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
論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概述、執行與完善
宗 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暴力、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給家庭成員的身體或精神等方面造成傷害后果的行為。家庭暴力是一個涉及社會和人權的焦點問題。近些年來,家庭暴力案件多發,因家庭暴力而引發的惡性報復事件也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家庭暴力本身具有反復性、多樣性、隱蔽性的特征,因此尤難解決。我國一直在探索制約和解決家庭暴力的措施,現今《反家庭暴力法》在現實需求和民眾的呼聲中通過,并于2016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標志著我國反家庭暴力法律體系的形成,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里程碑。反家庭暴力法在強調預防的同時規定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人民法院為保護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及其子女和特定親屬的人身安全,專門創設了一種程序性民事裁定,即人身安全保護令。從實踐成果來看,人身安全保護令對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護家庭暴力受害人發揮了極大的積極作用,但同時又因為自身的局限性而略顯跛足,有待完善和考量。
我國的人身安全保護裁定包含了三種救濟措施:其一,救濟性措施。法院明文規定,禁止施暴人繼續施暴且承擔民事責任,以此種方式達成對受害人的保護。除此之外,還有撫養費令,也可以達成救濟。其二,預防性措施。在家庭暴力發生前,禁止施暴人實施某些行為,形成對受害人人身安全的預防性保護。例如,遷出令和遠離令都是從空間上、距離上將加害人與被害人隔離,形成保護。禁止騷擾令,則是禁止加害人利用信件、網絡、跟蹤等方法騷擾被害人。值得特別提及的是,預防性措施中還有一項是,要求加害人自費接受心理治療,對其不健康、有危害性的施暴心理進行矯治。其三,處分性措施。家庭暴力發生后,法院對施暴人原有的合法權利進行適當限制,涵蓋人身權、財產權等多個方面。具體包括,禁止處分令,法院可禁止或限制加害人對受害人的動產或者不動產進行處分,這是從經濟方面限制加害人并保護受害人;限制行使親權令,施暴人探視未成年子女的時間與方式會受到法律限制,甚至禁止施暴人探望。
綜上可得,人身安全保護令對受害人的保護既包括人身安全的保護,也涵蓋了財產安全的保護,救濟措施、預防措施及處分措施三位一體為手段全方面的保護家庭暴力受害人。
我國對人身保護令的啟用雖然較晚,但《涉及婚姻案件審理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出臺后,各省市紛紛配合政策,及時出臺人身保護令,從結果來看,使用效果較好,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8月6日的陳某訴許某的離婚糾紛案件是我國首例涉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案件。無錫市崇安區人民法院向許某(男)簽發了人身安全保護令,要求在其生效的三個月內,加害人不得再對受害人施加暴力。許某收到人身安全保護令后,沒有再對陳某實施過暴力行為,這使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受到了法律保護。
無獨有偶,彭某(女)與王某(男)同居已久,彭某長期生活在家暴的陰影中,因此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2012年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法院發出了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由此可見,人身安全保護令同樣能夠有效防治非婚姻關系的同居者之間的家暴行為。
上述關于人身安全保護令在家暴案件中的適用,均是有效執行的成功案例,但在實踐中,人身保護令成功試點的背后也出現了種種的適用困難,具體表現為:
(一)自身的依附性
我國的人身安全保護裁定具有依附性,公民不能單獨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必須依附于民事訴訟的提起,不能夠作為單獨的訴訟程序。顯而易見,這種程序限制造成了人身安全保護令不能被廣泛使用的后果。客觀來講,難以大幅度的降低家庭暴力事件發生的概率。
(二)執行主體有待明確,執行分工亟待規范
《指南》指出公安機關主要負責保護受害人通過人身安全保護裁定所獲得的權利,人民法院則主要負責對保護裁定的監督,包括對違反保護裁定的被申請人處以罰款、拘留,以及對被申請人在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生效期間的行為構成犯罪的,移送公安機關處理或者告知受害人提起刑事訴訟。然而,《指南》只是法官辦案的參考性指南,只能作為輔助性材料參與判斷執行,并且法官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在適用時可以根據各地實際情況作出靈活的、適當的調整。可見各地的執行模式并不統一,即分工不明確,易導致推諉現象的發生,不利于受害人權益的保護。
(三)配套措施不全,未建立系統的、有效的、整體的干預機制
在執行人身安全保護令的過程中,法院貫徹的程序、有關部門的協助方式和程度、執行成本和損害賠償的賠付等方面都沒有得到具體的立法來調制規范,我國還沒有相應的立法,從實體到程序的制度仍不健全。
(四)從訴訟結果來看舉證原則的局限性
民事案件的舉證原則為“誰主張,誰舉證”,同樣適用于家庭暴力案件。“家丑不外傳”的傳統導致取證的困難。家庭暴力行為發生在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這種隱蔽性基本排除了證人作證的可能性。當事人自身陳述的證明力有限,而且法律法定法院依職權取證的條件是案件涉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或者其他人合法權益或是與實體無關的程序性問題,這將給受害人帶來更大的不利。依照“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原則,法院很難有足夠的理由去核發人身安全保護令。
(五)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
文化傳統根植于社會生活,并對人們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家庭暴力的產生是由社會環境、文化習俗、觀念等不同因素造成的,源自封建夫權社會傳統,源于男女不平等的經濟和政治位序。當暴力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時,受害者會最大限度地容忍暴力,很難主動抗爭,為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實施造成了妨礙。
(一)修改《反家庭暴力法》,明確公安機關的執行地位
《警察法》第二條規定人民警察有保護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財產,保護公共財產,預防、制止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的義務。家庭暴力侵害公民在家庭中的人身安全、自由和財產權益,屬于需要制止和懲治的違法犯罪活動,正是公安機關的職責所在。況且,公安機關有成熟的工作機制和豐富的工作經驗。因此,規定公安機關為執行義務機關是完善該法的最簡單有效的途徑。
(二)完善人身保護令操作模式,設立處理家庭暴力的專門機構
要建立健全人身安全保護令統一執行模式,并細化保護令的內容。有必要設執法機關在人身安全保護令執行過程中不作為的責任追究體制,積極發揮各機構、各平臺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執法機關的積極性,增強執行力度。專門機構的設立也有利于更快更好的解決家暴問題。
(三)從立法角度提高司法警察執行力
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實施需要強制力,需要司法警察協助承擔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執行義務,因此有必要賦予司法警察執行人身安全保護令所需的權,司法警察的編制也應隨之適當擴大。只有當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執行力得到保障,其防治和制暴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簽發數量才能得到提高,更多的受害人才能受益。
人身保護令自中世紀的英國就是一種年代悠遠的特權令狀,存在價值是保障羈押的合法性。隨著十九世紀思想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法律思潮高漲,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內容也得到創新,逐漸有了刑事領域、行政領域和民事領域中的含義。而家暴問題又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人身安全保護令在世界各地都有它的實踐成果,并且已經證明,人身安全保護令是對家暴案件最直接、最有利的救濟手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以通過借鑒域外經驗實現自身的完善。目前,境外立法經驗及實踐已經證明,人身保護令是對家庭暴力案件最直接、最有效的救濟手段。例如,美國的人身保護令的形式多樣,分為緊急保護令、普通保護令和永久保護令,啟示我國人身安全保護令應根據國情分層次。加拿大的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的執行力強。其一,警察可以主動干預家暴案件。其二,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對家庭暴力采取零容忍態度。其三,醫務人員一旦發現家暴的傷情,應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為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行為的發生,挪威法律規定了“無條件司法干預”的公訴原則,即使未經被害人同意,公安機關與公訴機關仍可提起對加害人的訴訟。日本則重點針對配偶之間存在的家庭暴力行為的解決,頒布了《日本配偶暴力防治與受害人保護法》作為日本防治家庭暴力的主要法律。除了民事領域的保護外,我國臺灣地區將家庭暴力罪入罪定刑,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并予以刑罰處罰。與此類似的還有澳大利亞和韓國。上述引用說明,境外立法經驗和實踐對我國人身保護令制度的運用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國在制定相關法律時應當取其精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人身安全保護令在預防和制約家庭暴力方面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可執行性,舉足輕重,應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完善。針對人身安全保護令在實施中出現的問題,有關部門應及時解決,更好的發揮人身安全保護令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充實家暴救濟體系,為構建和諧的家庭和社會添磚加瓦。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