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琳

【摘 要】隨著社會現代化發展,人必須實現素質現代化。在實現人素質現代化的過程中,教育與培訓是重要因素。我國社會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城市化、知識化、信息化、流動化、綠色化都對教育與培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要求教育與培訓必須不斷改革,通過采取富有成效的應對措施來實現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社會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教育與培訓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6)01-0044-03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現代化,人作為社會現代化的承載者,必須隨之實現素質現代化,即實現社會現代化基礎上人的現代化。“在決定個人現代性之中,教育本身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直接的和獨立的因素”,[1]教育與培訓必須積極應對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各種變革和挑戰,充分發揮其功能以促進人素質現代化的實現。
一、我國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階段和路徑
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是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現代化發展的后發型國家,我國現代化發展的起步時間雖然比西方先行國家要晚大約150年,但是我國選擇了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現代化發展路徑,并以加速現代化發展的形式,努力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我國的現代化發展進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40鴉片戰爭開始至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是我國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啟蒙和起步階段;第二階段,從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是我國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探索和推進階段,也是我國社會局部現代化發展時期和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發展時期;第三階段,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是我國現代化探索和追趕階段,也是我國開始全面社會現代化發展時期,這一階段的社會現代化雖然仍屬于第一次社會現代化,但是在20世紀末期我國已經出現了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新內涵,即我國處于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發展期,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受世界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信息化、知識化在我國也被引進和發展,我國在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又涵蓋了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部分要素。發達國家在2003年都已經基本進入了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發展階段,面對和這些現代化發展先行國家的差距,中國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通常要面臨三種選擇:一是如果國家已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那么可以直接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發展階段;二是如果國家還沒有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那么可以循序漸進、按步驟推進,先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然后再進行第二次社會現代化;三是對于尚未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國家的另外一種選擇,即在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協調推進第二次社會現代化,使城市化、工業化和知識化、信息化共同發展,實現國家的綜合社會現代化發展。為了實現我國社會現代化快速發展的目標,能夠在全球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我國在社會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選擇了綜合社會現代化發展路徑——“運河路徑”,在我國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發展即工業社會發展和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發展即知識社會發展之間挖掘出一條“現代化運河”(見圖1),[2]即我國在加速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要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發展的同時,實現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發展。綜合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運河路徑是一條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發展先行國家的新路徑,是發展中國家協調推進兩次社會現代化,加速實現社會全面發展,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創新之路。
二、教育與培訓面對的挑戰
綜合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運河路徑使我國不僅要面對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城市化、福利化、流動化帶來的各種機遇與挑戰,而且要面對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發展的知識化、信息化、綠色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在上述各種變化中,一方面社會福利化發展使我國社會的保障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為教育與培訓規模的擴大和質量的提升創造了發展契機;另一方面社會城市化、知識化、信息化、流動化、綠色化發展都對教育與培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要求教育與培訓必須不斷完善與改革,通過采取富有成效的應對措施來實現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1城市化發展對教育與培訓的挑戰
城市化是人口和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過程,是第二、三產業在城市聚集發展的過程,也是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全面轉變的過程。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流動束縛的減弱,我國進入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1978—2014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增加到7.5億,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4.77%,年均增長達1.02個百分點。伴隨我國城市化發展的腳步,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入城市。如何解決這部分農村轉移勞動力在城市的生存與后續發展問題,如何實現他們的市民化,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關注和解決的問題。教育與培訓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提升農村轉移勞動力素質、實現其市民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農村轉移勞動力而言,從農村向城市的轉移是個體在生產領域和生產生活方式上的重大轉變,為了能夠在城市獲得穩定工作和生活,他們必須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然而現實情況是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并沒有接受過適當的職業技能培訓,缺乏應有的專業技能。面對大量缺乏專業技能的農村轉移勞動力,必須大力開展教育與培訓,逐步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既要發揮農村輸出地教育與培訓機構的作用,使大量擬轉移勞動力能夠提前做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準備,具備城市就業和生活的基本技能,又要充分調動城市輸入地教育與培訓機構的積極性,使那些已轉移進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能夠獲得補償性技能培訓或者提高性技能培訓,通過教育與培訓功能的有效發揮,實現他們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應對社會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的變革與挑戰。
2知識化發展對教育與培訓的挑戰
知識化是我國社會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隨著知識化的發展,知識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將逐漸提升,由此將帶來勞動力就業結構和勞動方式的變化與挑戰。在工業社會時期,工業勞動力比重大于農業勞動力比重,勞動的主要對象是非再生性的自然資源,以機械化工具為主要手段的機械化生產代替了以手工工具為主要手段的肢體勞動,就業結構呈現出非農化和工業化的特點。到了知識社會時期,知識型勞動者的比例逐步上升,工業型勞動者比例逐漸下降,大量傳統手工勞動的產業和部門將逐漸升級實現自動化、知識化。工作崗位知識含量的提高對操作人員的知識化和現代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勞動力的整體規格將逐步從“金字塔型”向“橄欖型”轉變,整個結構日趨扁平化,勞動生產過程中所需的經過訓練的勞動技術工人、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數量和比重將逐漸增大,從而使得大量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的勞動力難以滿足工作崗位的需要而被最終淘汰。所以在社會知識化發展進程中,教育與培訓的目標必須指向于培養知識型勞動者,實現勞動者素質現代化。具體來講:一是要通過教育與培訓使勞動者具備從事某一領域工作的較為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二是要通過教育與培訓使勞動者具備學習能力,使個體在適應社會知識化發展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與終身學習;三是要通過教育與培訓使勞動者具備創新能力,使他們能夠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善于思考、勇于創新,凸顯創新在社會和企業發展中的作用。
3信息化發展對教育與培訓的挑戰
隨著社會現代化發展,教育與培訓要面臨的另一個重要挑戰就是信息化發展。信息化發展不僅使社會生產方式得到改進和提高,而且使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電腦技術的發展和電子產品的普及,使人們能夠更為便捷地獲取來自世界各個角落和各個領域的新信息,實現了信息的海量存儲和超高速處理。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將人類的生活空間從物理空間擴展到網絡虛擬空間,通過信息化網絡體系的建立,人們可以更為廣泛而快速地進行觀念交流,更為便捷地了解多方面信息內容,人們的生活內容更為豐富,相互之間的影響傳播更為廣泛。另外,人們在購物、會議、娛樂等各個方面都實現了信息化和數字化,獲得了信息化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和全新體驗,信息化發展不僅為社會成員提供了更為海量的信息內容和更為便利的生產生活條件,而且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過去不會讀、寫和算的人被稱為“文盲”,而在信息社會,會基本讀、寫、算,但不能識別現代信息符號、無法利用現代化生活設施的人都被稱為“功能性文盲”。在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教育與培訓除了要加快自身與信息化融合的腳步之外,還必須努力使社會成員都樹立起信息意識,培養信息素養,必須幫助社會成員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識,能夠利用信息技術豐富和便捷自己的生活,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消費、學習和休閑娛樂等等。
4流動化發展對教育與培訓的挑戰
社會流動是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改革開放前,我國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勞動力流動和其他社會資源的配置都要服從于計劃指令性安排和協調。改革開放后,隨著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社會流動屏障對個體的束縛性越來越弱,社會的開放程度逐步提升,個體的后致性身份地位逐漸占據主導,階層流動開始增多,20世紀90年代,我國社會有54.2%的人實現了階層變化,其中向上流動率為30.5%。[3]當社會發展使個體能夠按照愿望和才能進行社會流動的同時,也使個人與社會位置的不可替代性逐漸弱化,社會發展變化過程中,產業結構升級加快,很多部門和單位自身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使勞動者不得不因此進行流動、變化和調整,即使工作不變,崗位自身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也會隨著社會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一旦不能滿足工作崗位的篩選,勞動者就將面臨被迫流動。社會流動率是判斷社會現代化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社會流動化發展的背景下,教育與培訓必須著眼于社會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人的長遠發展,培養勞動者應對變化的能力,使勞動者具備適應生產實踐活動中崗位、內容、方式等變化的能力,既能面對社會發展所帶來的被動流動,又能夠尋求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主動流動。
5綠色化發展對教育與培訓的挑戰
社會的綠色化發展主要是指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要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對環境的污染,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實現人與自然雙贏的情況下達到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綠色化發展之所以成為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與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工業化發展對環境的破壞以及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人類自身危機的出現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綠色懲罰”、對資源控制權力的爭奪、人與自然的隔絕都使人類自身的發展陷入了困境之中。人類舊式以征服自然、控制資源、污染環境的非綠色化和非持續化的發展,最終造成人與自然不和諧、人與社會不和諧,人類和自然都付出了沉重代價。要實現社會的綠色化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雙贏,既要通過制度的手段來約束和規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行為,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對存在問題進行整改,又要通過教育與培訓樹立勞動者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意識,形成促進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行為。“教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教育與培訓不僅能夠提高人們的知識水平,更新人們的觀念,而且可以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人們的生存素質和發展素質。教育與培訓不僅要把綠色化、可持續發展意識和能力的塑造與培養包含其中,使勞動者在生產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過程中能夠盡量減少對生態的破壞,還必須把勞動者可持續發展素質的培養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教育與培訓不僅要幫助人們學會工作、學會生存,更要幫助他們學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英克爾斯,史密斯,顧昕.從傳統人到現代人:六個發展中國家的個人變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20.
[2]何傳啟.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路徑圖[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6,(9):30.
[3]李春玲.斷裂與碎片:當代中國社會階層分化實證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94.
(編輯/樊霄鵬)2016第1期(總第3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