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于婧
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法院,福建 廈門 361021
?
刑事案件聽審模式的構建基點
陳于婧
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法院,福建 廈門 361021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后,“推進權力運行的公開化”和“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司法公開面臨著新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司法公開的根本意義在于,從國家角度審視,表明司法權運行是透明和民主的;從公眾角度審視,意味著對人民知情權的尊重和滿足。[1]其對象不僅包括案件的當事人,更是涵蓋包括向媒體、社會公眾,研究人員及關心此事的人員在內的不特定的人群。
刑事案件分類聽審制是指根據刑事案件的不同性質,邀請一定數量的各界人士組成各類聽審團,通過旁聽案件開庭,對刑事案件的審理工作進行集體評議,從庭審程序、案件定性、審理技巧、量刑輕重等方面進行評價和提出意見,合議庭成員將在充分考慮聽審團意見的基礎上做出既符合法律規定又貼近民意的判決。凡是重大疑難復雜的案件、有較大社會影響的案件、涉及民生類的案件、有關監督機關重點關注的案件、有法制教育意義的典型案件、可能引發當事人信訪鬧訪案件或者社會評判有可能與法律評判出現明顯偏差的案件,都要采取聽審團聽審的模式,主動接受監督,全面實現民眾的知情權,通過聽審團的意見與專業法官的意見形成思維互補,提高當事人對案件裁判的信服度,樹立司法權威,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
隨著經濟社會的急劇轉型,各類矛盾糾紛的迅猛增長并日益復雜尖銳,社會主體維權意識的不斷提高使法院被推上化解涉訴矛盾糾紛的風口浪尖。
(一)民眾了解刑事案件審理的社會需求
在刑事判決的社會控制中,盡管其強制性是一種重要的保障,但是刑事判決應當獲得最低限度的公眾認同。如果法官的刑事判決受到民意的質疑,即使法官的裁判水平再高,也很難得到公眾的認可。客觀來講,大部分民眾對于刑事司法過程是陌生的,了解多來自于身邊打官司的當事人的描述、媒體報道以及影視作品等,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樸素的刑事司法理念。民眾對刑事司法的關注和評價,特別是對案件公正處理的強烈愿望,形成對刑事司法的民意監督,有利于促進司法公正,但民意表達的無序性和司法聽取民意的滯后性是不容忽視的兩大問題。
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民群眾對刑事審判工作還不夠了解,因此容易產生對法院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從薄某案等一系列對外公開案件的范例中,可以看出,民眾對于掌握刑事案件的案情和案件審理流程的強烈需求。正當的途徑引導,不僅能夠充分滿足民眾的司法公開的需求,更能正面回應和引導輿論走向。
(二)人民法院樹立司法公信力的迫切需求
推進司法公開,主動接受各界監督,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對外公開審理信息,滿足公眾對刑事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公眾就會親身感受到刑事審判的公正,從而對刑事審判工作更加理解和信任。
刑事案件聽審模式有助于消除刑事審判過程中的神秘化,使人民群眾充分了解刑事司法,從而倡導使用理性化的民主表達方式,避免非理性的不良干擾,促進審判獨立,提高司法權威。
(三)刑事審判防止冤假錯案的現實需求
公正的司法行為、高質量的審判活動,是樹立司法公信的基礎。“在公開透明的環境下,法官隊伍的素質、能力和作風直接面對人民群眾的評判,刑事審判的任何瑕疵和疏漏都有可能被公眾所關注”[2]。
刑事案件聽審制的實行是法治精神、法制觀念向社會滲透,并主動對外公開,接受各式監督的重要渠道。通過聽審制的反饋環節能夠有效克服法官主觀裁判的局限性,避免因權力壟斷而導致的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同時,聽審團的存在彌補了陪審員長期“陪而不審”的不足。現有人民陪審員的相關規定使得陪審員逐漸帶有職業化的傾向。如過長的任期和相對固定的人員,容易強化法官和陪審員之間的“熟人關系”,從而弱化了人民陪審員制度應有的監督和制衡職能。
公開透明一直是我國刑事審判工作追求的重要目標,但由于刑事案件的特殊性質,我國目前的刑事審判公開狀況與現代法治精神和矛盾糾紛及時有效化解的實際需要等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民眾對于刑事審判工作的知情權仍無法達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因此應盡快建立有效的刑事審判公開體系,采用司法公開的最佳模式,實現公開的全面擴張和適度限制的動態平衡。
[1]孫午生.司法公開社會價值實現路徑的思考[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13(3):97.
[2]蔣惠玲.司法公開理論問題[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29.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