J. Kelly又將實驗推進了一步。他用美國白人、中國人和非洲人的面孔測試了一個中國嬰兒。結果這個中國嬰兒在3個月時,能很好地識別這三個不同人種的面孔;6個月時只能識別中國人和美國白人的面孔;9個月時只能識別中國人的面孔,不能識別美國白人和非洲人的面孔。
所以,在6~9個月時,我們的知覺認知發生窄化,喪失了辨認異族面孔的能力。當然這也符合進化的需要,因為我們平日接觸得最多的是同族,準確地分辨出同族的面孔有利于族群內的社會交往和種族生存,因此大腦也就不費力去分辨異族的面孔了。
異族效應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現并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說,多數種群比少數種群更容易產生異族效應,比如白人比黑人更“臉盲”。所以,在歐美國家的法庭上指正黑人嫌疑犯時通常還要結合證詞,交叉指認,避免因為分不清楚長相而造成誤判。
面孔本身的特點,如表情、朝向等,也會對異族效應產生影響。2006年,心理學家J. M. Ackerman針對美國白人做了一項研究,他們對中性表情面孔的再認表現出了顯著的異族效應,對白人面孔的再認準確性高于黑人;但是對憤怒表情的再認就出現了相反的狀況——對黑人面孔的再認準確性高于白人。
許多研究發現,與異族人較多地接觸可以減弱或消除異族效應,特殊情況下甚至會出現異族效應的反轉,也就是更能認出異族人而不是本族人的面孔。比如,從小就被白人家庭收養的韓國兒童就更能識別白人面孔,而不是本族(韓國人)面孔。
此外,辨認者的情緒也會對面孔辨識的準確度產生影響,正面情緒能夠顯著增進對異族面孔的正確再認,從而消除異族效應。一些有針對性的訓練,比如將注意力放在個人面孔細節,而不是種族特征上,也能消除異族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