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曉
大連海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6
?
論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與合同履行規則銜接
——論《物權法司法解釋》第6條與《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0條的關系
朱建曉
大連海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6
(一)債權人的范圍界定
債權人應當界定為廣義債權人,即包括基于物權變動請求支付或是登記的債權人。有的學者認為第6條的債權人為普通債權人,此條款肯定了“意思主義模式下”的特殊動產變動規則,即“第6條通過排除債權人向未登記的買受人的抗辯權,重申了登記的對抗效力”。如排除代為債權人,普通債權人的請求權等。有的學者主張第6條的債權人應當為廣義上的債權人。①對于涉及特殊動產物權的債權人,基于物權變動而產生請求交付或登記的債權人,并不當然適用上述的抗辯規則,這取決于債權人是否進行了登記。若進行登記,債權人則取得可以對抗第三人的物權;若沒有進行登記,其效力與只交付未登記的買受人一樣,均不可以對抗基于此特殊動產下的其它登記的物權人或是用益物權人,此時債權人與買受人地位一樣,均產生不完全的物權,不會產生所謂的“對抗”問題。意思主義模式自身會帶來物權和債權無法區分的弊端,須通過登記制度來區分。第6條的債權人應當界定為廣義上的債權人,即法律沒有特殊指代即為一般規定,否則易導致對法律理解的偏差、歧義和法律體系的矛盾。
(二)善意第三人的認定
第6條規定債權人以善意第三人進行抗辯,應當對條文中善意第三人作出認定。根據善意第三人制度的規定,買受人主張為善意第三人,應當滿足一定條件。在本條款中債權人能否援引自己為“善意第三人”爭議點有二:一、出讓人是否為無權處分?二、善意買受人是取得特殊動產的所有權?基于第一個問題,特殊動產物權變動采用登記對抗模式,在合同成立后即在雙方當事人之間發生一個物權變動,善意債權人基于對登記的信賴而訂立買賣合同,推定轉讓人為有權處分。雖然債權人的推定因為缺少出賣人占有要件,其推定具有效力瑕疵的。②但是出讓人的出賣行為確實為無權處分下的合同行為。對于第二個問題,善意買受人是否取得特殊動產的所有權,這屬于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范疇,即對于特殊動產的變動,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但只進行了登記未交付,物權是否轉移,關鍵在于“交付”能否對抗“登記”;在于判定買受人與債權人究竟誰取得了完整物權,而不是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第三人可以對抗買受人的完整物權問題。而這正是本條規定不能以善意第三人進行抗辯的爭議點與核心所在。
(一)須買賣合同有效
依第10條文義解釋,一物數賣引起的多方主體要求履行合同先后順序的規則,其隱含的邏輯前提為“合同合法有效”,而后才產生合同履行問題。反之,何來對買受人要求履行合同的先后判定之分?因此,非合法有效的合同基礎不能適用第十條。一、效力待定的合同、第52條規定的因惡意串通、以及欺詐脅迫等導致法定無效的合同不適用第10條。基于合同的撤銷或無效,不會產生合同履行的法律后果,因而無關合同履行沖突的下位問題;合同存在瑕疵,其效力會因觸犯法律或是經過相對人的拒絕而被規避掉,因此,合同自始無效,無相對人請求履行之法律基礎;二、可撤銷可變更合同予以排除。由于合同一經撤銷,自始不發生效力,在訴訟中一般表現為一物數賣合同履行的“前置”程序,即只有證明合同是依法有效的或是依法變更后才產生合同履行沖突涉及到所有權變動問題。因此并不當然的將此類合同納入第10條的調整范疇內。
(二)無權處分下合同的排除
無權處分下的合同效力,在學界有較多的爭議。無權處分合同是否有效這影響到對第10條的適用問題。③王利民教授認為,在區分理論普遍接受的情況下,中國不存在物權行為,由于缺少處分權基礎導致合同也應當無效;梁慧星教授認為:對于無權處分下的合同是否有效應當限定條件,即只有在善意第三人情況下的合同,基于保護交易安全應當認為合同有效;翟云玲教授則是從債的相對性和惡意第三人的責罰角度論證,無權處分下的合同應為有效合同。筆者認為,不管無權處分合同是否有效都不適用第10條的規定。因為無權處分的背后總是跟著善意第三人制度,基于此制度的存在就不存在選擇性糾紛的問題。無論第一次交易的買受人如何,物權即為歸于善意第三人,前手無法要求出賣人進行產生物權變動履行。
學界通說認為兩者關系的銜接點為區分理論,④這種理論可以說是薩維尼對私法體系下的重要貢獻。⑤
(一)第6條為第10條合同履行順序的基礎
根據《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6條的分析,如果此條款只涉及一個合同,即債權人為普通債權人時,兩個法條之間無合同沖突實質聯系。將債權人界定為廣義上的債權人,不僅符合解釋理論的合目的性,同時可以產生債權上意義上一物二賣履行之問題。第6條規定禁止援引善意取得制度來保護已交付未登記的買受人,通過文義解釋即可得出這樣一種邏輯:“交付”可產生對抗“登記”的完整物權效力,有此可得,物權法司法解釋對已登記未交付物權效力的否定,在對應的負擔行為效力上,應順從邏輯體系規定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表現在債權領域涉及物權變動的合同沖突解決機制上,即拒絕“登記但未交付”合同要求交付標的物的債權請求。這種處理模式正是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0條第4款規定的一物數買情況下合同履行之順序,恰恰符合了第6條的物權變動理論基礎。
(二)第10條是第6條物權變動情形下的合同實踐
第6條否認善意第三人基于有效合同與登記事實行為取得完全物權的情形,在物權變動上確立了特殊動產“交付生效,登記不能對抗交付”的物權變動模式。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只有登記沒有交付的法律合同是大量存在的。比如機動車出賣人先將機動車交付給第一買受人,之后與第二買受人簽訂買賣合同并辦理過戶。雖然有學者認為,根據《機動車登記條例》規定,機動車的登記應當以占有機動車為前提,所以,不可能發生已經為一個買受人辦理了機動車移轉登記卻被交付給其他買受人的情形。但現實生活中也可能因占有改定等原因而發生實際交付與登記的分離,所以交付和登記都可能是當事人選擇的公示方法。⑥除此之外,特殊動產一物二賣合同最多的表現為小船的一物二賣。此種情況下更能體現出交付與登記這兩種事實行為的分離和引發的法律沖突,即交付的有效合同與登記的有效合同兩者之間請求履行權利的沖突。
物權法第24條對特殊動產物權變動進行明確規定,即“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由于我國動產物權變動規則的思維慣性影響,導致眾多學者對其理解錯誤。交通運輸工具物權變動的意思主義模式亟待證明,即“特殊動產的物權自合同生效時物權發生變動,不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
《物權法》第24條只規定了交通運輸工具的物權轉讓不登記不能夠對抗善意第三人,但未規定此狀態下何時發生物權變動。對《物權法》23條與24條之間的關系分析,能從立法上證明特殊動產物權變動模式。依據《物權法》第9條與23條的規定,物權的變動公式為雙方達成合意并進公示(動產交付,不動產登記),交付與登記均是物權變動的有效要件。第23條之但書規定應為第24條規定內容,即第24條的變動規則不適用第23條之規定。因為如果把物權何時生效援引23條抗辯的話,則24條毫無意義。如若特殊動產適用23條交付生效,則完全沒有必要規定登記的效力,因為交付就可以對抗第三人。而24條規定登記對抗的效力,在于把特殊動產從動產變動規則中摘除,致使其適用其它的變動模式。而這種模式則為“意思主義”下的物權變動規則,即雙方當時達成合意后物權發生變動,但是不登記不可對抗第三人。因此,我國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為區別于“債權形式主義”模式的“意思主義模式”。
[ 注 釋 ]
①蒲菊花.無權處分的法律效力及其訴訟結構——以權利人的視角為分析路徑[J].法學評論,2005(3).
②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305.
③翟云嶺.再論無權處分合同[A].民商論壇[C].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
④薩維尼的這種區分方式的重大意義在于超越了羅馬法上侵權、合同、準侵權、準合同的四分法.
⑤金可可.私法體系中的債權物權區分說——薩維尼的理論貢獻[J].中國社會科學,2006(2).
⑥徐潔.再論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則及其解釋[c].中國民法學研究會.中國民法學研究會2013年年會論文集,2013:1041.
[1]楊明宇.<物權法>第 15 條的涵義與負擔行為、處分行為的區分——兼評最高人民法院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 3 條[J].暨南學報,2013,9:101-108.
[2]李宗錄.登記對抗主義下多重所有權變動論[J].法學論壇,2015,(6):141-148.
[3]冉克平.論機動車等特殊動產物權的變動——兼析法釋(2012)8號第10條的得與失[J].法學評論,2015(4):153-162.
[4]石冠彬,江海論.物數賣合同效力與買受人權利救濟[J].法律科學,2014(5):150-159.
[5]周江洪.特殊動產多重買賣之法理——<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0 條評析[J].蘇州大學學報,2013,4:73-81
[6]王利明.特殊動產一物數賣的物權變動規則——兼評<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 10 條法[J].法學論壇,2013,6(28):5-10.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