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閣
平頂山學院政法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
我國死刑案件審判程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宋慶閣
平頂山學院政法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死刑是最為嚴厲的刑罰方法。基于死刑涉及對人的基本生存權利的剝奪,因此死刑的存廢歷來就是一個世界范圍內爭論不休的話題。然而面對日益惡化的社會治安形勢和眾多的惡性犯罪活動,我國還不具備廢除死刑的社會條件,但我們可以在死刑的適用過程中設置嚴格的限制,用程序控制的方法以期達到少殺、慎殺的目的,即在不廢除死刑的前提下通過正當程序控制死刑程序的適用,尊重和保護當事人的權利。
(一)人權保障
1.人權保障理念應是刑事法治的靈魂和核心
人權理論最初起源于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洛克的自然權利說和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盧梭的天賦人權說。當代刑法具有兩大機能,一為保護社會,二為保障人權。其中保障人權機能重在防止社會成員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免遭國家刑罰權的不當行使而帶來的侵犯,其蘊含著保障公民人權的精神。
2.保障人權是死刑案件訴訟的終極目標
由于死刑案件直接關乎被告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權利——生命權,因此對于生命權的司法保障無疑是訴訟中人權保障的最核心內容,繼而對于死刑案件設置更為嚴密、更為繁瑣、更為規范、更為科學的審判程序便成了保留死刑國家的理性選擇。只有滿足程序正義和人權保障對死刑案件審判程序的要求的同時,被告人的訴訟主體地位才能得到充分體現,訴訟權利才能得到充分保障,從而對于最后的裁判結論才會形成一個更加理性的認識,而只有上述這些得以實現,才能真正體現出我們國家對人權的保障與支持,對生命的尊重和保護,死刑案件訴訟的終極目標才能通過人權保障的到位最終得以實現。
(二)價值沖突的平衡
1.效率對公正的讓步
我國的死刑審判程序的現狀是很多制度的形同虛設,往往浪費了大量的司法資源,而恰恰是需要投入大量司法資源來保障程序公正的環節卻被草草省略。如果能合理配置有限資源,設置科學合理的審判程序,可以在投入同樣的司法資源的同時獲得更具公正性的程序保證和合理性的審判結果,從而達到更好的審判效果和社會效果的完美的結合。而獲得完美社會效果則意味著法院轉變后的功能已經得到切實的實現,因此,成本即效率對公正的讓步在新時期內便是一種理性智慧的選擇。
2.自由與秩序的調和
人權與秩序不是矛盾對立的,兩者是可以辨證統一的。設置一個科學合理的死刑審判程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權,而人權保障做得好了,社會公平正義得到了實現,便有了一個很好的維持秩序的基礎,所以,人權和秩序兩者是可以通過設置合理科學的程序這樣一個環節做到高度統一,而基于這樣的事實,自由與秩序也是可調和的,而不是對立的。社會安定只需有賴于所有社會成員遵守社會秩序,如果國家能夠充分保障本國公民的人權得到保障,公民可以享受在法律允許范圍內的自由,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各自的義務,那么社會秩序才會得到長久的維持。
(一)審判組織不合理
在我國,輕刑與重刑的審判組織結構別無二致,依然是三人組成的合議庭對案件進行審判,死刑案件與一般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的合議庭組成相同的現狀是極其不合理的,并且最終的判決仍采取通常的“法庭審而不判,審委會判而不審”的審判方式,審委會成員對案件作出判決只是依賴庭審法官的匯報,按照簡單多數表決方式做出是否適用死刑的判決,如此審判分離的審理方式很難保證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我國的死刑審判組織無論從人員組成到審判方式都是不合理的,都有改革的必要性。
(二)通過方式不科學
我國現行的判決機制是實行合議庭簡單多數即只要有參加表決人員的半數同意便可通過,所有的刑事案件包括死刑案件也同樣適用該原則,雖然死刑案件都要經過審判委員會研究決定,但審委會議決案件最終也同樣采用多數通過的原則。輕重刑適用同樣的通過方式未免對人的生命的剝奪過于簡單,這與人道主義精神是相悖的。
(三)審理期限過短
我國現行的審理期限和上訴、抗訴案件審理期限為一個月以內宣判,至遲不得超過一個半月。我國法律關于審限的規定適用于所有刑事案件當然包括死刑案件,雖然死刑案件設有復核程序且該程序沒有審限,但在審限內對死刑案件的審理由于時間不夠充裕往往顯得很倉促,而完全寄希望于死刑復核程序未免不切實際。
(四)量刑缺少獨立的程序
我國現行的庭審結構是以定罪為中心的,量刑并不是我國庭審的中心,我國《刑事訴訟法》缺乏針對量刑問題的制度設計,這樣造成的主要弊端是法院的量刑權缺乏程序制約,實踐中法院量刑的恣意性很突出,被告人獲得公正量刑的權利得不到保障。
(五)復核程序復核方式不合理
從死刑復核的參與主體上看,沒有賦予律師即辯方參加的權利,更沒有賦予其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為被判處死刑的被告人爭取最后生存機會的權利,在死刑復核程序中關于律師的規定尚為空白。此外,從復核程序的期限上看,復核程序的期限在法律里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常常是四五個月,更有甚者可達八九個月之久,這樣不利于及時打擊和懲治犯罪。
(一)設置科學合理的審判組織
我國“審判分離”的審理方式很難保證結果的公正性和客觀性,改革此種狀況,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審”的問題,我們可以借鑒外國的經驗,使死刑這樣嚴重刑罰的審判組織有別于其他刑罰的審判組織。首先,從批準是否按死刑案件受理時就應經過嚴格的批準程序,可以設想建立一個專門批準死刑的組織,該組織的成員都是刑法方面的專家,從是否讓案子進入死刑審判程序就要嚴格把關,控制住進入死刑案件的質與量,可以平衡前述組織運作所花費的司法資源。其次,審判組織的人數不應是三人合議,至少要五人,甚至七人,而且可以設立專門的死刑審判組織,該組織成員常年從事死刑審判工作,具有豐富的死刑審判經驗,而且具有絕對的專業性,將刑庭審判人員按審理一般案子和死刑案子的兩種組成方式組成,兩組從人員數量到運作方式都不同,只有對待死刑案件的審判程序高標準、嚴要求,這樣才能保證死刑案件的公正性和正確性,后經過審判委員會的審核確認方可定案。最后,關于審委會,應該設立各個部門法的專職委員,因為術業有專攻,只有在其擅長的專業領域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特別是事關生死的死刑審判領域,更是需要絕對專業的人士把關方能彰顯國家對人生命權的重視和尊重。
(二)設置一致通過的表決機制
鑒于死刑案件的極大風險性,為增強其判決結果的可靠性和正確性,在現行案件議決機制框架下,我們應確立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一致通過的表決制度,而不應該是一般刑事案件的簡單多數決原則。由于前述的審判組織都是由專業的死刑審判人員組成,如果該五人或七人組織一致通過某被告人適用死刑,那么該死刑適用的可靠性和正確性的幾率就會大大的增加。同時,審委會也要采用此種表決機制,只有這樣,我國的慎殺政策才能真正在審判環節得到了體現,而且一致通過的表決制度是國際上很多刑事訴訟法發展很成熟的國家所采用的表決機制,通過嚴格規范通過方式來確保死刑應用的正確性,同時也體現了國家對公民生命權的尊重和對當事人權利的保護,所以我國死刑的表決機制一定要改革,才能使刑訴法關于死刑的規定更加完備與成熟。
(三)不設嚴格的審理期限
我國的訴訟審判對于死刑案件不應設立審限,至少不應該設立一個月最遲不得超過一個半月的審限,這樣短的時間不能保證最后結果的公正性和正確性,僅僅是追求了審判效率而已,跟效率比起來,我們付出生命的代價不是太高太沉重嗎?因此,筆者建議首先要把死刑案件與一般刑事案件的審限嚴格分離開來,死刑案件的審限可以考慮設置為半年,甚至一年,還應有遇到特殊情況時法院可以申請延長的規定,其實我們的期限與國外比起來并不算長,但基于我國國情,設立這樣的期限是合適的。其次,關于復核程序,我國現行的規定是不設期限,但案件通過前面的層層把關最后到了復核程序如果無限期延長,是沒有實質意義的,只能是白白浪費時間和無端耗費司法資源,不如把有限的司法資源用在查明案件真相的審判程序上,而對于死刑復核恰恰是應該設立期限以便法院更有效率的適用復核程序,來完成死刑案件審判的最后一道程序。
(四)設立獨立的量刑程序
設立獨立的量刑程序可以體現一個國家對待死刑的態度是否慎重,我國對死刑的審判定罪與量刑是合二為一的,由同一組人員來完成,這樣的設計未免會使人有先入為主的主觀印象會影響最后對量刑的適用,因而不能保證適用死刑的公正性和正確性,所以我們應該借鑒英、美國家的經驗設立獨立的量刑程序,量刑的適用可以啟用專業專門的量刑小組,由不同的人員來完成對死刑案件量刑的適用,這樣可以保證量刑人員不受先前的印象影響,更客觀更公正的完成死刑的量刑程序。至此,我們對死刑的程序的設想大致已經完成,從最開始的審查起訴,到中間的調查定罪,直到最后的量刑適用,由三組專業的人員來獨立完成,三者各盡其職,挑選專門針對死刑的專職審判人員,只負責死刑審判的部分,死刑案件可以進入流程式管理,公正公開客觀的進行。
(五)設置合理的復核程序
死刑復核程序應當賦予律師參加的權利,并且賦予其閱卷、會見、質證、辯論以及提供新證據的權利。只有控、辯、審三方共同參與,在訴訟中控辯雙方展開辯論,法官在充分聽取雙方意見的基礎上作出公正的裁決,才能實現程序設置的目的和訴訟的公正。
此外,關于死刑復核程序的期限問題,可以適當設置適當的期限,以此來保證司法機關及時履行自己的職責。經過前三關都有獨立的專職人員各盡其職對死刑案件進行把關,到最后這道程序可以適當設定期限,而不能像國外那樣對死刑案件久拖不決,松弛相濟,只要把握得當,就可以使司法資源處于最佳的適用狀態,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1]史立梅.我國死刑案件審理程序之整體改造與完善[J].當代法學,2007(6).
[2]萬毅.我國死刑審判制度之檢討與重造[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
[3]田斌.刑訊逼供的域外考察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甘肅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11(1).
[4]楊宇冠.死刑案件的程序控制若干問題——刑事司法國際準則角度[J].比較法研究,2006(5).
[5]徐陽.形式正義的合理訴求——對死刑復核程序意義的兩種角度分析[J].當代法學,2005(3).
[6]龍宗智,楊建廣.刑事訴訟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