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波(齊齊哈爾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真摯純樸 豪邁奔放
——鄂倫春族民歌音樂分析三例
馬靜波
(齊齊哈爾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鄂倫春族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中, 創造了別具特色、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的鄂倫春民歌。本文通過采風調研對收集到的鄂倫春民歌進行了分析,以此洞察鄂倫春民歌的特點及風格。
鄂倫春族;民歌;分析
鄂倫春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勤勞勇敢的民族,世代以狩獵為生, 在漫長的社會歷史進程中,創造了豐富的民族文化,民歌是其民族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鄂倫春族民歌是建立在歷史發展、生產生活、生存環境、風俗習慣、民族語言等基礎上的精神文化產物,同時它也是鄂倫春族在思想觀念、宗教信仰、生活情趣、道德情感、審美理念等意識形態領域的真實反映。鄂倫春民歌粗獷豪放,具有原始狩獵的音調特點,按音樂體裁可分為:贊達仁、呂日格仁、薩滿調三種。贊達仁(即山歌)是鄂倫春族傳統民歌的主要形式,在鄂倫春語中有山歌、小調的意思。按照題材大體分為獵歌、情歌、頌歌、酒歌、風俗歌、苦歌、喜歌、詼諧歌、薩滿調、兒歌、搖籃曲等。作者在鄂倫春族白銀納鄉進行田野調查期間,對白銀納鄉小學、最后一位薩滿關扣尼老人以及民間歌手進行了走訪,對收集到的三首民歌作了詳細的分析,對鄂倫春民歌的特點及風格進行了初步探討。
鄂倫春族兒童歌曲《小鹿》,由關金芳老師作詞作曲。此民歌采用四二拍,慢速、優美、舒緩的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結構,A羽清樂七聲調式,前8小節是前奏,但從第9小節開始歌詞并沒有進入,只是主題旋律的演奏,目的就是為了營造氣氛。從第40小節歌詞才進入,并且以4小節一句的優美的、對稱的、方整的結構形式來歌唱小鹿的活潑可愛,采用環繞上升的旋律線條,樂句半終止處多采用下屬或屬功能的和聲功能音來作為樂句的停歇,前兩句是單二部曲式的第一部分(A),是一個平行的兩句體樂段,第二句的終止處運用屬到主的和聲功能,使曲調更加統一也是單二部曲式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分界點。從第48小節開始,是中間部(b)和再現部(a2)組成的第二部分(B)。旋律依然是4小節一句,以變化重復的手法,繼續向前向上推進旋律線條,將人們對小鹿的喜愛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a2是再現部,再現了第一部分中a的主題材料,所以是動力再現。從56小節開始是再現部的反復,四段歌詞中反復歌唱“多么可愛的小鹿”,將人們的喜愛之情推向了高潮,之后的8小節是間奏,最后8小節是尾聲,以人們模仿小鹿的叫聲作為收尾,也是對前面的贊美之聲的回報。全曲多以重復手法創作,四二拍的節奏,明快、活潑、這與所描述小鹿的特征吻合,所以在演唱技巧方面要更加輕快、活潑。歌詞大意為:小鹿啊小鹿,機靈的小鹿,挺挺的站起來,梅花的小鹿,小鹿啊小鹿,你在山里住什么也別害怕,保護你小鹿……。
鄂倫春人在狩獵勞動、生活環境中,常以酒作為友誼和表達喜怒哀樂的媒介。因此,在其民歌中,作為“贊達仁”題材的一種主要形式的酒歌占有相當多的數量,有勸酒歌、醉酒歌、祝酒歌等。其中此民歌《酒歌》是于1996年3月8日對才君(布爾塔吉)演唱,關金芳收集,是一首典型的鄂倫春人祝酒時演唱的歌曲,演唱時直抒胸臆的表達了鄂倫春人熱情好客、豪邁奔放的民族性格,旋律采用模進的手法、簡潔、舒緩、韻律感強,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其歌詞大意為:哥哥啊哥哥,用我的酒杯喝酒,你會找不到我的杯底,因為我的情意融進了杯中,所以你找不到我的杯底。吶依耶,吶耶,吶依耶,吶耶……。
此民歌為四三拍、中速的非方整、非對稱六樂句樂段(8+6+7+6+5+5)結構,采用A羽五聲調式。其中,第五和第六樂句采用完全重復的主題發展手法,第六樂句為襯詞樂句,更加鮮明地體現了鄂倫春族民歌的特色,對擴充樂句的結構起了重要的作用。
《逃婚》這首民歌流行于呼瑪河流域,關扣妮演唱。此民歌取材于1928年發生在呼瑪河流域的真實事件。當時,還處于包辦婚姻的時代,幾位追求自由、渴望愛情的年輕人沖破了封建禮教的束縛,誓死捍衛真摯愛情的故事。
此民歌為四二拍的非方整、非對稱的三樂句樂段(9+7+7)結構,采用A羽五聲調式,第一樂句(1-9)小節,波浪式的旋律線條,落音與“起”句相同,落于屬音E上,表達了青年男女走向刑場時的絕望心情。第二樂句(10-16)小節與第三樂句(17-23)小節,采用完全重復的主題發展手法,使主題更加突出、結構更加清晰,結束在主音A上,強調了羽調性,并且在三個樂句中采用八分附點及切分音節奏型,表達出青年男女苦訴父母包辦婚姻的痛楚,憎恨舊社會不滿的心理,在希望與破滅之間呼喚著人生婚姻的自由。歌詞大意是:吶耶耶,吶耶,我們一起走吧,生與死就這一條命,有什么可留戀的。把我們的生命系在腰帶上,把眼淚扔掉,把心貼在一起,手挽著手一起平靜的走……。
從以上三首民歌的分析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鄂倫春民歌曲調樸實、委婉自然、豪放粗獷、旋律平穩、具有鮮活性、原創性、親切性、民間性、生活性的特點;鄂倫春民歌的歌詞多采用比興、夸張、擬人、押韻、諷刺等手法更加突出了其民族獨特的風格和特點),鄂倫春民歌的曲式多為單樂段結構,二拍子及三拍子較為常見,多采用羽、宮五聲調式;民歌中常穿插和運用一些“吶耶、吶依耶、吶耶耶”等襯詞,其規律性和隨意性生動的表現了人物的感情世界,從而鮮明地體現了鄂倫春民歌的特色;在民歌旋律中廣泛運用了裝飾音——倚音、波音、滑音,豐富了旋律的色彩,突出了民族風格。鄂倫春民歌在時間的流逝中積淀、留存下來,是鄂倫春人對情感最深刻、最完美的表達,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挖掘、整理、挽救鄂倫春民歌、保護發展鄂倫春族文化、發揚繁榮民族音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靜波(1973—),女,齊齊哈爾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2014級音樂與舞蹈學專業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