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勇
貴州師范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8
?
法治對人的塑造
盧 勇
貴州師范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8
法治首先是規則之治,而規則源于生活,規則的發現與生成是為了獲致生產生活的井然有序,而有序的社會生活中反過來塑造著發現與創制規則的人本身。人們在遵循規則的過程中,同時也被規則生成并塑造。有學者認為,“人類創造法律的最初目的,只是為了群自我的秩序……它能制造或設定人域秩序,為人生提供安全保障,……法在設定人域秩序、安全之外,還塑造、創化著人本身。”①法治首先塑造了狩獵者們,他們依據“神話和神靈規則”,“組織社會、設定身份、互愛互惠。”隨后塑造了農民,使其“與鄰人善處,設定社群等級。”“后來,大中東的強盜們也成為了塑造的對象。”契約法使他們“敢于同陌生人做交易”,“通過對等的交易、交換,所滿足的不僅是財富的欲望,也開啟了心智,理解了世界、人生,結果是理性不斷地被呈顯出來,最終產生了同類意識、生態倫理的學說和理論。”可見,首先作為規則之治的法治既是保障社會有序發展的一種方式,也是生成與塑造了人本身的重要途徑。毫不夸張地說,如果人類歷史上沒有規則的存在與有效運轉,人類社會能發展到現在,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們現在也可以斷言說,今天如果人們的行為處事沒有規則,或不顧規則,即我們經常所說的無法無天、逍遙法外,人類的前景不僅堪虞,甚至不敢想象。
從宏觀視野而言,法治是一種治國方略和理念,是關于社會秩序理想的預期。從微觀角度而言,對廣大人民群眾而言,法治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因為規則廣泛地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產與生活場景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逐漸由“身份社會”向“契約社會”過渡,由“熟人社會”逐漸向“陌生人社會”轉變,由人治社會逐漸向法治社會的轉型,與這個變遷過程相伴隨的是人們權利意識和規則意識的增強,個體獨立性的彰顯與個人自主和自由發展能力的增強。這個過程可謂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可以說,法治建設的推進對人的自由發展必將產生深刻持久的影響。
作為規則之治的法治對人的塑造,首先乃是對人的行為的指引、預測與規范。法治不僅為人們的行為提供具體的規范和規則,明確指引人們在何種情勢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作些什么,必須做或不得做什么,以及通過什么樣的程序去做等等具體而清晰的指令,法治還為社會生活中的人提供一種基本的積極地行為模式,指引和導向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各種行為。反過來,對法治的傷害,則為人們樹立了另外一種不同的行為模式。法治理想預期的實現,內在地要求人們按照規則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規范及行為模式去生產和生活。再者,法治不僅僅是一整套規則的機械組合,而且作為一種理想的秩序安排與人心安頓的價值體系,并非簡單地維系現有社會結構和秩序的穩定和僵化,而是在不斷地發現、創造和促進新的運行體制和行為規范,不失時機地指導人們“可以為”什么、“應該為”什么和“禁止為”什么,引導與規范人們去惡從善,或隱惡揚善,促使整個社會健康有序的發展。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以建立與提高人們獨立、平等、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權利的觀念,可以強化人們的法律人格意識,培養人們尊重人、關懷人、與人善處的法治品質;更為重要的是,還可以通過打擊犯罪、懲治違法,維護契約尊嚴,樹立憲法與法律的權威,自覺接受法律的約束,增進人們的守法意識,培養人們的法律信仰,使人遠離罪惡,激起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以及對正義的自覺趨同等。而這些,均有利于和有賴于公民積極向上的行為模式的形成與塑造。
法治對人的塑造是多方面的,不僅體現在對人的行為模式的塑造上,還體現在法治對人的思想意識的塑造上。法治對人的思想意識的塑造是長期的潛在的容易被忽略的,但確是最為重要的,亦是全面的,并不僅僅局限在法律意識的形成和固化上,它涉及人在處理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中需要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范式。尤其到了近現代社會,平等、獨立、自由、人權等法治的內在精神與要旨,被每一個法治國家寫進其綱領性文件和基本法,并通過進一步完善法制體系,賦予公民以平等、自由、獨立人格,保護與尊重人權,保障維護個體的合法權益,盡力促使社會發展的欣欣向榮。雖然在實行法治的過程中,也許是出于政治穩定或經濟發展或長治久安等的考慮,但客觀上促進了人的思想解放并生成多元而開放的意識形態。近現代社會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法律無不體現的私有財產權利神圣不可侵犯,尊重和保護人權,承認利益的多元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一切正當利益給予無差別保護等,這些法定權利為平等主體人格的人們之間的平等對話和貿易交往,提供了無限開放的可能,極大地促進人們的思想開放和打破原來封閉的意識體系。
由“法制”到“法治”的發展,由刀制到水治,雖僅一字之差,境界和追求卻天壤有別,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法治對人的發展的關注和保護。由此,不僅可以說法治乃是以人文本的治理理念和方式,也是最為重要的途徑。法治為整個社會持續而繁榮的發展提供規則體系,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游戲規則并為之保駕護航,為各種精神產品的產出提供強有力的規范保證,由此極大的促進了的社會經濟有序健康的發展,促進了精神文明的良性發展,為個人的自由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智識支撐。離開最基本的維系生存需要的最低物質基礎,個人的獨立和自由發展就無從談起。“禮生于有而廢于無”。如果一個社會中的個體的最基本的物質需求都得不到滿足,個體在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發展和進步將受到極大的限制,甚至成為不可能或者必將倒退。這是不言自明的常識與道理。無恒產者無恒心。“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而法治的追求與目標,簡單而言,乃是為了保障和實現人的有尊嚴的活著。而人有尊嚴的生活首當其沖的就是生下來,活下去。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中處于最底層的就是人最基本也是最為根本的生理需求。只有這種需求得到滿足和實現,人才有可能追求更高的發展,最終實現個人的價值和自由。法治的追求的目標和境界,要求法治理應也能對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予以最充分的關注和有力的保障。否則,就無法實現法治,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法治。法治建設的發展史,說明了,法治在保障人權方面,在確保人最基本的生存條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綜上所述,法治對的人的塑造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法治的推進將極大的改變人們的生存壞境和生存狀態,潛移默化而深刻持久地影響和改造著人們的思想意識,指引、改變和固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從而促進個人、家庭、國家及整個社會有序而健康的發展。
[ 注 釋 ]
①江山.法的自然精神導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71.
[1]江山.法的自然精神導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