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怡凡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電子音樂作品中的中國傳統音色元素
胡怡凡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子音樂作品的出現,各種意識形態體也越來越豐富。作曲家們都希望通過各種技術,各種音色的運用,使自己的作品能夠更加出色。中國電子音樂雖然起步階段比西方國家“滯后”了約四十年,但發展快,特別是近幾年來的發展創作,更是深入。“中國元素”和“中國傳統文化”也越來越多的運用到作品創作中去,使之試圖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而這些現象也越來越有不可小視的影響力。
電子音樂;中國元素;傳統
一直以來,關于電子音樂的概念,都是尚未定型的,甚至于說是有爭議的。有些學者認為它可以寬泛的講,也可以狹窄的說。趙小生發表的《電子音樂技術概論》是中文文獻中最早,也是較為全面的介紹電子音樂的論文。該文指出:“電子音樂這一概念,專指運用于電子手段生產,或經過電子手段修飾的聲音制作而成的音樂。①在西方,電子音樂的發展四個階段,分別是“具體音樂”時代,“磁帶音樂”時代,“電子音樂”時代和“計算機音樂”時代。1984年法國作曲家皮埃爾.舍費爾創作的《地鐵練習曲》標志著世界上第一部電子音樂作品的誕生。
現在的國際國內音樂節,比賽等都以電子音樂作品為主,不難看出,電子音樂的出現,引起了音樂創作領域的新的創新,也開啟了音樂藝術的一個新紀元。西方的電子音樂出現早于中國,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英國作曲家亞.戈爾在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講學,才第一次將西方現代主義的作曲流派介紹到中國。從1994年首次舉辦“北京電子音樂周”到現在每年的如期舉行,以及后來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電子音樂專場。這些音樂節的舉辦,加強了中國電子音樂界與國外電子音樂界的聯系,也推動了中國電子音樂作品的蓬勃發展。
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子音樂作品的出現,各種意識形態體也越來越豐富。作曲家們都希望通過各種技術,各種音色的運用,使自己的作品能夠更加出色。中國電子音樂雖然起步階段比西方國家“滯后”了約四十年,但發展快,特別是近幾年來的發展創作,更是深入。“中國元素”和中國傳統文化”也越來越多的運用到作品創作中去,使之試圖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聲音的選擇包括音色,人聲等等。一個作品中聲音的選擇尤為重要,特別是富有特色的聲音的選擇。
電子音樂與生俱來就要區別于傳統聲學音樂,而它特有的發聲及音色的合成方式,使它走上了一條不同的發展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對音色的處理和選擇顯得尤為重要。某些東方的觀念便自然的融入了進去。
像德彪西與印尼的“加美蘭”音色;巴托克與東方調式的聯系;梅西安與印度的節奏等等。這個上世紀問世的新生兒,似乎與古老的東方元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中國文化背景中,有大批的作品問世,許舒亞的《太一2號》便是其中一個,也是極具中國特色和沉淀的一個。《太一2號》是為長笛,簫和電子音樂而做的一部作品,將民族風格,現代風格與電子音樂相結合。在音色的選擇上,作者將中國樂器簫的三種音色:滑音,泛音,氣音,通過計算與合成而得。簫是中國特有的樂器,而長笛又是西方音樂的特色,這首作品巧妙的把東西方樂器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交響性的音響。
除了《太一2號》,還有程伊兵的《樂中書》,這部作品中運用到了古琴的音色,古琴是中國古老的樂器,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如《鹿鳴》中記載有“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等等。在這部作品里,還包括一個指觸琴弦的“噪聲”部分,以及通過包絡發生器,效果器等實現的復雜的音色控制,使音色更加多元化。
在《樂中書》這部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還運用到了一個獨特的聲音,就是人聲的吟唱。在作品中,吟唱經過了電子化的處理,采用的原聲是原汁原味的“吳語”再通過加工變形而成。或許正是因為這種純粹電子化的音樂感受與中國傳統的藝術相結合,似乎更有的是中國傳統意味。
在電子音樂的發展中,人聲的創新與運用越來越多,更多的人聲素材使作品更具有發展和戲劇性。比如在作品《魚漁欲》中②,所用到的人聲素材就包括男生、京劇和女聲三種。而在調制的過程中,通過對人聲的變形、延遲等處理,使聲音變的更有個性和創造性,來夸張的變現主題。
人聲的改變使整個電子音樂的發展有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這種高度也有它的“危險性”和可變性,可聽性受到嚴重挑戰,音樂性則有了新的飛躍,而其中所用到中國素材也使得中國電子音樂的發展有了一個更新的階段。
這些具有濃厚的東方文化意識的音色,聲音以及其他特征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了電子音樂作品中,它們有別于西方電子音樂的藝術變現特征。作曲家們力圖通過更多的表現形式和手段,和電子音響來發展中國的電子音樂特色和風格。從列舉的這些作品中,可以發現,在中國電子音樂與西方電子音樂不斷結合的過程中,含有“中國元素”的電子音樂向更深層次發展。或許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它在與現代文明,現代電子音樂的創作中,煥發出無限的生命力。■
注釋:
① 趙曉生.電子音樂技術概論.1985,01.
② 《魚漁欲》是一部數字音樂與音像MV,作者沈琦,南京航空航天專業藝術學院計算機作曲專業,碩士研究生。
[1] 張曉夫.電子音樂的概念界定.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04.
[2] 許鵬,張小夫等.新媒體藝術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4.
[3] 布林德爾 著.黃枕宇 譯.新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