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念桃
(漢口學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212)
漫談當今楚劇的表演藝術特色*
熊念桃
(漢口學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212)
楚劇是第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戲劇之一,其內容生活化、表現手法多樣化,頗具包容性,充分地展現了鄂東地域的文化特色。自1926年以楚劇命名至今,有著近九十年的發展歷史,楚劇以其生動活潑、通俗易懂、鄉土氣息濃厚的鮮明特色,深受人們的喜愛。
楚劇;表演藝術;特色
舊時的楚劇被稱為“黃孝花鼓戲”,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間鄂東一帶盛行的哦呵腔與湖北省的山歌、竹馬、道情、民間說唱和高蹺等的融合,逐步形成為獨特的地方性傳統聲腔劇種。1926年開始被稱為楚劇,便一直沿用至今,楚劇盛行于武漢、黃岡、黃石等地區,在湖北地區有著較大影響力。古代的湖北省稱為楚,楚地孕育出瑰麗神奇、博大精深的楚文化,所誕生的地方戲曲劇種高達二十余種。現今,在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楚地仍留存活躍著為數眾多的劇種,楚劇便是其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比如改革開放以后創作的楚劇《虎將軍》、《中原突圍》、《養命的兒子》等均在全國性的比賽評選中獲得較高獎項。下面將從唱腔、角色、題材三個不同層面去探究楚劇的表演藝術特色。
楚劇的唱腔可分為板腔、高腔、小調三種。多以板腔類的唱腔為主,板腔類的唱腔可分為迓腔、仙腔、悲腔、四平腔、應山腔、十枝梅等。迓腔為楚劇的主要聲腔,又可以細分為悲迓腔、西皮迓腔、男迓腔、女迓腔,四種迓腔的特點各不相同,其中悲迓腔顯得幽怨深沉,西皮迓腔顯得強勁質樸,男迓腔顯得簡樸粗獷,女迓腔顯得柔和婉轉。迓腔的節奏有著靈活多變、表現力強的特點,既可以運用迓腔進行敘事,又可以借助于迓腔來抒發情感,有著非常廣泛的運用。仙腔為徵、商交替調式,其曲調或凄楚委婉,或奔放激烈,多用來表達悲憤激昂的情緒。悲腔是一種表現人物的悲痛傷感、憂郁凄涼的唱腔,男悲腔的曲調樸素高亢,女悲腔的曲調婉轉細膩,為宮、徵交替調式。四平腔的曲調華麗明快,較多用于喜悅歡快的情緒表達,隨后四平腔經逐步的發展,派生出西皮四平這一唱腔,其旋律婉轉悠揚,適合仙女、公主等身份較為高貴的女性來演唱。應山腔的曲調甜美流暢,可用來表達喜悅歡快的情緒。十枝梅本是天沔花鼓戲中《十枝梅》的專用曲調,后經發展成為楚劇的唱腔,其曲調柔和歡快,適宜表達歡快的情緒。
高腔曾經盛行于湖北的荊州、襄陽、孝感等地,現已經沉寂于舞臺。于1956年武漢市楚劇團挖掘和整理了有關高腔的劇目和曲牌,并于現代戲和新編的歷史劇中的唱腔部分使用,演化為楚劇的又一個唱腔。高腔有著豐富多樣的曲牌,多達一百余首,比如《山坡羊》、《梧桐雨》、《鎖南枝》等。高腔有著旋律優美、唱詞優雅、節奏平緩的特點,抒情和敘事都可以使用該唱腔。
楚劇的小調種類繁多,高達六十余支,其曲調的風格各具特色,后小調經過改革,在原來的基礎上表現力得到增強,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起來。小調大致可以分為按曲填詞、報字接腔兩類,其中按典填詞是以曲調格式來填寫每段唱詞的句數和句子的長短,報字接腔的開頭和結尾部分的曲調一般較固定,中間部分根據唱詞的長短可以分成上、下句,報字較為靈活,與口語相近似。比如《賣雜貨》、《十繡調》等為按典填詞;如《賣棉紗》、《紐絲調》等為報字接腔。
楚劇的表演藝術是基于對子戲,再吸納漢劇和京劇的表演藝術,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演化而成的,在角色層面上并未作出明確嚴格的區分。發展初期的表演只有旦、丑兩個角色,后又出現胡子生和小生,再到正旦、花旦、窯旦、花臉等諸多的角度。
生角注重運用生活動作規范化的表演程式,其戲路比較寬廣,既可以出演民間生活的小戲,也可以出演袍帶戲。作為楚劇小生的代表人物章炳炎——藝名筱桂芬,其為人踏實誠懇,在其表演藝術生涯中,博采眾長,兼學其他劇種改革的經驗,勇于進行革新,在當時突破原有花鼓戲聲腔之囿,奠定了后來楚劇聲腔改革的基礎。在小生表演的扮相上,借鑒融合京劇、漢劇、越劇、川劇的化裝技巧,做到雅而不俗,向人們呈現美感。在小生表演的唱功上,創新應用“氣口”控制法,使得行腔收放自如,在小生表演的肢體動作上,講究形體優美、自然,對手、眼、身、步的細微動作了毫不大意疏忽。
旦角以表現人情味頗濃的家庭生活戲為主,其唱腔多為細膩樸實、親切感人。作為著名旦角的胡桂香女士——藝名白蓮花,有著孝感楚劇界第一真旦的美譽,其代表作品有《送香茶》和《繆老三推車》,以其俊俏的扮相、圓潤的唱腔、精湛到位的表演贏得了人們的喜愛。
楚劇的題材較為廣泛,有著較強的包容性,可以吸納京劇、漢劇重頭戲的劇目,也可以演繹現代戲和生活小戲,其題材的表現手法豐富多樣,與時代緊密切合,有著鮮明的地方化、通俗化、生活化等特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創作演出的弘揚正義、抨擊邪惡的劇目,都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不同地域與民族智慧的沉淀,經過歲月的磨礪,逐漸形成地方性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不單單是一種文藝的形式,更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使得人類的文化和精神世界更加絢麗多彩。楚劇作為優秀的地方性傳統戲劇,充分展現了深厚的楚風漢韻,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有責任將其傳承和弘揚下去。
[1] 李先勇.楚劇愉悅與痛楚,戲劇之家,2014,07.
[2] 彭圣英.楚劇小戲的思想內涵與藝術特色.戲劇之家,2014,05.
[3] 高翔.楚劇導演藝術發展簡述.戲曲藝術,2011,03.
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楚劇進入當下荊楚高校音樂課堂之策略研究》研究成果(2015GA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