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王偉光
公心直筆著信史 闡善癉惡引風氣
——在全國地方志系統先進模范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5年12月29日)
王偉光
同志們:
今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聯合召開會議,隆重表彰全國地方志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我代表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向受到表彰的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表示熱烈祝賀和崇高敬意!這次會議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專門作出重要批示;會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親切接見與會代表并發表重要講話。李克強總理和劉延東副總理的重要批示、重要講話,內涵深刻,意義重大,對新時期地方志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確了定位、指明了方向,各級地方志工作機構和廣大地方志工作者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落實,不辜負黨中央國務院的重托,為實現2020年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目標砥礪前行,奮發有為,開啟地方志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部署,確立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目標。剛剛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今后五年確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在舉國上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力拼搏之際,全國地方志系統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李克強總理和劉延東副總理關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批示和講話精神,全面貫徹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緊緊把握重大戰略發展機遇期,一心一意謀發展,千萬百計求突破,迎來了事業發展的最好時期。地方志工作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為各地基礎文化工程的作用日益凸顯,存史、育人、資治功能日益顯現。一是地方志工作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以依法治志為核心,“一納入、八到位”為總抓手,“黨委領導,政府主持,各級地方志工作機構組織實施,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為體制機制,執法檢查、行政督查等為工作手段的地方志事業保障體系日益完善。二是修志編鑒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第二輪修志全面深入推進,綜合年鑒編纂省市縣三級全覆蓋進程加快,以地方綜合志書、綜合年鑒編纂為龍頭,部門志鑒、行業志鑒、專題志、鄉鎮村志等為有機組成部分的地方志編纂體系日益成型。三是地方志資源開發利用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社會效益不斷提升,開發出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志文化成果,以方志館、地情網站、微信公眾平臺、手機報、數據庫為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地情讀物、教育讀本、快報簡訊等為載體的資源開發利用體系日益完善。四是地方志學科建設進一步推進,理論研究的主動意識不斷提升,以建立獨立的方志學學科為目標,地方志基礎理論、編纂理論、管理理論為主線的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體系日益成熟。五是機構隊伍建設進一步強化,機構職能得到優化,隊伍新老交替逐步解決,以各級地方志工作機構為核心,部門、行業、鄉鎮修志機構為延伸,專兼職修志人員相結合的地方志工作隊伍日益壯大。面對大好形勢,如何乘勢而上,在新的偉大歷史時期找準發展定位,在當前良好發展形勢下繼續開創地方志事業發展新格局,充分展示方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擺在全國地方志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命題。
同志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他強調,“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要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歷史是前人的“百科全書”,方志是地方的“百科全書”。從學科屬性上講,方志自古即有屬歷史書說、地理書說、史地書說、資料書說、時政書說等多種說法,其中屬歷史書說為學界多數人所認可。北宋著名學者李宗諤指出:“地志起于史官,郡記出于風土。”地志、郡記均為地方志的先源,據此可知古人對方志為史的屬性早有認識。梁啟超即斷言:“最古之史,實為方志。”自隋唐確立地方志官修制度以來,方志人始終承擔著記錄歷史、保存鄉邦文獻的史家職責,承擔著“公心直筆著信史,闡善癉(dàn)惡引風氣”、探索和挖掘歷史智慧的重要使命。改革開放以來,幾代方志人正是秉持為黨立言、為國存史、為民修志的崇高情懷,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在艱苦、辛苦、清苦的工作崗位上,涌現了像山西燕居謙、河南鄭永立等為修志奉獻終生,以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三次聯合表彰的一大批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這些先進模范,是時代的楷模,是精神的豐碑,是激勵我們奮發向前的正能量,是鮮活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和巨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財富的模范,集中體現了方志人的精氣神。
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有了精神的引領,才能信心十足,勇往直前,堅定不移地沿著正確的道路,瞄準既定的目標前進。有了精神的助推,才能前行不怠、開拓進取,不斷破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難題,不斷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有了精神的滋養,才能一代又一代地涌現自覺擔當大任、埋頭苦干的優秀分子,才能讓民族思想文化素質不斷提升,才能讓創造活力充分涌流。有了精神的凝聚,才能夯實團結奮進的思想基礎,讓無數人勠力同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形成“人心齊、泰山移”的態勢,聚集起所有人的力量去成就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干什么事都必須有精氣神,方志人的精氣神是什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把“修志問道、直筆著史”作為方志人的精氣神,明確為方志人精神,這既是對千百年來無數代方志人精神風骨和價值追求的總結凝練,又明確了方志人的時代自覺和當代使命,同時為地方志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徑,詞旨深遠,意義重大。
一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廣大地方志工作者的基本要求。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首都博物館時強調要高度重視修史修志,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4月16日,李克強總理作出了“修志問道,以啟未來”的重要批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李克強總理的重要批示精神一以貫之,要求利用地方志挖掘歷史智慧、探索歷史發展規律,為現實提供借鑒,為未來提供參考。清代學者龔自珍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正是從這種意義出發的。歷朝歷代和新中國成立以來,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地方志成果,蘊含著大量的歷史信息。廣大地方志工作者不僅承擔著為國存史的使命,還應在直筆著史的同時,挖掘歷史智慧,修志問道,探索區域發展歷史興衰,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宣揚先進人物事跡等,為各地經濟社會文化建設提供歷史鏡鑒,真正做到“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添磚加瓦。
二是對中華民族史家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梁啟超說:“中國于各種學問,唯史學最為發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唯中國最發達。”我國自古有重視歷史的傳統,歷史典籍汗牛充棟,誕生了一大批剛正不阿、秉筆直書的史家,形成了追求“書法無隱”“實錄直書”的優良傳統。如春秋時期晉國董狐記“趙盾弒其君”、齊太史直書“崔杼弒其君”,西漢司馬遷雖遭“宮刑”仍完成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直聲動天下,英名耀古今。社會主義新編地方志工作開展以來,史家傳統在方志人身上得到了繼承和弘揚。一大批矢志不渝的方志人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高度的擔當精神,默默堅守,淡泊名利,甘于奉獻,鍥而不舍,筆耕不輟,以“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精神,用事業心和熱心腸,把“冷板凳”坐熱,把“冷部門”做熱,打造出數以百億字計的地方志成果,形成了我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社科成果群,為國家創造出一筆巨大的精神文化財富。“修志問道、直筆著史”,正是方志人繼承、弘揚史家傳統凝練形成的理想堅守和職業良知,是新時期方志人的歷史擔當和使命追求,是方志人對歷史、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方志人身上的直接體現。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強盛,不能沒有理想信念,不能沒有精氣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為最高追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實現目標,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代表的是國家、民族的理想信念和精氣神。編修地方志已作為特有的文化基因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為傳承文明與社會進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廣大地方志工作者肩負記錄歷史、弘揚文化、服務社會、借史鑒今、啟迪后人的光榮使命,始終堅持愛國愛崗、恪盡職守、開拓進取,始終堅持文化自信,始終堅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始終堅持文化創新,促使綿延數千年的古老修志傳統煥發出新的魅力和活力,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要求。
四是幾代方志人上下求索、揚鞭奮蹄精神的傳神寫照。改革開放30多年來,新編地方志工作經過風雨洗禮,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幾代方志人嘔心瀝血,奮發有為,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才逐步形成以修志編鑒為主業、各項工作協調開展的事業發展新格局。回顧過去,一路征程,一路艱辛。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老一輩方志人篳路藍縷、奔走呼吁,尋人才、搭班子、建機構的事業開創,到90年代中后期為打破“一本書主義”局限而進行的上下求索、千辛萬苦,再到進入21世紀以來為實施依法治志和推進地方志轉型發展的銳意改革、開拓創新,一步一步走過來,盡管探索艱辛坎坷,但取得的成果是極其寶貴的,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奮斗成就偉業。正是幾代方志人的鍥而不舍,才鑄就了今天地方志事業發展的堅實基礎;正是幾代方志人的實踐和智慧,才凝練出今天的方志人精神。
五是地方志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責任重于泰山,事業任重道遠。在看到地方志事業發展面臨重大戰略發展機遇的同時,應居安思危,充分考慮面臨的艱辛任務和復雜多樣的矛盾、挑戰,正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前,地方志事業發展區域不平衡的局面還沒有扭轉,到2020年實現“兩個全面”的發展目標還存在不少困難,地方志事業各業并舉的根基還不夠牢固,互聯網、新媒體時代對傳統志書編纂手段、表現形式、傳播方式和發展樣態的影響日益凸顯,公共文化服務的路徑和能力還需進一步創新和提升,熱點難點問題不斷出現等。要破解難題,化解挑戰,創新發展,使方志之樹枝繁葉茂、常綠常青,需要鍥而不舍、馳而不息的艱苦努力,更需要一種精神作支撐。沒有振奮的精神,沒有高尚的品格,沒有堅定的志向,我們的事業就不可能生生不息,就不可能朝氣蓬勃地邁向未來。秉持弘揚“修志問道、直筆著史”的方志人精神,可以為新時期地方志事業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同志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一個民族的歷史是安身立命的基礎,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地前進。當前,黨和國家建設事業進入了十分關鍵的時期,我們身處一個偉大的時代,大有可為,也可以大有作為。作為時代的記錄員,作為民族文化的建設者,方志人承擔著為民族寫史、為時代立傳的神圣職責。今天我們召開表彰會,既要表彰模范、先進,更要大力弘揚“修志問道、直筆著史”的方志人精神,以更好地擔負起黨和國家、人民和時代交付的新時期史家的職責。自古以來,史家職責大抵有兩個方面:一是保存信史,以明鑒戒;二是從現實中提出問題,以史經世。為履職盡責,不辱使命,古人對史家提出“德、才、學、識”的要求和準則,字字珠璣,鞭辟入里。“學”反映了史家的功力,“才”與“識”反映了史家的思想和創造性,“德”反映史家的治史態度;學是基礎,識是水平,才是學與識的表現。“德、才、學、識”,是古人對史家素養的最高標準,也是一個優秀史家所應具備的條件,歷經錘煉,是古往今來治史經驗的總結,于方志人同樣適用,但必須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下面,我就如何弘揚“修志問道、直筆著史”的方志人精神,肩負起新時期史家職責,提幾點希望:
一是要樹立“志德”。史家所言的“德”,是指著史的道德修養,即章學誠所說的“著書者之心術”。“心術”是什么?章學誠解釋說:“蓋欲為良史者,當慎辨于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也。”他說的“天”,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歷史的客觀性;所謂“盡其天而不益以人”,就是說要尊重客觀歷史,不要用史家的主觀好惡去影響對歷史客觀性的判斷和反映。史家慎于心術,才談得上史德。因此,古人所言的“史德”,就是要求史家在著史時,要有“好是正直,善惡必書”的直書精神和“善惡褒貶,務求公正”的高尚品德。今天我們提倡樹立“志德”,也在于方志人的心術。而心術之慎,在于方志人的自我修養。樹立“志德”,就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清醒認識肩負的政治責任和歷史責任,自覺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身體力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志德”,就必須具備家國和事業情懷,愛國愛鄉,心懷職業的神圣感、勞動的光榮感,常懷敬畏之心,熱愛地方志事業。樹立“志德”,就必須具備史家倫理道德修養,臨文攝心,不使氣,不恣情,做到情真而氣平,達到傳人者文如其人、記事者文如其事的境界。
二是要提高“志才”。所謂“志才”,指的是方志人的能力,主要是掌握文獻、駕馭文獻的能力,運用志書體裁、體例的能力和文字表述的能力等。劉知幾說:“夫有學無才,猶愚賈操金,不能殖貨。”有了豐富的史料,如何進行分析、組織、整理、加工,“刊勒一家,彌綸一代,使其始末圓備、表里無咎”,是需要一定才能的。故章學誠說:“非才無以善其文。”地方志編纂是一門學問,既不是簡簡單單的資料堆砌,也不是寫議論文、編科普教材等,而是有著自身特殊的包括觀點、體裁、體例、內容、記述、資料、行文等方面的要求,沒有相應的文獻功底,沒有足夠的知識技能,是無法勝任的。“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唯有培根固本,增強文化底蘊,提高文化修養,培養、鍛煉“志才”,才能做好地方志工作。當前,隊伍新老交替基本完成,新加入地方志隊伍的年輕同志更應注重提高“志才”,以先賢為范,向經典看齊,以方志人精神作激勵,不斷進行學習和創新,不斷提高文化素質,培養、鍛煉各種能力,做一個合格的方志人。
三是要豐富“志學”。這里說的“學”,是指各方面的知識,主要是歷史知識,也包括社會知識以至自然知識。“有才無學,猶巧匠無楩柟(pián nán)斧斤,弗能成室。”地方志縱貫古今,橫陳百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的信息無所不包,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如果不具備豐富的知識,在志書編纂過程中就容易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尤其是知識錯誤,只能是“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方志人應該是個雜家,知識要廣博,“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當然,要求每個方志人做到博學通貫、多聞多識、行行精通、面面俱到也不現實,但至少要努力做個多面手。唯有了解相關學科和領域的基本知識,具有淵博的知識,掌握豐富的資料,博觀約取,才能推出更多無愧于偉大民族、無愧于偉大時代的精品力作。
四是要增強“志識”。所謂“志識”,主要指洞察歷史、揭示歷史本質的能力。它包括史家的器局和膽識,即對客觀事物的見解、鑒別判斷能力,觀察歷史的器識,承擔歷史責任的膽識和評價歷史問題的見識等。縱有極為豐富的知識,如果沒有判別史料真偽、牴牾的能力,沒有“好是正直,善惡必書”的膽識,那也是枉然。所以,章學誠說:“非識無以斷其義。”世事紛紛,地方志要發揮為國存史、育人資治的功能,關鍵在于方志人的“志識”。能否客觀地看待事物的好與壞、曲與直、善與惡,秉筆直書,是方志人是否具備“志識”的判斷標準。“夫《尚書》之教也,以疏通知遠為主。《春秋》之義也,以懲惡勸善為先。”志書要作為信史留存后世,方志人的器局要遼遠,必須身懷“獨見之明”,正確理解歷史現象,正確記述歷史事物,疏通知遠,勸善懲惡,才能為后人提供歷史智慧和歷史借鑒。
同志們!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中華民族正在新的歷史起點走向偉大復興,全國人民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征程中昂首邁進。“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我們有幸處于一個千帆競發、催人奮進的偉大時代,歷史性機遇千載難逢。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著力弘揚“修志問道、直筆著史”的方志人精神,以今天受表彰的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為榜樣,凝心聚力,銳意進取,忠實履行反映時代面貌的神圣職責,切實肩負起為國存史的歷史擔當,編纂出更好更多的地方志精品,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K29【文獻標識碼】B
1003-434X(2016)01-0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