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行
中共阜陽市委黨校,安徽 阜陽 236000
?
公心與私欲:官德建設中的現實困境及出路*
潘 行
中共阜陽市委黨校,安徽 阜陽 236000
自古以來,官德建設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早在先秦時期已有“德不厚者不可使民”的著名論斷。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歷代領導人無不重視官德的建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官德思想的核心,民主是毛澤東官德思想的基礎,勤政務實和公道清廉是毛澤東官德思想的方法論。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堅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位。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要把思想道德建設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在歷屆領導集體的重視與積極引導下,我國的官德建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此外,在我黨九十五年的奮斗歷程中,涌現出了不少道德高尚,為國為民的好干部。但不容忽視的是:官德建設中仍存在不少問題,面臨著難以突破的困境。
(一)人民過高的期許與官德建設現實之間存在的落差
歷來,中國老百姓對于“清官”文化有著獨特的喜好與執著的追求。“精忠報國”的岳飛,人人稱頌的“包青天”,敢罵皇帝的“海青天”……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做官只有做到他們那樣才能稱得上有德行的好官。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的一部分官員存在著信仰喪失、貪污腐敗、懶政怠政等諸多官德方面的問題,從而造成與老百姓這種過高的期許之間的矛盾沖突。
針對此矛盾,一方面我們的執政領導要敢于正視官員隊伍存在的問題,敢于解決問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以來,狠抓官員道德作風建設,以猛藥去疴之勇氣,壯士斷腕之決心懲治腐敗。我們的反腐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在官德建設中,不可因一時取得的成績而放松警惕,自我降低標準,要相信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另一面,人民對于官德的期許也要回歸理性。以同理心看待官員身上存在的問題,充分尊重領導干部的自然人屬性,切莫以圣人的標準去要求每一位領導干部。
(二)尚未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官德考評機制
自建國以來,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始終堅持“德才兼備”的用人導向,提倡“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但如何選拔出有德行的好官始終是一個難題。目前,我們對于官德的定義有了趨于一致的認識。有些地方不斷加大官德考評力度,積極完善官德考評機制。但道德范疇的事物,有其特有的內隱性與不穩定性,考評效果不盡如人意。在具體的考評操作中存在著不少的問題。考評內容單一,更多的關注領導干部私域。考評透明度不高,群眾參與度不夠。[1]
要想在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不僅要從技術層面去完善考評機制,更為重要的是要關注“官德”深處的價值觀。
公私觀作為道德觀的基礎,是任何時代研究道德建設的重大問題。[2]領導干部應該樹立怎樣的公私觀呢?如何樹立正確的公私觀?
(一)公私觀的嬗變
公私之辯,自古已有。據《禮記·禮運》載: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里飽含了先哲們對“天下為公”理想社會的熱切期盼。在古代的公私之辯中,呈現出明顯的“貴公抑私”的思想傾向。特別是在理學昌盛之后,公更是被視為“天理”,私為“人欲”。大力提倡“存天理滅人欲”。但,也正是由于古代社會對于公的過分推崇,一切“私”均被視為罪惡,視為不道德,造成了社會普遍的虛偽與偽善。
到了近代,知識分子逐步認識到“私”的重要性。最早對傳統的“貴公抑私”公私觀提出非議的是鴉片戰爭時期的龔自珍。他宣稱,私乃是人的天性,無可指責。在新文化運動時期,隨著西方思潮的不斷介入,中國人開始大膽的追求“私”。他們說:“有人而后有世界,人人有利己之心而后有世界。宗教也,學術也,社會也,國家也,推其所由始,察其所由成,跡其所以變遷發達之故,無不基于人類利己之一心。”
在這種大膽求“私”的社會風氣影響下,人們的天性得到了解放,婦女的社會地位也逐步提高,促使近代科學技術以及文化的繁榮發展。但也難免有矯枉過正之嫌,這也成為了中國“利己主義”的濫觴。
(二)馬克思主義的公私觀
無論是古代過分崇“公”對人性的泯滅,還是近代西方“利己主義”的傳入,均不符合中國發展的實際。公與私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在以往的公私之辯中,我們更看重的是兩者之間的矛盾,而忽視了兩者之間的統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是對“公”的推崇;“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是對私的重視。“尚公重私”方是公私之辯的根本出路。
公與私作為一對矛盾,必定有對立之時。如何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這才是樹立正確公私觀的關鍵。首先要堅持“公私分明”,堅持集體主義的原則,在發生矛盾沖突之時,做到“先公后私”、“克己奉公”。現實中,有不少的官員“假公濟私”、“損公肥私”、“以權謀私”,這些錯誤的做法均是沒有劃好公私的界限。正風反腐,從“不敢腐”、“不能腐”走向最終的“不想腐”,樹立正確的公私觀是必不可少的條件,這也是從源頭上涵養拒腐防變的價值觀的源泉。
樹立正確的公私觀,不僅能從根本上解決官德建設中面臨的困境,提升官員的道德水平。而且對我國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均有實踐意義。
(一)樹立正確公私觀,不斷加強官員道德建設
作為官德建設的主體,每位官員要從自身做起,盡快的進行主觀世界的改造,樹立起正確的公私觀。向先進模范人物學習,從他們感人的事跡中,汲取精神的養料。
官員隊伍道德水平的高低,必須經由廣大人民群眾的評判。我們深知:官員的權威和凝聚力并不完全來自于權力和地位,而很大程度上來自于領導者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和人格魅力。過往的無數歷史事實已經證明:群眾真心愛戴擁護的官員,必定是一心為民,無私忘我的官員。一時權力的顯赫,贏得的是人民的“畏”而非真正的“愛”。明代《官箴》里有句話:“公生明,廉生威。”要想樹立起自己公正廉明的形象,贏得群眾的信賴,必須樹立正確的公私觀。
(二)樹立正確的公私觀,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
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加強黨的建設,必須營造一個良好從政環境,也就是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良好的政治生態的營造,離不開領導干部的正確公私觀,也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正確公私觀。
在正確的公私觀的引導下,官員在日常的工作中多了一份正直,少了一些歪風邪氣,“逆淘汰”現象也不會頻頻發生。作為一名普通的公務人員,要劃清公私界限,敢于同歪風邪氣作斗爭。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營造政府良好的形象。作為一名普通公民,在遇到問題時,要多訴求于正常渠道,相信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切莫遇事就“找熟人、送禮”。
(三)樹立正確的公私觀,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習總書記在公開場合多次強調:“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改革釋放出了巨大的紅利,國家讓利于民,藏富于民,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正是由于改革開放充分尊重與肯定了個人之“私”,才調動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經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目前,進一步的改革之所以難以推動,主要原因即是:既得利益集團為了一己之“私”,百般阻撓。此時,即需要我們大力宣揚馬克思主義的公私觀,宣揚集體主義。使改革的阻力方意識到集體主義的重要性,積極主動的配合改革的推進,促使“兩個百年”目標的早日實現。
[1]劉西忠.建立“官德”考評體系的方法路徑[J].領導科學,2010(31).
[2]馬亞鵬.正確樹立黨員干部的公私觀[J].現代營銷,2011(8).
*項目資助:全市黨校系統2016年度課題,項目編號:FYDXKT201612。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