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澤強
重慶郵電大學,重慶 400065
?
網絡環境下公民信用機制與民事執行的關系
郭澤強
重慶郵電大學,重慶 400065
公民信用體系是針對公民個人所涉及多個領域而建立的全方位的信用體系,它是相對于社會信用制度而言的。所謂社會信用制度是指在經濟生活中管理、監督、保障、督促信用活動當事人的信用活動的一整套規則、政策和法律的總和,它通過對社會活動主體在實施的眾多具體行為的后果形成信用分析數據,對當事人的信用程度進行統計、查驗和記錄,形成綜合信用評估報告作為其在社會活動中的規范性約束手段[1]。社會信用制度旨在對社會活動主體的信用程度進行有效評估,并通過關聯財政、交通、稅務、金融、司法等多個領域,對信用當事人的行為做出規范性限制,通過增加失信成本促使其在日常活動中注意自身行為。一旦失信過度,將會影響其銀行貸款、日常出行、住房按揭、消費水平等,從源頭對其行為進行有效規制,保證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2]。
網絡環境下的公民信用體系則主要針對公民個人在日常行為中的信用狀況,其不僅僅是對綜合信用數據的收集、分析和評估,更可以通過與所有社會活動的相關主體形成全方位聯動機制,從而達到威懾效果規范其行為。這一點恰好與民事執行程序能夠實現很好的結合。民事執行程序是民事訴訟程序的終結程序,是解決民事爭議的實現方式,然而民事執行難問題的存在讓民事爭議主體難以實現自身權利。公民信用體系能夠從多個方面規范公民行為,有效解決民事執行難問題。
公民信用體系依托互聯網,借助互聯網在信息傳輸和共享的優勢,實現了在大數據環境下對公民個人信用進行全方位記錄和評估,同時通過與各職能單位的信息共享互通,讓個人信用不再只是孤立性的評價數據,而是成為立體性的監督約束方式,其與民事執行程序的結合有以下優勢:
(一)有利于民事執行聯動威懾機制的建立
(二)有利于提升執行效果,促進自覺履行
民事執行難的癥結所在,一個重要方面在于無法對法院既判結果有效執行。傳統的民事執行是法院執行機關要求被執行人執行判決結果,但是如果被執行人不配合就很難采取進一步措施。公民信用體系的建立,使法院能夠與工商、銀行、交通等各個機構實現信息及行為聯動[4]。如被執行人拒絕履行,法院即可通過互聯網將該行為關聯至公民信用記錄系統,從而使與公民個人日常工作生活相關的機構都能獲取其當前信用狀態,采取限制性措施。例如銀行根據其信用狀況不對其開放貸款業務,交通和出入境機關限制其出行方式,公安機關能夠限制其轉移財產,并對其出入高消費場所進行規制??傊畬κ疟粓绦腥藦娜轿坏剡M行限制,增加其失信成本,促進其自覺履行,從而提升民事執行效果。
(三)有利于節省訴訟成本和司法資源
民事執行程序是民事訴訟程序的終結程序,而一起訴訟從立案至執行完結,訴訟雙方都要投入大量的訴訟成本。另外對于人民法院而言,所耗費的司法資源也非常龐大,可以說民事執行難是一個對各方都不利的困局。公民信用體系的建立,能夠對被執行人以威懾從而督促其自覺履行,降低了法院因進行強制執行所消耗的時間、人力和經濟成本,可以減少對執行機關的人力投入[5]。另外,司法腐敗的重災區即是在民事執行階段,對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及人民法院的權威和形象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公民信用體系和聯動威懾機制的建立,使得法院降低了對執行部門的依賴,從源頭解決了執行腐敗問題。
(四)提升公民信用意識,推動構建誠信社會
公民信用體系的建立旨在推動誠信社會的構建,而誠信社會的構建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對堅守誠信行為的獎勵,另一個即對失信行為的懲戒。二者均是為了強化普及信用教育,提升公民信用認知水平。這就需要通過對公民進行法律法規、政策、常識方面的教育,讓公民樹立信用意識和經濟契約概念[6]。民事執行程序與公民信用體系的結合,即是作為信用懲戒的強制力量,它從司法方面強化了公民在失信懲處力度,使公民樹立一旦信用契約被破壞,就會受到來自社會全方面的制裁,從而有效明確公民自身權利和義務,使全社會養成誠實守信、文明守法的良好風尚。
公民信用體系的建立從長遠來看是有利于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然而在具體實施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在互聯網背景下,與大數據相結合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
圖10-圖12所示為3個小曲拐應力應變的等值云圖。小曲拐兩端的軸頸插在軸承之中,因此,小曲拐兩端軸頸的應力應變很小。從圖中可以看出小曲拐的發生最大應力、應變的位置在小曲拐退刀槽附近,兩端的軸頸應力應變很小,符合之前小曲拐剛性區域的建立。
我國現行的與信用相關的法律或是各類管理制度都存在內容過于粗略籠統,不夠詳實細化,缺乏實際操作性。目前我國還未出臺專門針對公民信用管理的法律,只是在《刑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法通則》等法律中對信用管理有簡單的規定,卻未出臺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專門對公民信用體系構建,以及與其他機關部門實現聯動機制的法律,因此在操作過程中無法可依,削弱了執行效果。
(二)配套措施缺位
公民信用體系與民事執行程序的結合,是一個全面、整體的社會系統工程,它離不開金融、房管、土地、工商、稅務、財政、公安、海關邊防等部門的配合。雖然在互聯網環境下已經具備了將上述機關的信息及時互通的現實條件,然而由于長期分隔孤立,以及傳統的各自為政的工作方式,尚未建立一個統一的公民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因而導致當前對公民的信用管理停留在簡單的信用評估,很難在整個社會活動范圍內對失信公民進行懲戒,使得本應相互配合的監督機制變成了直接關聯部門的“單打獨斗”,未能達到預期目的。
(三)區域發展不平衡
公民信用體系的建立應是一個全面、統一、完整的綜合性體系,應在全國范圍內實現。然而由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區域之間存在相當程度的差異,特別是在互聯網普及和應用的程度上,以及技術設備和人才配置上,部分地區或個別領域還未能建立統一完善的基礎設施構建。由于社會的發展使得經濟、人員、信息交流越發頻繁,流動性日趨增強,因此要求各個地區在基本的設施構建和技術水平上達到相應程度,才能滿足建立完整公民信用體系的要求。
(四)公民信用征集與隱私保護的矛盾
公民信用體系的建立首先在于完善的信用征集制度,能夠全面覆蓋公民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這其中就包括公民的個人隱私。公民信用體系的建立以及信息征集、信息評價和信息應用過程中,很多信用信息會涉及到個人隱私,侵害到公民個人隱私權和信用權[7]。而在這一過程中卻沒有任何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予以規制,信用權和個人隱私權無法達到一個適度平衡,反而會濫用個人信用信息。
(五)公民信用意識的缺失
在我國傳統觀念中,信用更多是一種道德操守和個人修養,并沒有將信用作為一種價值性的財富,而在現代社會信用更是一種無形資產。由于信用獎懲機制的缺乏,公民在若干失信行為中取得的收益遠大于損失,因此從客觀上鼓勵了失信行為的泛濫,從而造成整個社會信用缺失。
(一)加強法制建設,明確信用獎懲機制
1.立法機關應該針對公民信用體系和整個社會信用管理機制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如《個人信用管理法》、《消費信用保護法》、《公平信用報告法》等,對公民信用管理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特別是對失信懲戒方面應予以細化。另外,我國《民法通則》及其他相關法律中也應該加入保護正當權益主體,加大對失信當事人的懲戒力度的規定。同時,對信用懲戒機制還應針對性地制定科學、嚴格、符合實際的懲罰標準,強化對失信主體的規范效果[8]。特別是根據當前互聯網背景下應專門對在網絡上收集信用信息和具體規范做出明確規定,在充分保證公民個人隱私權的前提下,實現公民信用管理和隱私保護的平衡。將互聯網的信息收集和傳輸的優勢充分發揮,同時對互聯網上隱私保護不夠完善,信息易泄漏的弊端規避。
2.互聯網作為聯通公民信用體系和其他關聯機構的重要媒介,和實現公民信用信息監督管理的有效載體,是將法律法規的實質內涵與司法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手段。民事執行程序作為關聯法律與社會生活的關鍵橋梁,通過依托互聯網能夠有效地將司法機關依據法律法規做出的決定落實,通過遏制失信行為為始,最終達到督促公民敬畏信用和法律,從而自覺履行,實現社會的整體利益。
(二)建立完善執行聯動威懾機制
公民信用體系的構建不是單獨的,其必須與社會各個職能部門及公權力部門信息共享,資訊互通并及時更新。公民信用體系的建立,應該以互聯網為支撐,關聯公安、檢察、法院、政法委、紀委、監察、財政、工商、國土、建設、交通、規劃、房產、銀行、稅務、保險等需要協助配合的執法機關及其他與公民日常工作關系密切的機構。這些機關機構能夠將公民的個人信用信息及案件執行情況進行共享,從而建立覆蓋社會各個領域的執行聯動威懾機制,對失信公民及案件被執行人形成立體的、全方位的監督制約機制,其各種民事活動諸如房屋買賣過戶、車輛登記、銀行貸款、出入境登記管理都將被納入信用管理體系的限制性措施當中。直到其履行完相應法律義務或其信用記錄恢復,職能部門會通過網絡反饋至執行聯動威懾機制同時共享至所有信用信息共享機構,取消對其采取的限制性措施,以督促其自覺履行。
(三)通過互聯網建立完善的公民信用檔案管理系統
互聯網能夠實現關聯涉及公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并記錄公民每個行為的信用數據,并將這些數據通過大數據演算、分析、評估,最后得出相對客觀準確的公民個人信用信息數據,能夠說明每個人在社會活動中是否表現出失信行為,這些行為都會以記錄存檔的形式通過電子數據存儲在聯網的公民信用檔案管理系統中[9]。這些資料包括公民個人的基本資料、經濟信用情況、受教育情況、個人社會信息,并涵蓋公民的職業、經濟收入、房產、婚姻、信貸情況等私人信息,綜合性地對公民信用狀況進行評估和監管?;ヂ摼W將信用信息的收集和對公民信用的獎懲結合起來,通過完善的公民信用檔案管理系統,對失信公民和被執行人進行非直接的懲罰,在降低對抗性的同時,增強了失信人的自覺履行意識,促進信用社會的建立。
(四)規范信用征集,保護公民隱私安全
公民信用信息的收集、分析、評估和共享,其中涉及到公民的個人隱私信息,因此必須保證公民個人隱私的安全性。由于眾多關聯機構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共享獲得公民的個人信用信息,因此必須對各個單位的征信方式、征集途徑、征集范圍進行限定,并明確相關責任,一旦出現公民信用信息或個人隱私信息外泄的情況,及時采取措施并追究相關單位責任。在互聯網環境下,能夠實現將各關聯機構的征信方式和標準進行分類限制,一旦某個機構超出規定,系統會第一時間發現并進行違規處置,規范各職能單位的行為。
(五)通過網絡監督確保公正司法、公平執法
民事執行程序是將法院審判轉化為實際結果的程序,因此其執行效果關系到社會公眾對司法的信任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公民信用體系在互聯網環境下能夠為民事執行提供更加完善的執行環境,促進公民的自覺履行,但民事執行程序本身也必須在公正、公平、公開的司法程序下有序進行。法院的民事執行程序同樣要接受公民信用體系下所有關聯機構的監督,通過網絡建立全方位的信用監督體系,無論對公民還是職能機構,都在合法、公正的前提下進行,才能最大限度保證和促進誠信社會的建立。
[1]李長忠.建立公民信用體系的法律思考——從另類討債信說起[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4(10):24-26.
[2]胡志才.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建設研究[D].廣西大學,2008:33-34.
[3]劉雪生.論民事執行威懾機制[D].蘇州大學,2009:24-25.
[4]付鳳娟.論我國民事執行威懾機制[D].西南政法大學,2010:37-39.
[5]胡志光,白田甜,李振宇.大數據背景下民事執行查控的創新[J].人民司法,2014,23(1):91-92.
[6]許雯.中國當代公民信用的缺失與重建[D].陜西師范大學,2012:45-46.
[7]侯曉軍.信用征信中個人權益保護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014:35-36.
[8]廖祖海.論我國社會信用制度的建設[D].江西財經大學,2003:52-53.
[9]賈坤.淺議公民信用權與公民信用機制[J].決策探索,2004(10):49-49.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