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明+鄭愛翔



【摘 要】通過選取典型新型城鎮化地區開展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能力培訓意愿調查,運用二值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轉移勞動力職業培訓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結果顯示:年齡、家庭純收入、工種職位、培訓成本、培訓對預期收入的影響、城鎮化對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素養要求等六個因素對其職業能力培訓意愿的影響較為顯著;性別、文化程度、婚育狀況、外出務工年限與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能力培訓的意愿無顯著關系。從影響程度上看,培訓對收入影響是影響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能力培訓意愿的最主要因素,其次為城鎮化對農村轉移勞動力技能素養要求、工種職位、培訓成本、家庭純收入、年齡。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培訓意愿;logistic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6)01-0030-06
一、引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1]李克強總理指出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隨著內涵質量型的新城鎮化發展,特別是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等勢必將對當前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然而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勞動力教育程度低、職業技能水平低下、職業素養欠缺,這種崗位職業能力需求與勞動者職業能力供給的不匹配直接影響了新城鎮化產業經濟的發展,也對農村轉移勞動力本身的就業與創業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當前亟須大力加強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能力教育與培訓,提升其就業及創業能力。
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能力培訓意愿是影響其職業能力培訓成效的關鍵。對其培訓意愿的研究有利于從勞動者本身心理角度掌握其對職業能力培訓的期望及其影響因素,從而也更有利于為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能力培訓決策部門提供參考。
國內學術界對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能力研究主要從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保障、[2]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工作、[3]農村勞動力培訓需求、[4]城鎮化與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5]構建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體系[6]及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效果[7]等角度進行。對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意愿的研究部分學者主要從傳統農村勞動力或者外出務工人員參與技能培訓的意愿進行研究,且培訓主要集中于就業技能的培訓,而對新城鎮化建設語境下農村轉移勞動力參與職業能力培訓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并不多見。而隨著新城鎮化的推進,用人單位對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能力需求除了專業技能要求提高外還對職業道德、職業思想、職業行為習慣等職業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新的變化對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能力培訓意愿是否產生一定的影響,以及80、90后新生代農民工也呈現出新的意識特點,職業能力需求變化和新生代農民工新特點是否會影響到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意愿目前還尚未有深入研究。
在我國新城鎮化建設改革探索中,江蘇省的“蘇南模式”是目前我國新城鎮化建設的五大模式之一,本文以江蘇省蘇南地區的調研數據為依據,定量地分析新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培訓意愿的影響因素,并進一步探討其影響機理,以期為有效落實農村勞動力職業能力培訓政策提供依據和啟示。
二、數據來源及描述性分析
1數據來源
課題組從2014年6—11月,歷時5個月對江蘇省蘇州、無錫、常州、鎮江等地區的農村轉移勞動力進行調研,主要通過對上述地區職業培訓中心、工會、婦聯、定點培訓機構及企業內部組織的轉移勞動力培訓班發放調查問卷進行。共發放問卷1 000份,回收問卷940份,其中有效問卷883份。問卷回收率94%,問卷有效率94%。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四大主要方面:第一是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個人及家庭基本情況;第二是轉移勞動力工作背景;第三是轉移勞動力對職業培訓認知與預期;第四是轉移勞動力社會環境。為提高數據質量,調查前進行了預調查,并對調查問卷進行了多次修改,以方便農村轉移勞動力能真實理解問卷含義并能準確填寫,并在進行集中大規模問卷填寫前,對其進行耐心細致的問卷填寫的講解培訓,盡力使其能實事求是地完成問卷。
2一般描述性分析
綜合國內外研究文獻及實地訪談,總結出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育狀況(含子女情況)、家庭純收入、工種職位、外出務工年限、培訓成本、培訓對預期收入的影響、工作技能和職業素養要求等10項作為影響農村轉移勞動力參與職業能力培訓影響因素的參考選項。其中家庭純收入指標按照農村轉移勞動力全年家庭收入刨去家庭開支后的到手收入來核算,因為在訪談中得知轉移勞動力對家庭收入的基本理解為一年到頭到手得到了多少收入。一般性統計結果見表1。
三、研究假設
因變量為農村轉移勞動力參加職業能力培訓意
愿。將其分為“愿意”和“不愿意”兩種情況。自變量分個體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就業特征因素、培訓認知和新城鎮化發展環境因素共五個維度10個影響因素。
個體特征維度:包括受訪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結合以往研究成果,假設農村轉移勞動力在性別方面,男性相對女性更愿意參加職業培訓;年齡方面,年齡越大,對新生事物和職業能力培訓意愿會隨之減少;文化程度方面,農村轉移勞動力文化程度越高,更希望在工作中得到長遠的發展,期望能在待遇及職位方面有更高的提升,因而假設對職業能力培訓的參與意愿將會越高。
家庭特征維度:包括婚育情況和家庭純收入。將農村轉移勞動力婚育情況分為未婚、已婚暫未有子女,已婚有子女(不在身邊),已婚有子女(在身邊)四種情況。假設家庭婚育情況越穩定,則越愿意選擇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從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收入及工作穩定度;家庭收入方面,假設年凈收入越高,則更具備培訓費用的支付能力,其培訓意愿也會增加。
就業特征維度:包括外出工作年限和工種職位。假設農村轉移勞動力外出工作年限越長,希望提高收入,因而對職業能力提升期望也將越高;工種職位主要分為普通工人、一般技術工作,一般管理人員、主管及以上,工種職位技術和管理要求越高,對職業技能和素養能力要求也越高,因而假設工種職位越高對職業能力培訓意愿也將加大。
培訓認知維度:包括培訓成本及培訓對工作收入的預期。參加職業教育培訓務必會產生成本,對農村轉移勞動力來說,培訓成本將直接影響到當期工作收入,因而假設培訓成本越高,將會減少職業能力培訓意愿;但若培訓對預期收入有明顯正向影響,則會增加職業能力培訓意愿。
新城鎮化發展環境維度:包括新城鎮化建設對農村轉移勞動力工作技能和職業素養要求。新城鎮化建設強調城鄉可持續發展,城鎮化和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結合發展,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這些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農村轉移勞動力面臨新的求職和就業發展環境,這種轉變勢必影響到農村轉移勞動力需要提升自身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以適應就業形勢發展需要。因此假設工作技能和素養要求越高,越將促進農村轉移勞動力傾向參加職業能力培訓。
四、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培訓意愿影響因素的交叉表分析 匯總調查問卷數據后,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
進行定量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統計結果如表2。
表2分析結果顯示:愿意組和不愿意組在年齡、家庭收入、工種職位、培訓成本、培訓對預期收入影響、工作技能和職業素養要求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性別、學歷、家庭婚育狀況、外出年限方面差異則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五、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培訓意愿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本研究中因變量“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能力培訓意愿”是二值分類變量,并有多個自變量對其產生影響。因而適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根據單因素分析結果結合相關文獻研究理論,利用SPSS構建如下模型,Logistic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pj=F(α+∑mi=1βjxji+μ)
=1/{1+exp[-α+∑mi=1βjxji+μ]}
(1)
根據公式(1)可得:
lnpj1-pj=α+∑mj=1βjxj
(2)
公式(2)中,pj表示個體采取某一行為的概率,xi表示第i個影響因素,βj為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α為截距項,μ為誤差項。
通過該模型驗證新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能力培訓意愿的影響因素,并對各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做進一步評價與比較(表3)。
根據表3的統計結果,以 a=0.05為標準,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中性別、文化程度、婚育狀況、外出年限4個自變量的P值都大于0.05,可以說明該4個自變量與農村轉移勞動力參加職業能力培訓意愿無顯著關系,其中年齡變量中,以41歲以上為參照組,36—40歲年齡組無顯著關系;家庭純收入、工種職位、培訓成本、培訓對預期收入影響、工作技能和職業素養要求等6個自變量的P值小于0.05,說明上述6個自變量對農村轉移勞動力參與職業能力培訓有顯著性影響。
為進一步探索分析有顯著影響的6個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程度,繼續將年齡、家庭收入、工種職位、培訓成本、培訓對預期收入影響、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要求等6個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采用全選入法,分析結果如表4。 表4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以a=0.05為標準,回歸模型中,年齡(29歲以下/41歲以上)、年齡(30—35歲/41歲以上)、家庭收入、工種類型、培訓成本、培訓對預期收入影響、工作技能和職業素養要求的回歸系數分別為2.779、0.844、0.396、0.590、-0.365、0.683、0.670,OR值分別為16.099、2.326、1.486、2.693、0.694、1.980、1.955,對應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上述6個自變量對農村轉移勞動力參加職業能力培訓意愿的影響作用具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結果分析,年齡(29歲以下/41歲以上)、年齡(30—35歲/41歲以上)、家庭收入、工種職位、培訓對收入影響、技能素養要求的回歸系數(B)均為正數,說明年齡(29歲以下/41歲以上)、年齡(30—35歲/41歲以上)、家庭收入、工種類型、培訓對收入影響、技能素養要求與職業培訓意愿均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關于年齡屬于比較復雜的因素,即與41歲以上年齡組相比,29歲以下和30—35歲年齡組對象的職業培訓意愿較高。年齡(36—40歲/41歲以上)的回歸系數為0.401,OR值為1.494,對應的P值大于0.05,沒有統計學意義,說明36—40歲與 41歲以上年齡組對象的職業培訓意愿沒有顯著差異,兩個年齡組對象的職業培訓意愿均較低。同時調查對象的家庭收入越高、工種職位越高、培訓對預期收入影響越大、工作技能和職業素養要求越高,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職業培訓意愿越高。而培訓成本的回歸系數(B)為負數,說明培訓成本與職業培訓意愿為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培訓成本越高,職業培訓意愿會降低。
六、研究結論
結合假設,對統計分析結果做具體解釋可以從以下五個維度進行分析:
1個體特征維度
年齡對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意愿具有影響作用,符合理論預期。但在分析中發現,相比41歲以上調查對象,年齡在29歲以下的農村轉移勞動力參加職業教育培訓的意愿最強;其次是30—35歲的勞動力;而36—40歲之間參與培訓的意愿則偏低;超過41歲以上的,年齡越大,其培訓意愿更低。可能的解釋是作為新生代的農村轉移勞動力,一般來說文化程度相對較高,更希望通過各種培訓獲取職業技能和提升職業素養,不愿意繼續過靠單純簡單體力勞動謀生的傳統生活。性別、文化程度則不具備顯著性意義,這與假設矛盾。可以解釋為,隨著新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農村轉移勞動力普遍教育程度的提升,女性在農村轉移勞動力中的比例也在增加,女性參與職業培訓的意愿也在增加,因而性別對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能力培訓意愿的影響也在降低。文化程度方面,由于新城鎮化建設中經濟轉型發展加速,對轉移勞動力技能和素養要求越來越高,不論何種文化程度的轉移勞動力其職業能力培訓的意愿都會比較強烈。
2家庭特征維度
根據結果分析,婚育情況在以往有些研究中有意義的因素在本研究結果顯示無顯著關系,與假設矛盾。可能的解釋是隨著新城鎮化發展,農村轉移勞動力遠距離跨省轉移,長期外出務工的情況有所減少,同時隨著網絡通信、交通快捷等,婚育穩定狀況對是否愿意參加職業能力培訓影響也在減少。家庭純收入與培訓意愿呈正相關,當家庭年凈收入越高,農村轉移勞動力越希望能在工種職位和未來收入更穩定,則更愿意在職業教育培訓方面投入,符合理論預期。
3就業特征維度
包括外出工作年限和工種職位。其中外出工作年限與理論預期不符,可能的解釋是外出務工時間長短對轉移勞動力是否愿意參加培訓的作用在減少,年限不論長短,因個人和社會需求,對職業培訓意愿在提高。工種職位對參與職業能力培訓意愿有顯著影響。工種職位體現了專業技術能力和管理、素養等綜合能力,工種職位越高,則對職業技能和素養能力要求也越高,因而對職業教育培訓意愿也越大。
4培訓認知維度
統計結果顯示,培訓成本與農村轉移勞動力參加職業能力培訓意愿呈負向顯著關系,與理論預期相符。農村轉移勞動力作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成本依然是影響其參加培訓意愿的主要因素之一,培訓成本既包括實際支出的財務成本,還包括因參加培訓耽誤的工作時間而影響的收入機會成本。當預期投入成本越高,其參加培訓的意愿將會逐漸減少。通過回歸系數(B)也發現,培訓成本的影響強度低于其他影響因素,也說明隨著農村轉移勞動力對培訓有較好的預期收益,相應培訓成本的負向作用在逐漸弱化。也進一步說明農村轉移勞動力隨著新城鎮化的建設,對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要求的認識逐漸趨同,都更傾向于參加培訓以提升個人職業能力。與培訓成本對應的是培訓后對工作收入的預期,該因素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培訓后預期收入的增加已成為共識,并正向影響參加培訓意愿。說明農村轉移勞動力對培訓收益有較強的積極預期,因此也更愿意參加職業能力培訓。
5新城鎮化發展對工作技能和職業素養要求維度
統計結果顯示,新城鎮化對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技能和素養的要求成為影響其參與職業能力培訓意愿的顯著因素,符合理論預期。隨著新城鎮化的推進,農村轉移勞動力在新的產業經濟發展形勢下,傳統的靠簡單體力務工模式已逐漸不能適應當前用工需要,勢必需要轉變就業思想,提升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以更好地滿足就業和創業需要,因此新城鎮化發展環境對農村轉移勞動力參加職業教育培訓意愿具有顯著作用。
七、政策建議
在新城鎮化發展背景下,作為農村轉移勞動力這一不同于在校全日制學生的特殊群體,要加強其職業能力培訓,需要政府、學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培訓機構等綜合協調,形成多主體網絡共同推進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能力培訓。首先政府層面應充分發揮政府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從國家戰略高度系統規劃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教育與培訓,明確農村轉移勞動力是國家公共教育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職業教育納入國家職業教育總體規劃。其次是教育培訓機構層面在教育培訓組織、培訓內容、培訓方法、培訓管理等多方面加強改革與創新,切實有效提升職業能力提升效果。其三是廣大企事業單位層面既要發揮對農村轉移勞動力使用和培訓的雙主體作用,積極加強對農村轉移勞動力職業能力的培訓,為其提供更多一線人才儲備。最后社會培訓機構層面如行業協會組織、培訓公司、職業教育集團、各地小型職業培訓機構等,提供更實惠、更便捷、培訓效果更好的職業能力培訓渠道。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
[2]李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保障研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7,(3):56—60.
[3]姜衛良,姜家獻.關于對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09,(4):47—50.
[4]吳易雄.農村勞動力培訓需求實證分析[J].職教論壇,2012,(12):36—40.
[5]李家祥,李喆.城鎮化與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1):105—109.
[6]周小剛,李麗清,錢芳.構建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體系的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9):76—80.
[7]翁杰,郭天航.中國農村轉移勞動力需要什么樣的政府培訓:基于培訓效果的視角[J].中國軟科學,2014,(4):73—82.
Empirical Study on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Willingness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Dur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WU Zhao-ming, ZHENG Ai-xiang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 214125, China)
【Abstract】The vocational training willingness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by choosing typical new urbanization regions, conducting study on vocational training willingness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and using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x factors including age, family net income, type of work position, training costs, impact of training on income and requirements of work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ir vocational competence training willingness; while sex, education level, marriage and bearing status and time of migrant work hav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it. From the view of the impact level, the impact of training on income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vocational training willingness of migrant rural labor, followed by requirements of work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type of work position, training costs, family net income and age.
【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 rural migrant workers; vocational training willingness; logistic model
(編輯/徐 楓)2016第1期(總第3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