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研究部署
脫貧攻堅和農業農村大數據工作
12月8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主持召開部常務會,傳達學習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研究農業部貫徹落實意見,原則通過《農業部關于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
會議指出,要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按照中央精神和要求部署,把農業整個行業、全系統的力量動員起來,從資金扶持、人才培養、市場開拓等方面,切實加大傾斜支持力度。要加大特色產業扶貧力度,指導幫助貧困地區立足資源稟賦、生態環境承載力和市場需求,發展特色產業。貧困地區農牧部門要抓住機遇,整合資源和力量,爭取通過扶貧工作把貧困地區農牧業發展水平提高一步。要切實增強大局意識,把農業扶貧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部領導和各司局負責同志要多深入貧困片區搞好調研,訪貧問苦,把扶貧工作著力點放在村放在戶。要盡快制定農業部加強特色產業扶貧的意見,建章立制,發展好鄉村旅游,組織召開特色產業扶貧工作座談會等。
會議指出,發展農業農村大數據,對于推動農業生產精準化、智慧化,提升農業農村經濟信息及時性、準確性,提高城鄉信息服務均等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政府科學管理的重要依據。
張桃林:加快推進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工作
近日,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到山東省和江蘇省就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工作進行專題調研。他強調,農業要插上科技的翅膀,農技推廣服務要插上信息化的翅膀,進一步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推進線上線下聯動服務。
張桃林指出,“互聯網+農業”的快速發展為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創造了機遇和條件,要加快推進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工作。一是要敢于創新和探索,做好頂層設計。目前,各類主體參與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的積極性很高,各地也探索出了不少好經驗和好做法。在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工程建設中要強化頂層設計、系統規劃,既要做好全國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的大數據建設和云計算功能開發,也要做好與地方平臺端口的對接與信息傳導工作,實現在全國總平臺下的互聯互通,并指導地方做好區域性平臺建設。二是要加強資源整合,鼓勵聯合協作。全國總平臺要積極吸納有意愿為推廣信息化作貢獻的各類主體以多種方式參與到平臺建設和服務中,特別是在數據標準化、規范化存儲和傳輸功能研發等方面加強與有關部門的聯合協作,并根據基層農技員和農民的實際需求不斷對全國總平臺進行改進和完善。三是要推動農業科教工作的有機融合。在全國平臺和地方平臺的建設中,要進一步提高工作的整體性和協同性,要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產業技術體系、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務工作結合起來,統籌考慮。各類科技、推廣、教育信息、數據和軟件的標準化研發工作要超前謀劃、系統設計,要通過平臺建設,切實幫助科研院校的專家積極參與到農技推廣服務工作中來,讓農民真正獲得精準、及時、全程的顧問式服務。
今年全國糧食總產同比增長2.4%
國家統計局8日公布數據,今年全國糧食再獲豐收,總產量62143.5萬噸(12428.7億斤),比去年增加1440.8萬噸,同比增長2.4%。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個省份農業生產經營戶的抽樣調查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全面統計,今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3340.5千公頃(170010.7萬畝),比上年增加617.9千公頃,同比增長0.5%。全國糧食作物平均單產每公頃5482.9公斤(365.5公斤/畝),每公頃比上年增產97.8公斤,提高1.8%。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侯銳認為,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強農惠農支持力度,穩定了農民的種糧收入預期,同時一些地區調減棉花和夏收油菜籽種植面積,擴大了玉米等糧食種植面積,是今年糧食播種面積增加的主要原因。
“因單產提高增產糧食約221億斤,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為76.9%。”侯銳表示,農業氣象條件良好、災害較輕,高產作物面積增加,農業科技支撐有力以及農業生產措施得力是糧食單產提高的主要原因。
中國水科院以漁援藏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自2011年5月與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簽署科技合作框架協議以來,從技術攻關、人才培訓、項目合作等方面加大援藏力度,有力地促進了西藏漁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首次完成雅魯藏布江漁業資源調查,并指導西藏首次開展土著魚人工繁殖及孵化獲得成功。
5年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組織資源、環境、育種、養殖、漁業裝備等領域專家赴藏,與西藏農牧科學院就資源調查與開發、人員培訓、項目支持、苗種提供、養殖裝備研發、繁育技術、養殖技術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明晰了西藏漁業發展方向。
不斷加強與西藏農牧科學院的聯合研究攻關,今年3月開始,指導西藏農牧科學院在水產基地首次開展西藏土著魚——裂腹魚的人工繁育。今年4月向西藏農牧科學院無償提供5萬粒亞東鮭發眼卵,并在西藏農牧科學院水產基地繁育車間用循環水孵化成功。
為提高西藏農牧科學院高原畜牧水產良種繁育與高效養殖水平,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幫助設計并指導完成了循環水養殖系統、室外流水養殖系統和繁育車間的全過程建設,為西藏建設了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繁育和養殖系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還向西藏贈送優良苗種約15萬尾、魚卵5萬粒,價值30余萬元,并派出技術人員指導人工孵化、人工馴養及苗種培育。2011年以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積極接收西藏水產養殖技術人員進行中短期培訓,累計培訓漁業科技人員和技術骨干4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