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敏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河南 鄭州 450046
?
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張書敏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河南 鄭州 450046
1997年,《中共十五大報告》提出“實行依法治國”。1999年3月,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寫進我國憲法。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強調“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2014年10月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把法制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大學生法制教育課是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素質教育最主要的渠道和方式。早在1986年國家教委就發文要求全國高等院校開設大學生法制教育課,我國高校法制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1,2]。
然而,近年來大學生犯罪的呈明顯的增長趨勢[3]。近期北大弒母案元兇吳某某在殘忍殺害自己母親后竟十分平靜,作案手段契合“高智商犯罪”。2014年9月,河南大學民生學院2011級英語專業學生張某某,身帶1.5萬元現金從家回校途中失聯,最后確認遇害。近期全國也發生多起大學生失聯情況。這說明一方面,有的大學生沒有正確認識法律素質對其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自身學法、守法意識不足。另一方面,大學生法制教育本身還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一些高校法制教育的內容比較簡單、形式單一,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需要,法制教育的實效性不高。
(一)研究現狀
1.國外現狀
國外高校在高校法制教育的定位和目標上更偏向于塑造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意識。如:美國是高校法制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的國家,目標是把青年學生培養成“責任公民”[4]。而英國高校的法制教育則融入到了公民教育課程之中,且被置于首要位置。車蕾的《英國的學校法制及其啟示》中細述了英國學校的法制教育,強調公民意識養成的重要性,教育方式的靈活多樣,并且能夠利用社會資源,建立有關的社區矯正機構,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5]。日本的法制教育內容則明顯地呈現出了階段性的特征,小學階段主要圍繞交通、衛生等法規;中學階段則以公民權利義務加憲法等內容為主線,而大學里無則要求所有學生學習各種專業的法律課程。在法制教育的方法上,雖然國內外都將課堂教學作為主要方法,但在教學理念和實踐教學上的差別顯著。
2.國內現況
1995年,國家教委、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以及司法部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確定了學校法制教育是實現依法治國的重要途徑,是要堅持的百年大計[6]。2005年,中宣部聯合教育部明確要求四年制本科學生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高校法制教育作為弘揚法治精神摒棄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徑,為國家造就合格守法公民的有效途徑。
我國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采取課堂教育為主,校園活動為輔的方式,這種模式能夠幫助大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我國的基本法律制度,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但是,隨著我國法制進程的加快,這種教學模式制約和影響其實效性。主要問題:一是法制教育是“法制教育相關課程”老師的事情,注重知識而輕視理念,忽視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公民的守法意識和守法精神,培養對法律的信仰。注重課堂教育,欠缺法律實踐,教學方法單一;二是法律課程偏少,教師法律專業知識不足。雖然高校普遍都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但法律部分的實際教學時間一般僅占30%-40%的授課學時,不能滿足學生的法律需要。我國高校從事法制教育的大部分老師專業重點在思想道德修養方面,受過系統的法學專業教育的人非常少,對法學理論的掌握也比較有限[7]。加上基礎課程教學任務繁重,學生很難系統掌握法律知識。三是法治教育定位不清晰,1995年國家教委、司法部等部門明確指出了高校法制教育的德育性質。學校的“德育教育”包括“法治教育”,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都是社會價值教育范疇,雖然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本質上還是有區別的[7]。學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可以互相結合,但不能替代。四是目前高校輔導員大多是某學科專業人員(含研究生)、法律知識缺乏,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很少涉及。這就造成了大學生法律知識的缺乏。
(二)研究意義
高校的法制教育不僅為了讓大學生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更是讓他們尊重、信任和踐行法律,積極追求平等、民主、自由的核心價值[8]。法制教育的發展程度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制度的完備程度、人們對法律的態度、政治文明的發達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甚至能夠衡量社會文明進程和法制建設進程。法制的現代化需要法律人才的現代化,而法律人才現代化的前提則是法制教育的現代化。
理論意義: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法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學科的有關知識對我國當代的高校法制教育進行探討,針對高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爭議和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初步解決方法。
現實意義:查閱大量有關的文獻資料以及調查資料后,對高校法制教育的現狀做了客觀評價,并深入探討在高校法制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從而研究出有效的且可操作性的對策,使其能夠對目前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產生一定積極的影響。
本研究通過對河南某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現狀研究,對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分析。
(三)研究目的和內容
1.研究目的
通過了解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現況,找出存在問題,提高學生運用法制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完善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環境提供參考依據。
2.研究內容
高校法制教育現況研究:通過文獻研究、專家咨詢、專題調查等方法掌握高校法制教育現狀。
(四)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通過網絡及圖書館查找相關文獻資料,分類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思考、總結并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科學地、全面地把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形成原因,并探索提升的路徑。
經驗總結法:通過對現有的事實資料和現實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并理清其中的內在聯系,使之系統化、理論化,歸納出能夠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問卷調查法:設計一套關于河南某高校大學生不同年級法制教育現狀,共發放了115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15份。
大學生法制教育指對高等院校的非法學專業的學生進行法律基本知識的教育。與普通公民法制教育不同的是,高校法制教育更注重理論教育,并且注意在教育過程中與科學文化知識的相互融合。
(一)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肓是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
高校法制教育在我國的法制教育中承載著非同尋常的使命,它承擔著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提高依法執政能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任[9]。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和法治國家的未來建設者,具有良好法律素質的大學生在走向社會后還將承擔著傳播法律知識的使命,并對進一步提高其他公民的法律素質,形成和發展法治社會起著關鍵作用。加強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建設力度,將他們培養成具有法治思維的新型人才,有利于把我國建設成現代化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自從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法律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就享有絕對的權威,任何經濟組織和自然人都要無條件遵從法律。因此法制教育也成為了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定發展的內在需要。
(三)大學生法制教育是實現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需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高校法制教育在新時期提出了新的更具體的要求:當前高校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須有著深厚堅實的科學知識和過硬的專業水平,還應具備較強的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這就要求大學生應當具備較高的法律素質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作為復合型人才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個人法律素養的高低不僅會與其在以后社會工作中的處事方式有關,還可能會對全社會的法制氛圍產生影響。因此,有必要在進行專門的法律教育。
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對培養高素質的法治公民,還對把我國建設成為法治、文明的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一)調查大學生一般情況
在收到的115份調查問卷中,一年級59人占51.30%,二年級28人,24.35%,三年級28人占25.35%。來自城市的29人占25.22%,農村的86人占74.78%,男性37人32.17%,女性78人占67.83%,18-20歲62人,63.91%,20歲以上53人占46.09%。
(二)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途徑
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是指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使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提高,法律意識、觀念、信仰、思想得到加強,使其守法、用法、護法的行動的落實。在我國積極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緊要關頭,公民的法律素質直接影響法治國家的建設,而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高低會對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教育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同樣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必然內容。高校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具體結果見表1,由表可知,媒體教育在大學生法律知識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對大學生法律素質的評價中,認為大學生法律素質很好的有20人,占比17.39%,認為一般的有87人,占比75.65%,認為很差的有8人,占比6.96%。說明當前大學生法律素質一般。
表1 大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
在對法律知識教育最有幫助的途徑(多選)問詢中,選擇法律課程教育者89人,占比77.39%,家庭教育者63人,占比54.78%,輔導員法制教育者41人,占比35.65%,選擇網絡教育者74人,占比64.35%,選擇其他者35人,占比30.43%。因此法律課程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大學生輔導員在法制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學生的認可。因此需要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大學生的法制素質,這不僅會提高全體國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還對貫徹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推動我國的法制進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三)對法律的認識及掌握法制知識程度的評價
在對法律與生活的關系評價中,認為關系密切的有72人,占比62.61%,認為關系不大的有29人,占比25.22%,認為沒關系的有5人,占比4.35%,認為說不清楚的有9人,占比7.83%。說明一部分大學生對法律認識的淡漠。法制知識掌程度反應了大學生對自己從多種渠道得到的法律知識的總體情況,在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一部分法律問題中,選擇刑法的是17人,占比14.78%,選擇憲法的有95人,占比82.61%,選擇婚姻法的有1人,占比0.87%,選擇其他的有2人,占比1.74%。有17.39%的大學生選錯。在對國家的立法活動等法律相關的決議關注程度問題中,選擇經常關注的有33人,占28.7%,偶爾關注的有77人,占比66.96%,從來沒有關注的有5人,占比4.35%。在對自己掌握法制知識程度的評價中,認為匱乏的有26人,占比22.61%,認為一般的有83人,占比72.17%,認為豐富的有6人,占比5.22%。可以看到仍有22.61%的大學生知識匱乏。對是什么造成大多數大學生法律意識薄弱,認為高校教育的體制不合適的有26人,占比22.61%,認為社會的風氣等影響的有40人,占比34.78%,認為老師,家人同學的影響的有6人,占比5.22%,認為平時接觸較少的有43人,占比37.39%。因此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普及教育知識很有必要。
在對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的評價中,認為有所減少的有43人,占比37.39%,認為有所增加的有54人,占比46.96%,不關心的有18人,占比15.65%。說明當前學生認為大學生中存在違法犯罪現象,且有增多趨勢。在對社會不良風氣對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影響問題中回答很大的有62人,占比53.91%,認為一般者42人,占比36.52%,認為沒影響的有6人,占比5.22%,不關心者5人,占比4.35%。反應多數大學生對社會不良風氣是導致大學生違法犯罪的誘因。
(四)對法律教育課程認識
法制教育課程是大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重要途徑,在對大學之前接受過中小學開展的法制教育活動者為80人,占比69.57%,可以看出有30%的大學生以前從沒有得到正規的法律教育,在除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之外,是否上過其他法律知識或法制教育的課這一欄問題中,回答是者有57人,占比49.57%,而有50.43%的大學生沒有其他的教育課程。在法律基礎教育課程除了單純教授法律知識,認為還有相關的教育實踐活動者有67人,占比58.26%,認為沒有者48人,占比41.74%。在除了課堂學習之外,參加過其他形式的法制教育實踐活動有58人,占比50.43%,沒有參加過的有57人,占比49.57%。因此大學生法律知識教育從內容安排和形式方面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在回答學習法制教育課程對以后學習和工作的作用時,認為有用的有92人,占比80%,認為沒用的15人,占比13.04%,認為不好說的有8人,占比6.96%。多數學生認為法律教育課程對以后學習和工作是一門有用的課程。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該課程的教學工作。在通過法制教育課程的學習能否達到實際要求時,認為能達到對法律知識的實際需求的人數有39人,占比33.91%,認為不能達到的有35人,占比30.43%,認為不好說的有41人,占比35.65%。說明法制教育課程教學內容設置和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探討其他教學形式。另一問題調查也顯示,對所接受的法制教育,認為能在生活中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有61人,占比53.04%,認為不能者有50人,占比53.48%,認為無所謂的有4人,占比3.48%。可以看到53.48的大學生認為法制教育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就是學了沒有用。
在對目前法律學習中的主要問題中問答中,認為缺乏相關知識的有31人,占比26.96%,認為懂得法律知識但不知怎么利用的有25人,占比21.74%,認為較少使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缺少實踐機會的有59,占比51.3%。說明大學生對應用實踐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需要加強。
表2 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方法
在比較贊同的法制教育方法中,贊同課堂法制教育加實踐教育的有35人,占比30.43%,贊同課堂道德教育加法制教育的有23人,占比20%,贊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結合的有57人,占比49.57%。印證了單純課程學習效果較差。應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掌握法律知識。掌握利用法律知識維護自己的權益,遵紀,守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更接受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加心理教育結合模式的綜合教育方式。通過例子把三個內容融合起來,引發學生興趣。因為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的用一種方法來解釋。
表3 大學生希望課堂法制教育采取的授課方式
這與當前純教師單方面授課形式有較大的反差。說明教師純課堂單一講授不被學生接受。
學校的“法制教育”從屬于“德育”、法律教育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在我國現有的文件精神及實踐中都得到了認同。法制教育課程按道德教育的思路開展,導致了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法律的嚴肅性受到挑戰。導致法制教育工作很難得到切實的開展。高校大學生法律素質存在如下問題:
(一)法律課程設置的不合理性
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教育部于2005年聯合頒發了《中共中央宣傳部及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7]及《實施方案》,并組織了大批權威專家編寫相應教材,希望從道德、法律和心理等方面綜合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案》中規定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兩門課程合二為一,成為了新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導致原有的課程被縮短。在教學中,有的教師又過度強調對規范性法律條文定義的講解,而忽視對一些基本的法律理論和原則,沒有案例教學及實踐教學環節。考核方式則是通過閉卷考試進行,注重考試名詞解釋。然而法律條文的機械性識記并不等同于其法律意識水平的提高,學生學習完結后常出現高分低能現象。換言之,學生只是當做一門課程而已,學生完成學習課程后,一般不再進一步學習相關法律知識的機會,少數院校通過“團課”學習一些時政文件及法律知識。
(二)師資力量配備問題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過去重視的以政治手段管治社會,到如今的以法律手段管理社會是中國管理方式的重要轉變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創新。依法治國法制在一個國家的構建和維系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主力軍。因此大學生法制教育應引起足夠重視。調查發現高校的法律老師配備不足,教學內容教學形式陳舊。只有單一的課堂上課教學,缺乏對學生法律實踐能力的培養。調查發現多數學校從事法律基礎教學的專職老師的數量不足,一般是由思政老師講授,缺乏法學培訓的背景,不能靈活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復雜的法律問題,照本宣科的講授并沒有有效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能力。
(三)大學生法律素質不齊
大學生基本都已成年,受一些傳統觀念及社會、家庭等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對法制教育的認識有著偏差,具體表現為:一些學生對在學校開設法律教育課程持無用或無所謂態度。主要由于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部分學生專心于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而對法律知識的學習不重視,學習法律也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這樣必然會影響法律素質教育的效果。調查發現有34.78%的大學生認為受社會不良風氣及傳統觀念影響的影響導致法律意識薄弱,導致大學生法律素質參差不齊。
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簡單闡述了國內外大學生教育現狀,分析了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調查發現我國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內容和形式有待提高。認為當代大學生法制教育應當遵循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課程教育與其他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注重家庭、學校、社會相配合的原則,加強法制教育的帶頭作用。使法制教育的“從屬和依附”中“獨立”出來,對任課教師進行培訓,加大師資力量的建設。教師應在教學內容和形式上給予創新。
[1]林愷.亟待走出誤區的高校法制教育——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淺析[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8(01):116-118.
[2]王曉慧.困境與出路——法治模式下高校法制教育的再認識[J].當代教育論壇,2009(9):82-84.
[3]陳大文,劉一睿.從普及法律常識到提升法律素質的教育——改革開放30年高校法制教育發展回眸[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4):65-71.
[4]王博,林楠.美國公民教育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7(4):79-81.
[5]車雷.英國的學校法制教育及其啟示[J].教育探索,2011(11):152-153.
[6]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J].課程.教材.教法,1996(03):1-3.
[7]張闊海,宋寶萍.大學生法制教育困局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2(06):181-182.
[8]許璐璐.高校輔導員開展日常法制教育的思考[J].教書育人,2010(18):62-63.
[9]姚茜.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大學生法制教育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河南省社科聯課題,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法制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編號SKL—2015—2413)。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