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俊 沈 崢 葉金波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人民檢察院,湖北 鄂城 436000
?
強化刑事訴訟監督保障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吳國俊 沈 崢 葉金波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人民檢察院,湖北 鄂城 436000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使其成長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形成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一,全面依法治國正在深入推進。對檢察機關來說,充分發揮訴訟監督職能,是依法保障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本文擬對檢察機關如何切實履行刑事訴訟監督職能,依法保障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路徑進行一些探討。
非公有制經濟雖發展迅速,但由于企業內部管理、外部監督、人員法律意識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薄弱環節,使得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一是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的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法律適用和法律責任、法律保護和法律服務方面相對不平等;二是對侵犯非公企業知識產權犯罪的懲治不足;三是針對非公企業敲詐勒索、尋釁滋事等黑惡勢力犯罪,及由經濟糾紛引發的暴力討債、綁架、非法拘禁等犯罪;依法打擊以故意損害商業信譽等手段阻撓非公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犯罪時有發生;四是危害非公經濟發展的職務犯罪仍然存在;五是少數非公有制經濟企業經營者法制觀念淡薄,缺少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六是涉及非公有制經濟的被害人的維權渠道較少。①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存在一些問題,而這其中,又以最嚴厲的刑法保護缺失較為明顯。《刑法》在總則部分的第二條明確刑法的任務之一是“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②,然而在具體法律規范的設置方面,刑法對非公有制經濟的保護很難做到平等。一是對公有制經濟主體和非公有制經濟主體身份方面的差別待遇。刑法中有多處以“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的表述來限定犯罪的對象,體現了對公有制經濟主體的優先保護,但是對非公有制經濟主體的保護明顯弱化。二是罪與非罪的差別。在《刑法》分則中規定的犯罪主體必須是國有單位的工作人員,而非公有制企業發生類似行為時,由于立法的缺失,并不能追究“加害者”的刑事責任,也就形成了同等條件下的不同的罪責的適用。三是刑罰輕重的差別。如職務侵占行為不論數額多么巨大,后果多么嚴重,最多只能判處15年有期徒刑,而對于貪污行為,只要犯罪人貪污十萬元以上且情節特別嚴重的,就可以被判處死刑并處沒收財產。所以,依法保障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既是黨和國家治國理政方略,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對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平等保護,是我國憲法規定的一項重要原則。理所當然,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的檢察機關,既有責任也有義務引導、幫助、支持、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
(一)訴訟監督理念的異化
訴訟監督理念的異化主要表現在:一是不敢監督。有些檢察干警在非公有制經濟監督中考慮過多、顧慮重重,或受到外界干擾,導致不敢堅持原則;或者擔心監督效果不好,影響檢察機關的社會形象,對發現的問題視而不見,對苗頭性、傾向性的違法行為也不敢及時予以糾正。二是不善監督。有些檢察干警把檢察機關的訴訟監督權與《憲法》所規定的公、檢、法三機關“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原則混同,沒有認識到檢察機關訴訟監督的專業性和強制性,因而在思想意識上淡化了檢察機關的訴訟監督職能。三是不愿監督。中國“特色”的熟人社會現狀,使得有些檢察干警基于維護部門關系和人際關系,不愿去開展訴訟監督工作。
(二)訴訟監督能力的欠缺
法律監督能力不強制約著檢察機關訴訟監督工作發展。一是訴訟監督重點不突出。實踐中非公有制經濟許多訴訟監督事項是一些輕微違法甚至是執法不規范的行為,對于非公有制中反映強烈的、影響司法公正的突出問題,檢察機關監督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缺乏了解有關非公有制企業執法情況的機制和渠道。檢察機關因缺乏相應的法律手段,無法發現被監督對象的違法行為,或者掌握監督對象具體執法情況滯后等原因,不能或者不能及時對需要監督的事項及時開展監督并提出監督糾正意見。
(三)法律規范的滯后性
一是法律規范的滯后。檢察機關訴訟監督的范圍是由法律明確規定的,因而對超出法定范圍的違法情形,檢察機關無權進行監督。但是,由于法律的滯后性以及立法技術的缺陷等原因,使得檢察機關對非公有制企業的訴訟監督職能存在盲區。二是訴訟監督的剛性不強。對發現的違法行為,雖然有發出檢察建議、糾正違法通知書、建議更換辦案人等監督方式,但對執行機關并沒有強制約束力,監督的權威不足、效果不佳。
(一)積極轉變訴訟監督服務非公經濟發展工作理念
檢察機關應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檢察工作服務大局的觀念,服務非公有制經濟就是服務工作大局的觀念。樹立“主動發現、理性監督”的訴訟監督理念,使檢察機關訴訟監督部門從等案上門向主動發現轉變,從坐堂辦案向調查核實轉變,從訴訟結果監督向訴訟全過程監督轉變,從單一監督方式向多元化監督轉變;在履行監督職能中,既加強監督制約、及時發現和糾正其他機關的突出問題,又針對發現的普遍共性問題,加強溝通、協調和配合,促使有關機關正確履行職責,共同保障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二)履行訴訟監督職能,找準服務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切入點和結合點
1.立案監督方面。重點監督糾正涉及非公有制企業的案件應當立而不力、不應當立而亂立、違法使用刑事手段插手經濟糾紛,同時更加注重厘清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的界限;個人犯罪與企業違規的界限;企業正當融資和非法集資的界限;經濟活動中的不正之風與違法犯罪的界限;執行和利用國家政策謀發展中的偏差與鉆改革空子事實犯罪的界限;合法的經營收入與違法犯罪所得的界限;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企兼并重組中涉及的經濟糾紛與惡意侵占國有資產的界限。③2.偵查活動監督方面。重點監督涉及非公有制企業相關工作人員適用強制措施、查封扣押凍結財物不當等問題,慎重選擇辦案時機和方式,慎重使用搜查、扣押、凍結、拘留、逮捕等措施,慎重發布涉及非公有制企業案件的新聞信息。3.審判活動監督方面。著力加強對涉及非公有制企業債務糾紛、股權分配、知識產權、勞動爭議、工傷賠償等案件的審判活動的法律監督。對妨礙公有制企業發展的各類訴訟案件,及時采取檢察建議書、糾正違法通知書、再審檢察建議、抗訴等方式,切實為非公有制經濟生存與發展營造公平的執法環境和良好的司法秩序。4、執行監督方面。著力加強對涉及非公有制企業作為被害人的追繳違法所得的執行力度,保障非公有制企業的合法權益。
(三)改進監督方式,強化保障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針對性
訴訟監督是一項主動性很強的工作,也是檢察機關的主業,加大執法辦案力度,也需要切實轉變舊的監督方式方法。要從坐堂辦案向調查核實轉變。開展調查核實是訴訟監督的基本要求。實踐中,檢察人員習慣過去的坐堂辦案、書面審查的辦案方式,往往把監督變成法律文書上的文來文往,導致監督流于形式、可有可無,效果亦不甚理想。在日新月異的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趨勢下,只有走出辦公室調查核實,切實了解非公有制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善于用訴訟違法調查的相關制度機制,通過詢問證人、查詢調取或者復印相關材料,進行勘驗、鑒定等調查手段,查明違法行為的確實性,并區分不同情況,依法予以澄清或監督糾正,體現法律監督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四)加強與非公有制企業的溝通交流,真正了解非公有制企業的需求
檢察機關應當立足于服務發大局的觀念,與非公有制企業多溝通交流,了解企業的真正需求,找準服務的準入點,提高服務的針對性,進而提升服務效果。一是“走出去”,根據非公有制企業的需要,結合檢察工作實際,通過開展檢察服務工作,積極開展送法進企業活動。通過宣傳檢察機關服務非公有制經濟的職能定位,宣講與職工和企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適當通過警示教育的方式,調動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知法、學法、守法、用法的主觀能動性,增強自我維權的意識和能力。二是“迎進來”。通過召開聯席會或者座談會的形式,廣泛征求非公有制企業的意見和建議,對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瓶頸,配合協調企業予以解決,營造服務非公有制經濟的良好氛圍。
[ 注 釋 ]
①<檢察機關保障和服務非公企業發展>課題組,應培禮,鄒建華.陳邦達檢察機關服務非公企業的探索[J].犯罪研究,2016(3).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11:4.
③最高人民檢察院于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依法保障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意見[J].檢察日報,2016-3-1.
D925.2;D
A