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區域性、個案式的研究,目前已經成為民俗學及人類學等相鄰學科中的主流研究取向。這種方法,以對地域文化差異性及特定社區或村落獨特個性的承認和強調為前提,為認識和理解豐富多彩的區域文化,以及文化同具體社區之間的復雜動態關系及其多樣性表現,促成了大量既富有資料價值又極具思考深度的民族志成果。然而,作為一種因矯正以往本質主義立場上對文化均質化的理解偏頗而產生的研究視角,隨著其不斷普及和推廣,它在導致諸多新成就的同時,卻也引發了越來越多需要警醒和反思的問題。其中,日益突出的研究碎片化現象,已經引起學界的較多關注:大量基于特定社區或村落調查的成果,在對“地方性知識”這一概念過于簡單化的理解之下,很容易走向拘囿于狹隘范圍自說自話、缺少理論概括和范式提煉的狀況。除此之外,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還表現在它的社會效應方面。
同人類學等社會科學領域其他相鄰學科一樣,區域性個案研究的取向,主要是立足于對村落或社區文化個性特征的認識;反過來,這方面的各種研究成果,對每個特定社區的獨特屬性,又會起到進一步的梳理、宣揚乃至強化的作用。這一點,在關于“認同”問題的討論當中有著十分明顯的體現。從區域、群體或民族認同的角度,來理解某一特定文化形式的價值和意義,是近三十多年來逐漸盛行的研究思路,它也的確為相關研究領域開辟了新的方向。但與此同時,隨著越來越多有關族群認同、社區認同的成果不斷涌現,“認同”又逐漸變成了學術界為大眾貼上的標簽。由于大量研究成果的不斷強調,許多本來處在或有或無、或隱或顯狀態的有關認同的意識,變得日益明確和強烈起來,這與關注小社區的研究取向相結合,最終變成了建構和突顯不同文化、不同群體和不同地區的特殊性與差異性,進而引發種種矛盾與沖突的新根源。當前世界,民族之間、文化之間以及宗教之間形形色色的沖突,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這當然不可能完全歸咎于學術界的影響,但學術研究究竟在這方面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又應該進行怎樣的調整,卻是值得我們認真反思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有關文化的綜合性比較研究的方法,就尤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價值。本期“前沿話題”,是由樂黛云先生主持的“跨文化研究”專欄。其中所包含的由來自中法兩國七位作者貢獻的論文,雖然各自的具體領域有所不同,卻都體現出這樣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在承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多樣性、差異性的同時,又把所關注的特定文化放在一個更大的系統當中,努力以整體觀照的、比較的視角來觀察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并試圖從多元文化當中探索出一種共同的邏輯與法則。這種把綜合研究與個案探討相結合的做法,既承認文化的個性差異又試圖尋找和建構不同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梁,體現了以特定專業研究積極參與解決當代世界所面臨問題的態度,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對于當前民俗學領域諸多具體研究,它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方法上的啟示——至少,我們應該在積累了大量個案研究成果與相關經驗的基礎上,重新結合芬蘭歷史地理學派、柳田國男“重出立證法”等在民俗學歷史上發揮過深遠影響的比較研究視角,來處理我們今天面對的學術問題。
本刊主編 安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