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勇
吉林警察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
淺議新《行政訴訟法》對公安執法工作的影響
劉建勇
吉林警察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新《行政訴訟法》是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后我國修改的第一部國家基本法律,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行政訴訟法作為一部“民告官”的法律,其宗旨是保障公民合法權益與監督行政權的有效行使。新《行政訴訟法》的施行在敦促公安執法規范化的同時也為公安執法工作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和新的挑戰。
行政訴訟法的修改覆蓋從總則到執行的全部內容,而每一部分的修改都對公安執法工作帶來啟示和約束。
(一)立法宗旨明確公安執法工作原則
立法宗旨是貫穿整部法律的主體思想,為行政訴訟開展提供基本綱領,新《行政訴訟法》將立法目的修改為四重即法院公正、及時的審判;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權;監督行政權。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是用以解決舊法規定行政案件不得調解帶來“案結事不了”的實踐尷尬。新法允許在行政賠償、行政補償、自由裁量等情況下適用調解,這有利于公安機關被訴后問題的實際解決。立法目的將舊法“維持行政權”改為“監督行政權”,即在總則上明確新法對行政機關行使職權的嚴格約束與監督。
行政訴訟在過去面臨著三難——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對此新法在立案環節采取立案登記制,并將原告范圍由行政相對人擴大至行政相關人,采取寬口徑立案。針對行政機關不應訴、哄鬧法庭等“審理難”的情況,新法第三條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边@要求“告官要見官”。對于哄鬧法庭、脅迫原告撤訴等妨害行政訴訟行為的情形在新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強制措施,即對主要負責人或直接責任人員依規定予以罰款、拘留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些新規都對公安執法機關應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擴大行政訴訟范圍
新《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將受案范圍由具體行政行為改成行政行為,這意味著對于抽象行政行為也進行審查,同時該法第53條、64條對附帶審查規范性文件及審查后的處理進行規定。這要求執法行為合法的同時依據也要合法。此處抽象行政行為可以附帶審查的是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即通常說的“紅頭文件”。新法第12條規定將保障相對人的權益從“人身權、財產權”擴展到“合法權益”,涵蓋公民的知情權、社會保障權、受教育權、政府信息公開等經濟、文化和社會權利,公安行政執法工作受約束的范圍相應擴大。
(三)復議機關成為被告的情形增加
為解決復議機關變身“維持會”的現實困境,新《行政訴訟法》第26條增加復議機關成為被告的情形:復議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與原行政行為機關成為共同被告;復議決定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行政相對人可選擇單獨告復議機關;復議機關不作為的,行政相對人可以單獨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亦可起訴原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
(四)行政訴訟證據與法律適用的變化
此次修法將行政訴訟固有證據種類中增加了電子數據,包括微信、微博、電子交易信息等新媒體時代產生的新型證據。對于證據的法律適用,新法增加被告不舉證或拖延舉證時應當承擔責任的規定。并在第36條規定允許被告補充證據的情形為“原告或第三人在行政案件處理過程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證據在訴訟后提出的”。新法第43條規定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即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一)公安執法行為要實體與程序并重
在依法治國思想的影響下,公安機關重實體輕程序的執法理念已有所轉變,但不乏仍有“不出大問題就沒事”而以“執法瑕疵”忽視程序正義。實踐中民警單人辦案、事后簽名,筆錄復制、時間倒置、依據簡寫、先定案后查證等問題仍舊存在。新《行政訴訟法》為凸顯程序公正的重要性在第74條明確“行政行為程序輕微違法,但對原告權利不產生實際影響的”法院可判決確認違法,即行政行為程序輕微違法也是違法情形之一。執法程序不但包括辦案程序、辦案時限還包括證據的取得。新法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加強了公安執法部門取證的規范性,否則需承擔敗訴風險。
(二)推行公安執法行為全面審查制度
對行政行為的審查,新法變合法性審查為全面審查,既審查公安執法行為的合法性也審查其合理性。新法第70條、77條分別規定行政行為明顯不當或涉及對款額的確定、認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部分撤銷并可以行使司法變更權。這是對公安執法行為合法與合理的雙重監督。
新《行政訴訟法》對規范性文件審查的規定用以解決因部分“紅頭文件”缺乏科學性、合法性,而公安執法機關仍“依法執法”導致行政相對人權益受侵害尋求救濟無門的亂象。據新規公安執法部門在作出行政行為時要用法正確、用正確的法。
(三)突出訴權保護,破解行政訴訟三難
新《行政訴訟法》立法目的中的監督行政權與訴權保護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監督行政權的目的是保護相對人的權益,保護訴權的途徑之一即是監督行政權。為此,新法破解行政訴訟三難的同時加強了對公安執法工作的監督。
新法增加口頭起訴、立案登記制來方便行政相對人起訴,規制公安機關等行政主體“提前做工作減少起訴”的行為,從而破解“立案難”。新法延長起訴期的同時增加不履行法定職責案件起訴期限的規定。就此公安執法機關不但要依法執法更要及時執法。新法改變訴訟管轄、增加復議機關當被告、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等規定規制公安機關內部推諉并縮小案件的協調空間,從而破解行政案件“審理難”。公安執法機關刷人情刷關系的行為將予以杜絕。為破解行政訴訟判決“執行難”問題,杜絕被告以“中心思想、大局意識”等理由拖延履行判決。新法第96條對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等規定了更為嚴厲的執行約束措施。
(一)與時俱進,轉變執法理念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決定之后,依法治國思想已深入人心,作為與人民群眾密切接觸的公安執法部門應與時俱進轉變執法理念。
在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過程中,公安執法工作相較以往已有很大改善,但不乏權力尋租、忽視新法新規、執法觀念陳舊的現象。對此,公安機關要摒棄官本位的思想,依法行政、依法執法,尊重人權。要做到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并重,避免執法行為暴力的同時也要避免語言暴力。2015年人民網撰文發布官員的語言暴力,可謂雷語臟話神回復,如傲嬌版“這事歸我管就不管”;霸氣版“威脅我就是威脅黨”;粗俗接地氣版“國家規定就是個屁”……這些都違背執法為民的深刻內涵。察其言觀其行可知其人,執法人員的素質代表著政府形象,只有轉變執法理念方能自覺規范自身言行提升公信力。
(二)加強學習,規范執法行為
新《行政訴訟法》要求公安執法工作要行為與依據都合理合法,因此在轉變執法理念的同時要加強執法人員的法律培訓。各公安機關應加強民警法律知識的培養,對《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治安管理處罰法》等常用法律要定期考核,避免違法傳喚、拘留后不通知家屬、案件定性張冠李戴等低級錯誤。對于新出臺的法律法規要及時學習。除法律知識和執法技能培訓外,鼓勵開展模擬法庭、流程示范、觀摩庭審等形式的培訓以提升公安執法機關的應訴能力。
行政訴訟適用舉證倒置即被告舉證,因此公安執法機關要注重證據的保存,日常要規范自身執法行為,辦案中要佩戴好執法記錄儀,要根據最新的《公安機關現場執法視音頻記錄工作規定》(2016年7月)的要求進行執法攝錄與保存。對執法要求和教學視頻應及時學習和觀看,執法人員要做到執法必錄,錄后必傳,傳完必存的習慣。
(三)加強糾偏,完善監督機制
復議機關作為行政救濟途徑之一應加強自身的糾偏職能,尤其是新《行政訴訟法》增加復議機關成為被告的情形之后,其更應充分履行職責。除此之外,各公安執法部門應將執法質量作為考評重點,充分調動基層執法單位自我糾偏的積極性,并要將考評標準盡量統一、明確。建立典型培樹機制,對執法規范群眾滿意的典型事例進行宣傳,鼓勵民警的同時能增進民警間的交流和進步。監督執法要全過程、多角度,圍繞人員、案件、程序、證據等方方面面進行。涉及到行政相對人自身利益的執法內容應確保其了解、知情、滿意。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整改,加強糾偏職能,助推公安執法質量的全面提升。
伴隨著《行政訴訟法》、《公安機關現場執法視音頻記錄工作規定》等系列法律法規的修改與制定,勢必對公安執法工作帶來影響,對此不應逃避、抵觸、忽視,而應積極學習和應對。作為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行政機關,公安執法機關要時刻堅持依法執法、執法為民、以人為本,只有其規范執法才能提高執法公信力,用熱血澆開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之花。
[1]張靈暉,孫艷文.<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對公安執法工作的影響[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16.6.
[2]賴繼偉.淺析<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對交通管理工作的影響和對策[J].道路交通管理,2015.5.
[3]陸麗.公安行政執法行為適用法律法規錯誤之分析[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4).
[4]劉愛民.略論<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對公安執法工作的影響[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5(4).
D925.3;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