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霞(商丘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朱載堉《醒世詞》在當今世界的價值體現
李保霞
(商丘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在我國明代有這樣一顆閃閃發亮的巨星,他出身于皇族,地位高尚,享有爵位和俸祿。但是,他卻漠然視之,不以“王爺”自居,他時常表現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他的著作《醒世詞》以及他本身的高貴品格在當時以及現在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朱載堉;醒世詞;現實意義
朱載堉,字伯勤,號句曲山人,又號狂生。祖籍是今天的安徽鳳陽。我國明代著名的歷史學家、算學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鄭藩的第六世孫子,是名副其實的皇親國戚,死后謚號“端清世子”。李約瑟曾評其為“中國第一位最杰出的數學和音樂理論家”。此外朱載堉還是著名的散曲作家,他的散曲詞《醒世詞》曾經在明代具有重要的社會地位,被廣泛流傳,但是,由于不知名的原因朱載堉的《醒世詞》在人間失傳。近年來,學術界對朱載堉的關注逐漸提高,《醒世詞》才被人們注意到。
《醒世詞》又名《鄭王詞》,一開始是以傳抄的方式在民間流傳。此后發展成為多個版本,在明嘉靖萬歷年間,曲壇主要是以艷麗曲風為多,內容上多描寫男歡女愛、相思離別之類。朱載堉的《醒世詞》是晚明一部散曲集,在內容超越了嘉靖時期主要寫男歡女愛的無病呻吟之作,與社會現實緊密聯系,內容上批判現實,揭露社會黑暗,抒發自己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批判黑暗的社會現實
在《醒世詞》中多是作者的批判現實之作,表達內心對社會現狀的不滿,揭露了官場唯金錢是用的社會風氣,在《山坡羊》這首散曲中就可見作者內心的憤懣之情:“孔夫子手打心仰天長嘆,嘆時勢交征利,哀聲不斷,吾弟子受過了寒窗之苦,實指望與國家除危定亂。誰知道全不然,考試官但要錢,有銀送他三百兩,也不管通不通名列榜首。沒錢的文章雖好,睜眼不看。傷慘,這樣的不公,叫人怎堪,傷慘,屈殺了英才,何處伸冤。”這首曲子,明白易懂,真實的揭露了晚明官場的腐敗現象。又如另外一首曲子《十不足》:“逐日奔忙只為饑,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現房屋低。蓋下高樓并大廈,床前缺少美嬌妻……”這首曲詞給我們刻畫了一個永不知足的小人形象,深刻揭示了人的貪欲是無限的。金錢是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源。
(二)勉勵警醒世人
在《醒世詞》中很多作品都是勉勵人們安分守紀、勤勞樸實、孝敬父母;警醒世人遠離社會黑暗現實。如《勸孝》:“兒多好,好的少,兒多內中出奸狡。一個奸狡眾人學,父母養膳耽擱了。小倚大,大靠小,輪流父母沿門跑。這家飯遲那家早,誰知寒熱共饑飽……”這首曲子寫出了在父母年老之后,兄弟之間相互推卸責任,不贍養父母的事件。但是,父母卻在兒女生病時盡心照顧,,在一些日常的小事件都體現了父母對兒女的養育之恩。但是兒子們視而不見、視父母為路人。不僅是在對待父母的問題上,在與人交往中,朱載堉都勸導世人要對人寬容,多做有益身心的事情,萬事要忍讓為先。他常說:“行善罷,積善罷,莫將刀劍心頭掛。”警醒世人萬事忍讓,與人為善,方能與己為善。
(三)熱愛大自然
在《醒世詞》中的《滿庭芳》這首曲子中:“人笑我差,豈知道,心忘富貴,志在煙霞。”這幾句話鮮明的表現出作者的人生志向,表達了中他對功名利祿的鄙視以及自己歸隱大自然的決心,他認為人生只是為了名利這兩個字而活的話是極為浪費且不明智的舉措。光陰如梭,不如及時行樂,陶醉于大自然中,怡然自得。在《須行樂》中這樣說:“人生碌碌爭短競長,卻不知榮辱有數,得失無常,看來何必苦奔忙。”深刻的表達了那種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內心感受。《醒世詞》中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無憂的田園生活畫面,那種舒適與愜意不是一般的隱士所能體會到的,而朱載堉是一位真正的隱士,他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真正的融為一體中去,所以才會有我們現在讀到的這些優美的曲詞,
(一)敢于放棄,正確對待金錢的價值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網絡信息的發達,人們受到各種各樣信息的影響,某些特殊階層形成了特別的經濟價值觀念,他們重利輕義的金錢觀,使得人們一方面感受到金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感嘆金錢對人價值觀的扭曲。尤其是在官場中,掀起了一股金錢至上的思想觀念,某些官員追求金錢、腐敗享受,赤裸的金錢觀念把為人民服務的官員變成了重視金錢利益的商人,讓官場變成了特殊的商場,貪污受賄之風日益盛行。朱載堉的《醒世詞》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給予無情的揭露與批判,對于現代社會而言,朱載堉的《醒世詞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到金錢的利害關系,幫助人們引導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在當今社會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引導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良好風尚
在《醒世詞》中的《山坡羊》以及《勸孝》中,把父母與兒女的矛盾刻畫得淋漓盡致。朱載堉的勸世詞不僅包括農民還包括文人、匠人以及百官乃至天子。警世世人不僅要遠離某些社會上的不良惡習,還勉勵他們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努力工作。他勸世和警世的曲詞在一定程度上對現代社會具有某些特定的警示意義。孝敬父母是我國的優良傳統,雖然宣揚孝道的詩詞很多,先秦時期的《詩經》、魏晉時期的曹植《靈芝篇》、明太祖朱元璋的《思親》都是以勸世人行孝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但都不及朱載堉的《醒世詞》深刻,詩人借助散曲的形式,認為“孝”是人的立身之本,在《勸孝》中,描寫了兄弟之間互相推卸責任不撫養父母的情境,似乎在幾千年前就預言了以后的社會發展。在當今社會,一些子女不贍養父母,甚至被親身父母告上法庭的比比皆是,父母幸幸苦苦把我們養育長大,經歷了無數的辛酸與無奈,但內心深處的支撐的就是那份無私的愛。《醒世詞》以高瞻遠矚的視角提醒世人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不得不說,朱載堉高瞻遠矚的精神視角,在當代社會我們要學習朱載堉《醒世詞》中所勸世和警世的精神。工作上勤奮努力;認真負責,家庭里孝敬父母、尊重長輩;精神上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為在社會上營造一種良好風尚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門巋.論明末朱載堉的散文集《醒世詞》的歷史價值[J].河南大學學報,2002(2).
[2]張鳴珂.朱載堉及《鄭王醒世詞》發現之意義[J].平原大學學報,1994(4).
[3]李昌集.散曲通論[M].長沙:岳麓書社,1992(258).
李保霞,漢族,陜西丹鳳人,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教學和音樂理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