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 莉 姜晨迪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如何打破鋼琴教學的千篇一律
卜 莉 姜晨迪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鋼琴教學是音樂教育中基礎而關鍵的一環,是整個藝術教育體系中最為核心的一部分。在如今時代發展的背景下鋼琴教學出現了教師、學生、教材上的變化,傳統模式下的鋼琴教育不能良好的適應音樂教育的發展。因此對鋼琴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從根本上改變鋼琴教學模式的現狀,達到鋼琴教學的預定效果與目標,實現長足發展。
鋼琴教學;音樂性;引導;創新模式
隨著我國音樂的素質教育與普及教育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到啟蒙教育的重要性。鋼琴被稱為“音樂王冠上的明珠”,首先,鋼琴是一件具有獨特性能與審美價值的樂器。其次,它既有輝煌的音響又有絢麗的音色,具備無可比擬的豐富的表現力。由于鋼琴的特殊性,在彈奏時需要快速而準確的判斷出樂譜上標注的音符、強弱、踏板等,這就需要大腦與四肢、眼睛與耳朵協調配合。科研結果表明,6歲之前的兒童對事物的思考主要以右腦為主,而音樂可啟發右腦思維的形成,經過長時間的鋼琴學習,必定會對兒童右腦以及智力的開發產生重要影響。在雙重原因的促使下,鋼琴已成為兒童進行音樂學習的首選樂器。
在中國現階段鋼琴教育中,大多數鋼琴教師會將重點放在學生的肢體以及技術技巧,這就導致學生過度的注重技術而忽視了內在的音樂性。教學方式單一,并且側重鋼琴技術練習,導致鋼琴教學模式出現了僵化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鋼琴教師在鋼琴教學模式上所起到的啟發和引導力不夠[1]。鋼琴教育的千篇一律,讓學生彈奏出來的音樂自然是機械單一的。鋼琴演奏的技術與音樂性,是并行不悖的兩個方面,音樂不是千篇一律的,音樂是有變化的,聲音是有層次的。
鋼琴自西方傳入中國,初期的鋼琴教師也是由教會學校的傳教士來擔任。這些傳教士并不是專業演奏家,本身也沒有過系統的、專業的演奏訓練,往往是依靠以往的興趣或經驗,傳授一些圣經或者小曲。而鋼琴之所以會被國人認識,都得益于清末明初的學堂樂歌,新式學堂的建立為我國后期的鋼琴教育奠定了扎實基礎。中國鋼琴教育史上,有兩件意義深遠的事值得一提:一個是來自意大利的鋼琴家梅·帕契舉辦了最早的鋼琴公演;另一個是《和平進行曲》的創作。
鋼琴家梅·帕契對中國鋼琴教育的貢獻,在于其對手指獨立性和堅實的指尖訓練的重視。這一方法傳承了歐洲現代鋼琴教育的精髓,被中國大多數鋼琴家學習和演繹。同時,梅·帕契帶來國外最優秀的演奏方法及教育思想,極大提高了中國的鋼琴演奏水平,也因此誕生了一批本土的演奏家和鋼琴教師。正是有了這批優秀的鋼琴人才,中國的鋼琴教育事業才得以良性循環,并逐漸走向正軌。
最早進行中國鋼琴音樂寫作嘗試的是趙元任先生,他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和作曲家。1915年趙元任創作出的《和平進行曲》發表在《科學雜志》第一期,這是我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鋼琴作品,這首作品采取了中國民族音調與西方功能和聲有機結合的方法,為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開創了先河,為后來的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綜上所述,隨著西方宗教與音樂文化的傳入,擴大了鋼琴在我國音樂生活中的影響,而“學堂樂歌”則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音樂潮流。專業音樂教育機構的建立以及鋼琴音樂的普及代表著我國鋼琴音樂教育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
鋼琴自傳入中國,就以其獨特的音色和較寬的音域征服了人們。這件表現力極強的西祥樂器在經歷了中國經濟的改革、文化的變遷及教育體制的革新后,終于在我國音樂發展的舞臺上開辟出了屬于自己的領域。
鋼琴教育在中國的出現可追溯至百多年前,而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鋼琴教育進入了繁榮時期,而“鋼琴熱”現象標志著我國鋼琴音樂的全面普及化。在此期間,隨著教學水平的提高與教學體系的完善,出現了像周廣仁先生、傅聰先生、劉詩昆先生等鋼琴大師,又培養了像郎朗、李云迪、陳薩、王羽佳等這些優質的青年鋼琴演奏家。
我國現階段的鋼琴教學中多采取的授課方式是傳統的一對一授課模式,這樣的授課方式可以很好地與學生交流并且為學生制定適合個人的教學方式。一對一授課模式固然有它的優點,但是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兩面性,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它的弊端所在。一對一的授課模式不像舞蹈班或者美術班,讓學生一起學習,學習知識的同時還有伙伴的陪伴,趣味性較強。而鋼琴教學一對一的授課方式對于小孩子來說略微枯燥,趣味性不強,在業余鋼琴學習中會出現由于學生的學琴興趣消失而對學習鋼琴有抵觸情緒的現象。其次,鋼琴教學方法較為單一,鋼琴教師注重技巧,往往會布置大量的作業來練習,重點強調手型,手腕。這種教學方法并不是錯的,可是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往往會忽略了音樂。我們都知道在鋼琴里是沒有一種動作能完成所有鋼琴的彈奏狀態,手在不同觸鍵狀態下所彈奏出來的聲音是不同的,是有層次有變化的。只有聲音變化了,音樂才會豐富。如今很多學生的演奏根本沒有音樂性,沒有音樂性的彈奏最為常見的就是學生沒有想象力,缺乏對音樂的感覺,在演奏時顯得十分乏味、枯燥,這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強調手型所帶來的后果。手上再好的技術,也是為音樂服務的。音樂性的缺乏,導致彈奏出來的曲目僵硬、呆板,更甚至彈出來的音樂是千篇一律的。這是在學習和演奏時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也是在鋼琴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問題[3]。
音樂,不是千篇一律的,聲音變化則可以豐富音樂。如何讓學生用有限的手指創造出無限的音樂是在鋼琴教學中需要探索的問題。要打破鋼琴教學模式的千篇一律,首先鋼琴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每種教學方法都與學生密切相關,應注重因材施教、寓教于樂,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藝術修養。其次要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明確音樂的表現力,讓學生充分理解樂曲的背景以及樂曲內涵,激發學生在鋼琴學習中的學習興趣和審美體驗。因此,想要進行鋼琴教學模式的創新必須改變以傳統鋼琴教學為教學方式的教師為中心,不再以灌輸式、“填鴨式”的傳授教育方式為主要教學方法,把激發學生自主創新學習放在首位,要充分體會學生感受,激發學生潛能,并加以引導,確立以學生為主體,鋼琴教師為引導者的教學模式。因此,鋼琴教師必須打破陳規,力求改變如今一成不變的鋼琴教學模式,將教學理念與教學新模式相結合,才能達到教學育人的目標。通過研究國內外鋼琴創新教育理論基礎上,結合教育實踐,總結出以下幾種鋼琴教學模式。
(一)建立以啟發、引導為主的鋼琴教學模式
在鋼琴演奏過程中,優美的旋律是建立在一定的技術技巧上,換句話說,沒有一定的技術技巧就不能完美的體現鋼琴作品的音樂風格。因此,除了在鋼琴學習的前期階段注重技術技巧外,后期也要將樂曲與日常技巧練習融合在一起。但在教學的同時,鋼琴教師必須將教學理念融入新型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啟發、引導等教學手段,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
在培養促進學生音樂素質的同時,還要有目的性的訓練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用耳朵去傾聽音樂,區分相同的音樂在不同的觸鍵方法下聲音的不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力。學生擁有了想象力,再加上原本的專業技能后所演奏出來的樂曲就如同有了源頭的水,活靈活現。因此,積累和沉淀更多的音樂形式,使其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形成非自覺性的音樂靈感,激發情感,最終促使音樂創造能力的形成。
對于如何構建創新型鋼琴教學模式需要兩方面的教學手段:一是通過鋼琴教師傳授技巧并講解音樂風格特點、表現手法,進而使學生熟知音樂風格概念,掌握技術技巧以及多種音色。第二是可通過鋼琴教師的示范與啟發下,使學生從模仿階段過渡到主動思考階段,從學習過程中掌握技能,從探索過程中學會融會貫通,豐富感受,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最終形成自己的理解。將鋼琴傳統授課模式與如何啟發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才能達到鋼琴教學模式的創新的目標,形成以啟發、引導為主的鋼琴教學模式。
(二)鋼琴演奏中的音樂設計教學模式
音樂設計是在學生充分了解作品創作背景,把握作品所在時代的風格特征后,結合個人理解,并通過聯想或想象對音樂表演進行整體的藝術構思,讓學生形成自己的鋼琴表演邏輯結構。學生開始學習一首新曲子時,對樂曲只能留下一個初步印象,在接下來的練習過程中,要在理解樂曲內涵,把握音樂風格的基礎上進行重新塑造,增添新體驗。這種要求學生獨立進行音樂設計的模式,是提高學生演奏技術、增強表現力、挖掘學生創造力的有效手段。
傳統模式下的鋼琴教學過程往往是在學習新曲子時鋼琴教師先進行講解樂譜,進而示范演奏,學生則是通過模仿教師來進行學習的。這種教學方式相當于禁錮了學生的思想與雙手,這樣的方法不僅容易滋長學生的依賴心理,同時也抑制了他們的想象力與表現欲,學生的思想被束縛于教師所限定的范圍內,對作品的處理缺乏自己的審美認識,彈出來的樂曲自然是千篇一律的。
創新型鋼琴教學模式所采用的音樂設計則打破傳統由鋼琴教師直接教授的教育模式,轉為由學生進行音樂設計,結合作品創作背景、作品特點,樂曲風格與表現形式等設計出樂曲演奏方案。其次,通過學生演奏自己設計的音樂作品,教師要以引導的形式與學生探討并加以糾正,最后,學生將總結之前感受進行再次創造并將演奏出擁有自己風格的音樂。這種鋼琴教學設計模式主要運用啟發、探究式教學原則,讓學生變為主動,激發其學習興趣,通過借助學習工具及學習手段,從樂曲各種演奏版本中汲取知識、或參考相關音樂書籍,最后結合自身彈奏經驗進行音樂設計。在這種鋼琴授課模式下可培養學生發散型思維,提升鋼琴演奏表現力,擺脫單一機械式彈琴模式,更利于學生確立自己的表演風格。
(三)以探究型為主的鋼琴教學模式
探究型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地學習過程,是學生通過查閱、思考、交流、總結等一系列行為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探究元素可激發學生發揮其主體作用,這是實施創新型鋼琴教育的重要舉措。實踐出真知,只有通過自身探索研究后獲得的技能才是更加全面的,但由于我國鋼琴教育長期采取教師填壓灌輸式與學生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方式,導致了學生想象力的缺失,阻礙了探究力的發展。
以探究型為主的鋼琴教學模式主要在大學教育中運用。如今我國的大學鋼琴教育所面對的學生中大部分是受應試教育影響從而被動學習,那么如何在大學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反被動為主動、激發學習興趣,鋼琴教師可參考現代教育理論提倡的探究式教學,從中提取適合鋼琴教育創新模式的理論加以實踐。
1.以探索型為主的鋼琴教學模式
以探索型為主的鋼琴教學模式主要用于表演課中,由于鋼琴音樂的特殊性,它屬于聽覺類藝術范疇,聲音形象則是通過音響的變化來塑造的。它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作品賞析,同時親身體會演奏過程,才能完成由感受到發散思維再到音樂的素質訓練。因此,教師采取探索型為主的鋼琴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使其自主產生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地學習態度,讓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的一種新思路。鋼琴教師可以多結合多媒體等方式,讓同學在課堂上以看、聽、想、演奏的方式進行自主研究,針對曲子的音樂風格、演奏的處理形式發表個人看法,從而與教師與同學形成探討氛圍,進一步找到自己的表現方式。正因為鋼琴表演的模仿需要二、三度創造,探索型教學模式要求學生的創新體現為以下三個層面:1)第一階段,處于沒有經驗的階段,創造時需要模仿;2)第二階段,有了一定經驗,但需要汲取他人精華與個人見解整合的半創新創造;3)第三階段,融合經驗,通過研究,打破前人對音樂的理解定式,樹立自己獨特風格表演方式的全新創造。探索型鋼琴教學就是要打破以教師個人見解為定式導向,學生模仿學習的傳統教學模式,而以學生獨立思維創造音樂表演的多樣性為其教學特征[4]。
2.以研究型為主的鋼琴教學模式
何為研究?研究是不斷分析、不斷尋求結果的過程,是追求追求理論和事實的過程。以研究型為主的鋼琴教學模式主要應用于集體教學,多通過專題研究的形式引導學生自發的去學習和研究。從而形成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好習慣。此模式是當代教學理論在提倡新型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措施之一。研究型為主的鋼琴教學模式有以下特點:
(1)不授之于魚而授之以漁。教師傳授的是研究方法,由同學自主去探索;
(2)給出課題前,教師會將其研究成果融合在課堂內容中,并拋出尚未解決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
(3)最終要求學生用現場說課或論文的形式呈現其學術成果。
(四)鋼琴教學模式中的創新活動
創新活動是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傳統鋼琴教學模式多在室內課堂完成,而課外實踐活動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創造力都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二者合一,使鋼琴傳統教學模式加入創新元素。它分為三個步驟:1、教師作為主導者,組織策劃鋼琴音樂創新活動;2、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鋼琴音樂實踐活動,旨在訓練其創新思維和音樂創造力;3、學生作為主導者,獨立策劃鋼琴音樂創新活動[5]。
1.鋼琴音樂課堂創新型活動——鋼琴即興演奏
即興演奏是指沒有固定的曲譜,不經排練,依靠臨場發揮的一種表演形式,它是一種訓練鋼琴技巧的一種方式。我們所說的創造思維往往表現在即興和直覺兩方面,再通過人非自覺性的反應、靈感以及前期積累的經驗表達出來。長期以來,高校音樂教育與社會脫節,鋼琴專業的學生往往只會彈奏正譜,對于即興演奏確是無可奈何。因此,在鋼琴教學中加入即興演奏環節是加強音樂創造力的必要方式,通過課堂集體教學,激發興趣。
2.鋼琴音樂課外創新型活動——音樂會
(1)學生輔助教師進行講座音樂會
音樂會與學術講座向來是分開舉辦的,而講座音樂會則是將音樂會與講座相結合。例如:鋼琴教師的教學科研課題為近現代中國鋼琴音樂,學生可輔助教師舉辦一場近現代中國風格鋼琴音樂學術講座。其輔助形式為在教師舉辦學術講座時,學生在近現代中國風格鋼琴音樂中選擇一組鋼琴曲,創插在講座中彈奏,為觀眾帶來最直接的感官體驗。這種新模式使學術有音樂相輝映,又使藝術增添知識含量。
(2)學生獨立舉辦創新型音樂會
音樂會向來是證明表演專業學生才華的舞臺,在學生舉辦音樂會前會經過教師悉心指導,需要聽從教師的決策。而在創新模式中鋼琴教師要有目的地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作為主導者組織一場創新型音樂會,從選曲、作品的研究以及表演模式都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的角色則變為協作者。
另外,鋼琴教師可以采取多種上課形式來進行授課,在一對一授課方式基礎上,增加多人上課模式。例如,定期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小課,加強學生之間交流;在曲目的選擇中加入雙鋼琴樂曲,為上課過程中增加趣味性[6]。
本文探索如何打破鋼琴教學的千篇一律,促進創新模式鋼琴教學的發展,是從鋼琴教學以及表演的特性出發,以建立創新型鋼琴教學模式,鋼琴演奏中的音樂設計教學模式,探究型為主的鋼琴教學模式,鋼琴教學模式中的創新活動四個方面進行的創新實踐[7]。
該模式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為核心,在現代的教育理念的大環境下,為獨特的鋼琴教育量身定制,作為這一模式的實施者,教師本身應該具有更豐富的知識儲備、更好個人氣質及更堅實的創新素養。教育依附于教師,作為中國教育的主力軍,教師應該擔起創新的重任,不斷在教育領域探索新的模式,為培養新一代創新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通過鋼琴教學模式的創新讓學生養成積極學習的好習慣,增進鋼琴學習的興趣。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并非一日之寒,需要長期的探索和反思,從學生本身著手,不斷的總結和發現新的教學思路,只有對教學模式的不斷打磨,中國鋼琴教育才能越走越遠。■
[1] 周為民.我國鋼琴教學若干問題的研究與思考[J].中國音樂,2012, 04:159-165.
[2] 卞萌.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展.華樂出版社,1996.
[3] 顧家榮.淺談鋼琴演奏中表現音樂性的基本要素[J].大眾文藝, 2009,19.
[4] 吳曉娜.鋼琴教學創新模式的構建與思考[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01:182-185+195.
[5] 景鵬.淺談鋼琴教育教學模式在高校的改革與創新[J].音樂時空, 2015,08:167.
[6] 趙娟.中國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之文化闡釋與建構[D].湖南師范大學,2013.
[7] 吳曉娜.鋼琴教學創新模式的構建與思考[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01:182-185+195.
卜莉,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姜晨迪,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