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辛萍
(廣西科技大學,廣西 柳州 545006)
社會性別視角下農村老年女性養老問題
夏辛萍
(廣西科技大學,廣西 柳州 545006)
社會性別;養老問題
我國農村老年人口規模是城市的1.69倍,農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過18.3%,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是城市的2.3倍〔1〕;從城鄉結構來看,全國65歲及以上老人中,生活在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占總數的53.46%;從性別結構來看,女性占老年人總數的51.30%,農村地區的老年女性則占老年女性總數的53.13%〔2〕。農村龐大的人口基數和長期以來社會保障體制的非均衡性使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相比城市更加嚴重。由于生理因素,老年女性人口普遍高于男性,且年齡越大對養老的需求也越大,尤其在以家庭養老為主的農村地區,家庭需要承擔的養老壓力也更大,產生的問題也更多。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在國際老年人年(1998)儀式上曾指出:“在老齡化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性別差異問題。在幾乎所有地方,女性的壽命長于男性。但女性老年一般比男性老年更貧困,患慢性病和因病致殘的比例更高,也更容易受到歧視和忽略”〔3〕。
我國長期以來的城鄉分割二元政策及人們意識形態中已經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等原因,使農村老年女性的養老困境隱性化,農村老年女性的大量權益被忽略、諸多需求未滿足。
1.1 缺乏充足經濟支持,老有所養,以何為養
1.1.1 穩定收入日趨減少 對于仍處于傳統農業地區的老年女性而言,只要身體狀況尚好,她們基本可以依靠小規模的傳統種植和家庭養殖來解決個人溫飽問題,但這種勞動所得,難以換取更多經濟收入。個體的勞動收入(主要為參加勞動生產所得)受年齡和健康狀況的影響,呈逐漸下降趨勢。這意味著農村老年女性通過體力勞動,利用自給自足方式來供養自己的難度是呈上升趨勢的。目前,農村老年女性的經濟收入主要來自家庭其他成員,這種經濟上對配偶和子女的依賴性,使其經濟收入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更弱,極易成為農村最貧困的一個群體〔1〕。
1.1.2 子女供養難以保障 目前,大多數農村老年女性(尤其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主要依靠外出務工的子女寄回的生活費維持生活。由于社會分層的自我維護效應,受職業、教育等因素影響,許多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從事低技能或純體力的勞動,工資薪酬非常低,缺少相應的福利待遇。加上教育支出在整個家庭支出中比重的不斷上升及城市生活的高昂成本,子女也沒有過多能力向老人提供充足的經濟支持。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寄給老人的生活費在時效性和穩定性方面極易受其他因素影響,當子女出現收入不穩定(如被拖欠工資、失業)或有其他重要開支(如子女教育支出、個人或子女醫療支出)情況時,老人的生活費用就難以保障。
1.1.3 醫療支出微乎其微 長壽卻不健康是老年女性的顯著特征,農村老年女性壽命雖長,其身體健康狀況卻劣于男性,發病率、殘障率明顯高于男性,同時較男性享有更少的醫療衛生資源〔1〕。一方面,農村地區能夠享有的醫療衛生資源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城市醫院高額的醫療費用也讓許多農村老年病患望而生畏。由于缺少經濟上的自主性,無論是“怕花錢”的思想問題,還是“沒錢花”的現實問題,農村老年女性必然面臨不健康的比例更高而平均醫療支出費用更低的境況。
1.1.4 參保比例普遍偏低 在農村地區,除少數經濟狀況良好的家庭子女會為老人購買相關保險外,絕大多數老年女性缺乏主動參保意識。相比同一地區的農村男性或城鎮女性,農村老年女性在社會養老保險方面的覆蓋率普遍更低。據有關調查,在農村,2011年只有31.1%的女性享有社會養老保障〔4〕;在部分地區,由于收入微薄及對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許多老年女性即使參保,通常也是選擇最低繳費標準〔5〕,一旦受通貨膨脹等經濟因素影響,老人們得到的養老保險金難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晚年生活也更易陷入困境。
1.2 缺乏可靠生活照料 根據2005年《中國人口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在60歲以上的農村女性中,有11.9%的人生活不能自理,遠遠高于農村男性、城市女性、城市男性的比例,另從性別、年齡、城鄉等相關變量的比較來看,農村老年女性中生活不能自理者占的比重最高。
1.2.1 有心無力的配偶照料 配偶是傳統家庭養老的供養者之一,農村老年女性的喪偶率達到47.19%,遠高于農村老年男性、城鎮老年女性、城鎮老年男性的喪偶率,這意味著基本上有一半的農村老年女性沒有配偶,無法獲得配偶的養老支持。另一方面,傳統的性別分工使女性承擔了更多家庭照料的責任,尤其在農村家庭中,老年女性不僅不可能依靠配偶養老,相反,她們還要承擔照料配偶的責任。一旦老年女性的生活需要長期照料時,配偶通常很難獨自承擔照料責任,生活照料的人力資源就只能依靠家庭其他成員。
1.2.2 可欲難求的子女照料 隨著社會轉型,農村的家庭結構、居住模式發生了顯著變化,子女養老受到了嚴重的沖擊。①受計劃生育國策的影響,由生育資源轉化的養老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被縮減,目前農村家庭的子女數已大為減少,相應的家庭照料人力資源也減少〔6〕。②作為兒女在贍養方面也存在性別分工,即男性多外出打工掙錢,向老人提供經濟支持,而女性則在家照顧老小,負責老人生活起居。因此,子女的贍養觀念和經濟水平決定著農村老年女性的養老水平和生活質量。此外,女兒是否遠嫁或婆媳關系是否融洽等也成為老人是否有人照顧的重要因素。③人口流動性增加使子女與老人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可能性變小,尤其是留守老人,子女無法全面細致地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情況和健康狀況,難以保證對其生活照顧的及時性和連續性。
1.3 缺乏有效精神慰藉 因喪偶、子女長期外出務工而造成的長期無人照顧和陪伴,因公共生活空間被壓縮而導致的社會互動減少等問題,都會使老年女性在養老過程中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
1.3.1 喪偶率高老來無伴 對農村老年女性而言,配偶是其經濟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重要來源。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擇偶時男性一般比女性年齡更大一些,同時女性具有存活優勢,這使得老年女性具有更高的喪偶率〔1〕。由于各種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喪偶后再婚的女性比例很低,尤其是在受封建性別文化影響深遠的農村地區,老年女性再婚的比例極低。高喪偶率和低再婚率導致農村老年女性的晚年生活更為孤獨、寂寞和無助。
1.3.2 代際互動不斷減少 親情是維系代際互動的基礎,居住的代際分離給這種代際互動造成了一些客觀影響。留守兒童的隔代教養雖然讓農村老年女性承擔了理應由父母承擔的責任,但也增強了老人與家庭成員間的代際互動。但隨著隔代后輩外出求學、打工等,老人代際互動的機會也不斷減少。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更是農村老年女性的迫切心理需求。
1.3.3 社會生活參與減少 農村里的社交活動主要為重大節日的聚會活動、村委會投票選舉和紅白喜事。在一些重大節日活動或儀式中,受性別、年齡、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教育程度等多種因素影響,老年女性能夠獲得的參與機會非常少;而對于鄉鄰親友的紅白喜事這類社交活動,即使老年女性有參與的意愿,也通常會因經濟狀況(拿不出合適的禮金)、身體狀況(行動不便)受到限制。由于缺少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間,農村老年女性精神生活十分貧乏,因此農村老年女性的宗教信仰比例要明顯高于男性。社會資源獲得和分配中的不利地位,使老年女性參與社區活動的機會和能力大為減少,逐漸形成年齡越大,社交支出越少,被邊緣化程度越高的特點。
2.1 社會層面
2.1.1 健全養老政策法規 通過構建性別平等的包括醫療、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在內的各項社會制度,保障女性各項權利的實現,是改善老年女性養老困境的根本途徑。①應該建立和完善農村地區的養老政策和法規,把農村老年女性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進行考慮,細化農村老年女性在生存與發展等方面能夠享受到的權益,并明確落實政策和法規執行的具體機構、部門或群體,切實保障農村老年女性的各項權益。②對現行的土地政策進行適當調整,把土地養老與土地使用的繼承權聯系起來,增大土地效用,使其適應社會養老保障的需求,以解決女性勞動終身化的現象。③地方政府應建立有助于家庭養老的獎懲機制,通過制度建設把家庭內部的養老行為公開化,讓“家事”變為“公事”,例如由基層組織定期檢查老年人的生活狀況,促使養老意愿不高的子女增加養老投入;相關部門組織“和諧家庭”、“孝心子女”等評選活動,激勵子女為老年人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有效發揮家庭在養老中的保障性作用。
2.1.2 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地區家庭養老能力的弱化與其落后的經濟狀況緊密相連,因此,政府首當其沖要加強對農村地區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大力發展農村地區經濟,推動其合理化經濟格局建設。通過興辦農業示范基地或利用承包地使用權入股和土地有償使用等方式,建立各種農業合作社及相關農業企業,增加農村家庭經濟收入,確保農村地區老人有穩定、可靠的“經濟供養源”,滿足基本物質生活。
2.1.3 營造養老文化氛圍 ①要廣泛宣傳先進性別文化,營造男女平等的社會氛圍,使人們摒棄重男輕女的思想,重新審視農村女性的養老問題。②要積極宣傳各項養老政策和制度,轉變農村老年女性在醫療保健、社區養老、社會參與等方面的陳舊落后觀念,促進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③要加大孝德文化的宣傳力度,強化人們尊老敬老的孝道意識,營造互相監督、互相幫助的養老風氣,使老人在良好的養老環境下實現“老有所養”。
2.1.4 完善社區養老功能 要加大農村地區的社區建設力度,完善農村社區養老的功能,使農村地區的養老模式更加多元化。通過發展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來彌補家庭養老功能的不足,如在農村修建娛樂室、老年之家等設施,成立互助幫扶小組等形式,進一步滿足農村老年女性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另一方面,除積極爭取政府政策和資源扶持外,還可廣泛爭取社會資金如非政府組織資助、企業捐助等,在農村地區建立養老基金和基金管理組織,并爭取農村社會工作團體和社會工作者的介入,解決青壯年外出務工導致的日常照料供給不足與老年人情感慰藉匱乏的問題。
2.2 家庭層面 從家庭內部資源來看,作為子女不能完全依賴國家和社會來解決父母養老問題,應當不斷整合家庭養老資源,積極面對養老困難,主動地承擔養老責任〔4〕。同時,在養老義務承擔過程中,盡量淡化性別分工,無論兒女都有向老人提供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的義務和責任。
2.3 個體層面 盡管對于絕大多數農村老年女性來說,家庭養老是首選養老方式,但在農村家庭結構和功能不斷變遷的過程中,個體應盡快改變“依賴型”養老觀念,樹立“獨立型”養老意識,接受家庭養老以外的多種社會化養老形式〔6〕。此外,農村老年女性可以根據各自需要,力所能及地參與社會勞動與公共生活,這樣一方面能以習慣的生活方式度過老年生活,在活動中實現人際交往,另一方面,也能夠增強自信心,有利于積極情緒的產生并保持健康。
綜上,關注農村老年女性養老問題,構建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完善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對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的穩定至關重要。農村老年女性養老狀況的根本性改善需要通過相應的政策法規予以保證,只有在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納入社會性別的視角,對農村老年女性進行救助性支持,才能不斷增進農村老年女性的健康與福利。
1 趙建玲.社會性別視角下農村老年女性的養老困境——以山東省為例〔J〕.寧夏農林科技,2012;(10):54-7.
2 聶 焱.我國農村地區老年婦女的家庭養老困境及成因探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2;(4):148-54.
3 科菲·安南.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J〕.中國老年,1998;(11):1-2.
4 秦秋紅,王苗苗.“白發浪潮”下老年女性養老問題探究——性別差異視角的制度思考〔J〕.思想戰線,2012;(3):40-4.
5 郭 未,張 蕾.對我國西部農村老年婦女養老問題的思考〔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9;(9):40-1.
6 夏辛萍.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困境分析及對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1):4494-6.
〔2015-08-05修回〕
(編輯 苑云杰/王一涵)
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6BSH060)
夏辛萍(1982-),女,副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老年社會工作研究。
C913.6
A
1005-9202(2016)24-6296-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