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述卓
文化自信與文化交流
蔣述卓
文化交流是文化自信的一個表征。從歷史上看,漢唐文化的宏大、壯麗,那都是因為進行文化交流的結果。如果沒有文化自信,不可能有與西域廣泛的文化交流。而不斷加強文化交流,又是文化自信的表征。文化自信實際上是一個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為什么這么講?這就是因為文化自信真正樹立起來了,文化能夠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同,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能有深厚持久的影響力,這才有我們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所以它是更基礎的。如果人家不認同你的文化,你的文化也沒有影響力,那你談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就是空的。就這一角度講,文化的交流必須有文化自信。中華文化有兩千多年傳統文化作為基礎,又有上千年的文化交流作為基礎,有近代以后的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作為基礎,還有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文化實踐作為基礎,我們的文化自信絕不是妄語。
我們還可以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的成就也是文化自信的結果。不能說這30多年來就是只搞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是滯后的,我不太贊同這種看法。搞改革開放,國家如果沒有文化的自信力,那會閉關鎖國的。改革開放能夠在吸收西方物質文化包括科技文化的同時也引進西方的精神文化,其實這與文化自信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文化的自信力,不可能走出這30多年改革開放之路,并取得如此輝煌的成果。有的人說現在的經濟發展了,文化滯后了,這只是看到了一面,沒有看到它的兩面。因為經濟和文化發展是不平衡的,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發展涉及到社會結構、人的社會心理結構與文化結構的變化,這一過程是慢的,往往會比經濟要慢一些。所以從這一角度上講,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我們已經邁上一個新臺階。中國文化有了深厚的底氣,才敢走出去。圍繞著“一帶一路”的戰略去設計我們的文化交流,按照“一帶一路”戰略的步驟去與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一,要真正開展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那就是要在我們的周邊國家,包括中亞、南亞再到東南亞國家進行文化交流,也要注重非洲和歐洲國家的文化交流。對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與文化影響力要提上議事日程。比如像越南,他們也提倡改革開放,前15年左右,他們都在看我們的電視劇,他們直接播放我們的電視劇《三國演義》,就是用越南語,連字幕都來不及翻譯,但是他們的老百姓喜歡看。而我們自己沒法去翻譯,覺得這一語種太小了。我們只注重英語的翻譯。在原來漢字文化圈里,包括對韓國、對朝鮮、對日本、對某些東南亞國家,我們在文化交流的重視度上都是不夠的。尤其在對日、韓方面我們還只是引進多而輸出少,是很不對等的。
第二,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以民間文化的交流走在前面,另一方面文化品牌要跟出去。民間文化交流是很重要的,包括友好城市之間的文化交流。廣州市跟圣彼得堡市是友好城市,最近就邀請了他們的友好團體來廣州交流,由圣彼得堡大學孔子學院的院長帶隊,帶一個話劇團到廣州的劇場演出。而廣東的文化團體也到東南亞及大洋洲國家去演出了。
第三,要加強文學藝術翻譯的力量。尤其是小語種的翻譯隊伍的培養還要進一步加大。我們的翻譯現在瞄準的都還是歐洲的大獎,包括諾貝爾文學獎之類,藝術演出也是只瞄準維也納金色大廳。這一導向應該改變,要注意到我們周邊的國家,對小的國家的文化交流與文化影響力,也是不能放棄的。在“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指導下,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我們應該大踏步地、有效地開展文化交流。
(作者為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暨南大學
原黨委書記、副校長、中文二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