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琴(新余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江西 新余 338004)
民族民間舞蹈韻律的音樂性
劉雅琴
(新余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江西 新余 338004)
舞蹈是音樂的靈魂,音樂的靈魂是節奏,舞蹈的韻律有著豐富的表現形式,而協調性則是其外在形式特點的集中體現。在民族民間舞蹈的藝術表達中,協調性在舞蹈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貫穿和串聯的作用。以舞寄情,是展現民族民間舞蹈旺盛生命力的源泉,通過對節奏準確地把握,產生的韻律才能夠把舞蹈的內容完美地詮釋,以此更加準確地把舞蹈作品的構思與情感表達出來。
民族民間;舞蹈韻律;音樂性
舞蹈和音樂緊密聯系在一起,源于舞蹈藝術對聲音的本能需求。音樂由很多要素構成,如節奏、音高、節拍、和聲、調式、調性、音區、音色等,音樂旋律就是由這些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而構成的。有些人認為,民族民間舞蹈只是簡單的靠擊鼓和踏節就能起舞,并不需要用音樂伴奏。事實上,擊鼓踏節也算是一種音樂,回溯我國數千年的音樂歷史記載,最原始的音樂產生于人們集體勞動中帶有節奏的勞動歡呼聲,節奏音調慢慢形成,繼而發明出了舞蹈姿勢,由此看來,音樂和舞蹈的緊密結合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比如彝族和苗族的“銅鼓舞”、 苗族的“木鼓舞”等,給我們帶來的感動不會比有音樂伴奏的現代舞蹈少。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而在音樂中,節奏是最主要的部分,音樂的靈魂就是節奏。 只有準確地把節奏掌握,才能夠更好的把編舞者作品的構思和情感表達出來,從而更加完美地詮釋出舞蹈的內容。
無論各民族的舞蹈的動作怎樣的變化萬千,但是在本質上,情感表達與藝術表現都是要以舞蹈的韻律為基礎的。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無論是在迅疾的舞動,抑或是結束時靜止的優雅造型,里面始終都貫穿著一種專屬的韻律。一個沒有韻律貫穿始終的民族舞蹈作品,表演者的情緒表達會被中斷,表演會變得艱難晦澀,觀眾也會為了沒有看到統一的藝術形象而抱憾。
韻律的節拍內涵是節奏,在民族民間舞蹈中,常常會對一些節奏進行特殊處理,這些節奏在整個舞蹈的韻律中很多時候都具有特殊的作用。民族民間舞蹈的節奏不能簡單地被理解為2/4、3/4或是3/8、5/8等普通樂曲的節拍,這是因為民族民間舞蹈中節奏與動作的關系,并不一定完全與普通音樂的特點完全相同。例如說:音樂上采用的是重拍,但是舞蹈卻不一定是重踏,相反如果遇到輕拍的話,也不一定是輕踩。比如藏族的“踢踏舞”,第一拍原本是重音,但是腳步卻輕快地往上提,等到后半拍時腳步才放下,節奏與舞蹈動作互相配合的特點,讓擺動的手臂、彎曲的膝部和晃動的上身變得協調和諧,因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韻律。
其次,韻律與舞蹈者氣息的運用也是密切關聯的。比如朝鮮族舞蹈利用長鼓產生“古戈里”的節奏,在某種舞姿上會偶爾出現短促的屏氣,這時候馬上就要迅速地抬腿鉤腳,這樣的氣息運用以及節奏處理方式,給了觀眾一種特殊的感受。因此在研究名族民間舞蹈節奏特點的時候,應該從分析舞蹈的韻律開始,這樣才能更好地體會到民間民族舞蹈里面所包含的深意。
在歷史的演化進程中,有著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以及由共同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群體逐漸形成了民族。民族民間舞蹈的產生植根于本民族的生活土壤,所以在舞蹈和舞蹈韻律當中,總是能夠尋覓到與本民族經濟發展水平、民族歷史、生活環境、生活水平、傳統習俗、宗教信仰、服飾等對應因素的痕跡。比如極具地方特色的傣族舞,幾乎沒有比較激烈的連續翻轉跳躍動作,大多數是注重變化雙手和上臂造型,并伴隨著下肢動作的起伏,展示出的是雅致而端莊的風格。這樣韻律的特點,與其民族居于炎熱的亞熱帶地區,與外界交往稀少,而且篤信佛教,注重誠實守信理念是密切相關的。各民族人民喜歡在不同的場合通過展示各自的民族舞蹈來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以此來寄托承載希冀和祝福。民族民間舞蹈源遠流長,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主要在于舞者能夠通過舞蹈來獲得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民族民間舞蹈生命力旺盛的根源在于人們喜歡以舞寄情,所以民族民間舞蹈的韻律里面必定也蘊含著濃烈的民族情感,但是對外同時也能夠很好的表達民族精神。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濃郁的感情色彩支撐著舞蹈韻律。民族性和民族舞之間的關系實質上是辯證而又統一的。
根據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總體狀況來看,韻律越完善,它的發展水平就越高。 韻律模糊不清的舞蹈,動作大多數比較隨意,表現力和感染力都不高,但是那些有著清晰韻律的舞蹈,動作都較為豐富,舞蹈的水平都在較高的層次。所以從一方面來講,加強對民族民間音樂韻律的理解和認識,更好地提煉舞蹈韻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在以后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要將那些模糊不清的舞蹈韻律,發展到一種較為完善的狀態,是大多數民族民間舞蹈工作者的首要任務,這也將成為我國民族民間舞蹈事業發展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對民族民間舞蹈的韻律進行提煉,這項工作是一項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心血的艱巨任務。首先,舞蹈工作者要深入民間進行了解,認真學習后用心進行總結。舞蹈韻律不是簡單地利用肉眼就能看到的,還需要舞蹈工作者以其敏銳的感知能力,將那些接收到的散亂的直觀感受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把規律性的特點找出,進行提煉,最后才能創造出與民族審美標準符合的舞蹈韻律。
[1]李春燕.論民族民間舞蹈韻律的音樂性[J].音樂創作,2015,08:150-151.
[2]石裕祖.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規律及其發展趨勢研究[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7,02:54-61.
[3]史紅.舞蹈生態與中國民族舞蹈的特異性[J].文藝研究,2006,04:9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