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佳琛 張鴻棋
晉江市人民檢察院,福建 晉江 362200
?
網絡犯罪上升趨勢下應如何加強法律約束
施佳琛 張鴻棋
晉江市人民檢察院,福建 晉江 362200
(一)我國目前網絡犯罪的性質
目前對網絡犯罪的界定一共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將網絡作為自己的犯罪工具、網絡是犯罪的對象、網絡是犯罪地點。對于這三種對網絡犯罪的界定,之間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具體分析(1)將網絡作為犯罪的工具,在此種情況下其犯罪的地點以及對象就不一定是網絡。比如通過網上的聊天,騙網友出來搶劫。(2)將犯罪的場所定位網絡,其犯罪的工具或者對象可以不是網絡。比如亂發帖子侮辱誹謗他人。(3)將犯罪的對象定為網絡,此時的犯罪地點就一定會是網絡。比如利用病毒入侵了他人的電腦,盜竊他人的資料,這時候的犯罪地點就是網絡,犯罪的工具和場所也都是網絡。
因此,采用“工具”來定義網絡犯罪的時候,包含的犯罪種類最多,也是如今各國都普遍采用的一種界定方法,雖然該種方法界定并不是很嚴謹。如今,網絡的普及率已經大大提高,很多犯罪分子都會利用網絡來進行犯罪活動,如果僅僅靠利用了“網絡”這個工具,就將該種犯罪定為網絡犯罪的話,那么如果用電話進行詐騙犯罪,豈不就是要稱為電話犯罪了?因此可以看出,這種定義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采用第三種方法來定義網絡犯罪最為合理。至于第二類犯罪,將犯罪的地點定為網絡,有的法學家認為其是將網絡作為犯罪的客體的一種犯罪行為。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將“工具”是否為網絡作為判斷該種犯罪是否為網絡犯罪是不合理的。而且,若是將犯罪的對象定為網絡,那么此時的犯罪場所也一定會是網絡。所以,此時的場所犯的定義已經涵蓋了對象犯的定義,可以依據“場所犯”來定義該種犯罪是否是網絡犯罪。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利用網絡的特點進行犯罪,在網絡上進行的各種犯罪行為被稱為網絡犯罪。對網絡犯罪的性質表述如下:(1)網絡犯罪研究的對象是互聯網、局域網、廣域網上的犯罪,而不包括單機犯罪行為;(2)對是否構成犯罪的界定主要依據的是犯罪學,而不是刑法規定的犯罪類型。要以對社會構成了危害,并且應當受到處罰為條件,刑事違法不是它的必要條件。
(二)有效防控網絡犯罪的重要意義
網絡犯罪數量的增加無疑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大阻礙,其嚴重危害了社會的秩序,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公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除此以外,犯罪的主體多樣,分布在全球各個地區,同時犯罪的手法和對象也很多,而且有較強的隱蔽性,這也不利于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網絡上充斥著的色情犯罪、詐騙犯罪都嚴重違背了社會道德,挑戰我國公民的道德底線,這對道德建設也是一大威脅。通過以上的表述不難看出,網絡犯罪對社會秩序的穩定造成了威脅,同時對公民的和諧生活也構成了挑戰。只有加強網絡犯罪的打擊力度,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預防網絡犯罪,才能加快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
(一)我國網絡犯罪的主要現狀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方式更加多樣化,犯罪的手法比較隱蔽,對文化、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構成了威脅??偨Y其發展現狀,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通過網絡來傳播虛假信息
如今是信息化的時代,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導致信息的傳播也更加快速,范圍更加廣,又原先的“一傳一”的模式,轉變成了“一傳多”的模式,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著整個網絡。正是因為這一特點,很多的犯罪分子喜歡利用網絡來傳播信息,做出一些違法的行為。比如在BBS上發帖,侮辱誹謗某人;或者發出一些歪曲政府形象的帖子;傳播色情視頻等等。最近幾年,通過互聯網傳播虛假信息的犯罪行為越來越多。
2.網絡虛擬財產的盜竊行為增多
以前的盜竊行為都是發生在現實的生活當中。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提高,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網絡盜竊的案件也層出不窮,其手段多樣,很難總結完整。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貨幣以電子化的方式呈現,加快了財富的流通。
(二)我們相關法律對解決網絡犯罪的突破
我國最早對網絡犯罪進行立法懲治是在20世紀80年代。1991年出臺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是最早的關于計算機的立法保護。在多年的立法中,對網絡犯罪的立法主要種類是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行政規章。我國人大代表常委會于2000年制定的《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將網絡犯罪進行了分類,主要是三種:非法侵入計算機系統、非法破壞計算機系統、非法中斷計算機服務。同時規定了4中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5種擾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犯罪、3種侵犯了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人身和財產的犯罪。這一法律的出臺,無疑是彌補了之前我國對網絡犯罪立法的不足,但是仍然不夠完善。
(三)我國網絡犯罪的特點
1.物證比較少,偵破有難度
網絡犯罪的主體分布在全球的各個角落,其有很強的隱蔽性。大多數網絡犯罪利用的是網絡的數據和程序,其犯罪的手法具有無形性的特點。犯罪的地點和時間沒有明確的要求,其行為和結果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都不相同,其犯罪行為損害不到有形的物體,因此物證比較少。
2.犯罪前的計劃周密
網絡犯罪進行的時間不會太長,但在犯罪之前制定犯罪的計劃會花費很長的時間。同時,很多的犯罪分子都是高技術水平的人員,其專業技能比較豐富,因此反偵查的能力也會相對較強。
3.犯罪對象范圍大
網絡犯罪做針對的對象可能是不同的服務器,不同的人群。在網絡連接的環節當中,一旦一個出現了問題,可能會帶來一連串的不良后果,其造成的損失也是難預料的。
(一)法律條文不健全
網絡技術發展的速度非常快,不斷出現的網絡新領域會產生更多的社會關系,同時也會有更多的法益需要得到法律的保護,但是我國的對網絡犯罪的立法并不是很健全,因此很難規范到會出現的各種網絡犯罪行為。在網絡游戲當中,很多內容都充斥著色情、暴力等不良的信息,這也是游戲開發商的開發重點所在。很多的年輕人沉迷于網絡游戲,就會跟網絡游戲當中的不良畫面學習,同時也會走上犯罪的道路。近幾年這一類的案件層出不窮。在法律方面,針對網絡游戲的法律條文并不是很多,導致這一塊很難受到法律的規制,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沒有法律的及時規制,導致很多的游戲上不遺余力地去開發內容更“火爆”的游戲,對游戲玩家尤其是青少年,更是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因此,對于網絡中有關青少年保護方面的法律應當盡早出臺,以保護青少年的心智不受不良信息的污染。
(二)對制約網絡犯罪實體法與程序法不夠完善
在實體法規定當中,存在著罪名的規定不合理的問題。我國目前針對網絡犯罪僅僅規定了4種罪名,只針對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破壞系統中的數據以及程序、傳播病毒這四種行為。而伴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這4種罪名顯然已經不能涵蓋所有的可能出現的網絡犯罪,導致很多犯罪行為因為沒有法律的相關規定,而免受懲罰。
其次,我國實體法對刑罰的配置也明顯偏低。我國《刑法》針對入侵計算機信息系統規定的最高刑是三年;對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最高刑規定為五年,只有后果特別嚴重才是五年以上。和其他的罪名刑罰比較起來,網絡犯罪的刑罰明顯偏低,其懲治的力度也不夠。
在程序法方面,我國缺乏具體的程序規定。如何界定犯罪后果是否達到了“嚴重”的程度,無從查找,沒有測定的程序和標準,只能靠法官在審判的時候自由裁量。這就導致了同樣一個案件,在不同地方審判可能結果是不一樣的。同時,在進行證據搜查的時候,必定會涉及到計算機內的數據。有些數據具有極強的商業機密,對于該類證據的搜集是否需要特殊程序,程序法中無從查找。
(一)相關立法需完善
由于網絡技術發展速度極快,法律有具有滯后性的特點,導致很多法律空白的現象的出現,導致犯罪分子利用網絡這一平臺,大肆進行犯罪活動。對于完善和加強我國針對網絡犯罪的立法,筆者有如下幾點建議:
1.立法的觀念和罪名要明確
我國立法針對網絡犯罪的鑒定標準、行為的構成和認定都缺乏相關的規定??v觀我國現行《刑法》的立法體系,可以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當中增加相關的條文對這一類問題的明確規定,彌補立法的不足,使得執法機關有法可依。
2.區分過失犯罪和故意犯罪
我國目前刑法針對計算機犯罪只規定了故意犯罪。而在現實生活中,網絡犯罪不法過失犯罪的情況,且這類案件量在逐漸地增大,有時網絡當中過失犯罪甚至會比其它種類的過失犯罪給他人帶來的損失還要嚴重。因此,應當增加過失犯罪的有關罪名,更好地保護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3.增加單位犯罪
我國目前《刑法》將網絡犯罪的主體規定為自然人。但在實際生活中,各種法人犯罪的情形也屢見不鮮。因此,將法人納為網絡犯罪的主體是符合網絡發展的需求的。
(二)安全技術要到位
網絡犯罪帶來的后果往往都是十分嚴重的,有時甚至可以使整個網絡系統癱瘓。因此,針對網絡犯罪,一定要有足夠的技術力量,才能加以防范。
目前我國沒有一個專門的研發機構來針對安全漏洞采取防護工作。對于計算機的軟件、系統當中會存在的漏洞及時發現、統計、整合的技術、應用軟件的編制能力和發達國家相比,相差甚遠。既需要國家級的漏洞庫的建立,是用戶能夠獲得最新、最全面的有關安全漏洞的咨詢,及時制定應急的方案。
對數據進行加密。加大對數據加密技術的研究力度,重視對“防火墻”的不斷開發。可以通過指紋識別的方法,保證用戶能夠安全地登入網絡。改進網絡通信協議,增強網絡的安全。
每個國家的國情各不相同,因此立法水平也是不一樣的。在懲治網絡犯罪方面,除了依靠法律的手段,還可以通過加強教育、國際合作、技術完善等各個方面進行完善。
[1]方潔,王竹.網絡犯罪行為認定以及適用規則[J].理論探究,2010(6).
[2]李坤明.對計算機網絡犯罪若干法律問題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0(5).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