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星元(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拉赫瑪尼諾夫鋼琴音樂的悲歌色彩
——以《幻想曲集“悲歌”》為例
宋星元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悲劇性是拉赫瑪尼諾夫音樂作品中最明顯的特征之一,是最深根固柢的悲歌色彩。音樂中如歌般的旋律、廣闊的氣息、強烈的藝術魅力,都具有很高的深層意蘊。本文以《幻想曲集》中第一首《悲歌》為例,從調性風格、創作主題、悲歌色彩,研究拉赫瑪尼諾夫音樂的悲歌色彩。
拉赫瑪尼諾夫;悲歌;悲劇性
音樂是心靈的真實寫照,拉赫瑪尼諾夫(以下簡稱拉赫)將內心世界通過音樂來抒發。年幼的他性格內向而孤僻,當經歷了從氣派的莊園到破舊的公寓時的轉變,當目睹了父親的出走而導致家庭破裂時,當明白了母親和年幼的兄弟姐妹依靠著親戚的施舍而過活時??梢韵胂笏膬刃氖澜缡墙洑v了怎樣的一場急風暴雨。他曾說:“快樂的基調不如憂郁來得更為恰當,快樂的基調讓我覺得快受不了了。”《悲歌》是第一部鋼琴獨奏作品《幻想曲集》op.3的第一首,創作于1892年9月,由于創作這部作品時莫斯科正鬧大饑荒,再加上他困窘的生活,所以音樂中充斥著憂郁和傷感之情。
調式有它的各種音樂情緒風格,大調表現出的是愉悅、信心、平和、勝利、熱情、積極、愛情等;小調表現出的是憂郁、恐俱、悲觀、仇恨、思念、心死、焦慮等情緒。拉赫的《悲歌》正是用的冷僻且令人畏懼的降e小調,夏龐蒂埃說降e小調是恐怖的、可怕的,舒伯特說:“降e小調可以喚起內心深處的痛苦,絕望的焦慮情緒,一個黑暗的抑郁和靈魂最低沉的狀態。”在涅高茲的《論鋼琴表演藝術——一個教師的隨筆》第五章《教師與學生》中他說道“難道降e小調不是傷感情緒、對亡者的悼念、最深刻的悲痛的誕生之所嗎?”如普羅科菲耶夫的《第六交響曲》顯示出戰爭的災禍給人們帶來了嚴重的苦難。肖邦《練習曲Op10.No6》,它是一首浪漫的哀歌,包含深沉的憂郁、抒情的沉思和清晰的幻想,復雜的半音進行和和聲結構,使之有不安的氣氛。勃拉姆斯《Op118.No6》原形為“末日審判”的主題,有著悲慘孤寂的氣氛,如同寒風掠過,陰森刺骨。以及馬勒《第八交響曲》的音樂中所使用的降e小調等等都使音樂帶上一種奇異的色彩。在拉赫的鋼琴作品中,如前奏曲、音畫和奏鳴曲都以小調占重要地位。他利用小調色彩使音樂中帶有沮喪、郁悶、失落、惆悵、哀怨、失落等悲歌性旋律,是對可厭的現實環境的直接反映。
悲歌體裁存在于音樂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二十世紀的作曲家們尤其熱衷,一種意境高雅的抽象式“安魂曲”,傳統內容是對逝去的、不可再現的人物事件憂傷的思戀與回憶。他的兩首早期作品鋼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g小調悲歌三重奏》和《d小調悲歌三重奏》都用了這種悲歌體裁,青年時期的他用浪漫的旋律、繁復的織體、豐富的和聲和寬廣的音域,來表達他對命運作強烈的控訴,充滿了濃厚的悲傷情緒。
拉赫鋼琴作品中的悲劇性并不是一句空話,他的悲劇特質散落在每首作品里。由于特定的地理環境決定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特定的生產方式又決定不同的情感模式。普列漢諾夫的《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每一個民族的氣質,都是在某些為自然環境的影響而引起的藝術特色?!倍砹_斯不僅有美麗和燦爛的一面,也有陰濕、寒冷的北方氣候特點,這使得拉赫感受到生存的艱辛和抑郁的生活。斯特拉文斯基說:“柴可夫斯基是最俄羅斯的。能在他身后繼續保持這種風格的當屬拉赫瑪尼諾夫?!倍砹_斯藝術獨特的深沉憂郁在拉赫身上自然體現,不加任何虛偽。俄國音樂理論家鮑里斯·阿薩菲耶夫說:“拉赫瑪尼諾夫音樂中最出色、最值得稱贊的,莫過于那如歌婉轉的旋律?!崩粘T谛上滦兄惺褂冒胍艉投燃夁M表現痛苦的情感性質,并進行反復的回旋扭轉,形成非常鮮明的中心音反復盤旋的向心旋轉法。在《悲歌》中的旋律幾乎每小節的正拍都是前一個音的延留音,以墜落般下行級進方式輾轉的走走停停,就好似難過時一吸一頓地哭泣或抽泣,左手主要是以連綿不斷的琶音貫穿于旋律中,猶如只身一人在俄羅斯那一望無際的蒼茫大地上,無人問津。
在作品《悲歌》中拉赫使用狹窄的音區旋律來突出悲嘆的抑制性。樂曲的第一段是由左手跨三個八度如大海波浪般的琶音伴奏型開場,(1-9小節)如海洋般沉重寬廣,單純嚴密地緩慢滲透前行,與右手的下行音階式深沉委婉、憂郁動人如歌的旋律主題一起傳達出一種深邃而難以言喻的情感。
中段轉為Più vivo(富有生機的、充滿活力的),旋律轉向左手大提琴般濃厚的音色,調性上是明朗有魅力的降G大調,心情仿佛雨后看見彩虹般的溫暖陽光,海洋中偶爾出現雪白的浪花,伴有蝴蝶飛舞之感,一切源自于內心光明的渴望。(41-52小節)快活而富有生機的旋律在左手雙音和弦的伴奏下,聲音不斷擴大化,這種希望變成無助,激越的情緒也隨之加強,當理想與現實沖突到不可調和時,他尖銳而繁雜的心里沖撞引起了他內心的矛盾與痛苦。
到了全曲的高潮,以無比強烈的的激情來代表內心的渴盼,這種激情,如同隨著颶風肆意地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70-83小節)終究激烈的內心斗爭將要結束,平靜中只有傾訴的渴望,卻又不知道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第三段(84-94小節)是再現主題,力度相對于第一段來說更加的輕柔,速度也更為的緩慢,傷痛已遠,仿佛已對世界不報希望只是留下最后的話。
結尾處的和弦強奏(103-106小節),表現出了拉赫內心悲傷的痕跡,流露出當時社會一種令人窒息的、頹喪的災難氣氛,譜寫出那心靈死亡般的哀怨的音調——“悲歌”。
拉赫將心靈感受到的音樂譜寫下來,以音樂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在他的音樂中,我們能夠深刻的感受到俄羅斯冰天雪地帶來的孤寂,小調抑郁惆悵而傷感;主題重復回旋而扭轉;音色低沉灰暗而濃烈;速度莊嚴肅穆而迂緩,這些無一不證明了拉赫將內心各種情感用音樂表現出來。還有那一致的呼吸和動作;堅硬而富有彈性的指尖;綿延緩慢的步伐;以及伴奏和旋律的不斷推進使音樂有了生命力。
[1]安德烈亞斯·魏瑪,陳瑩譯.羅沃爾音樂家傳記叢書—拉赫瑪尼諾夫[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夏滟洲.拉赫瑪尼諾夫—我愛上了我音樂中的憂傷[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3]陳孟珊譯.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人生[M].臺灣:原笙國際有限公司,2008.
[4]雅克-?!じ凰辜{凱[法]著,李鳳譯.拉赫瑪尼諾夫畫傳[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宋星元(1991—),女,漢族,安徽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鋼琴表演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